董鵬+劉言祥
近年來,國家高度關注冷鏈物流的發展,自2004年以來,共10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重點提及冷鏈物流。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加快發展主產區大宗農產品現代化倉儲物流設施的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目前,我國生鮮產品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比重較大,其中蔬菜和水果占59%、肉類占46%、禽蛋和水產品占35%。近年來,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而這些生鮮產品大都需要冷鏈物流配送才能保證其品質。因此,如何在配送過程為食品保“鮮”,成為近年來物流流通領域所關注的熱點。然而,物流冷鏈環節繁雜、投資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已成為冷鏈物流發展的“攔路虎”,阻礙著冷鏈物流的前進,也是造成冷鏈物流“叫好不叫座”的首要原因。
一、損耗傷不起,冷鏈價更高
據《2013-2017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由于我國冷鏈物流流通過程不科學、保鮮手段不完善,無法滿足生鮮食品的鮮銷需求。我國目前需要冷鏈運輸的產品占整個食品流通領域的30%—35%,但這些產品卻很少在冷鏈的環境下進行倉儲和配送,導致損耗率急劇攀升。生鮮產品銷售點分散、銷售量少、銷售次數多、銷售過程復雜等原因,也使得我國每年在使用冷鏈運輸的產品中約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送達到消費終端之前被損耗掉,每年果品腐爛量達1200萬噸、蔬菜達1.3億噸,損耗總值高達700億元。然而,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果蔬損耗卻不到2%。
我國冷鏈物流常被認為“昂貴、無利、易耗損、易出事故”之鏈。沒有冷鏈,物流損耗就會日趨嚴重;而使用冷鏈,成本不減反增。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物流配送系統正陷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冷鏈物流發展不成熟,冷鏈運輸成本過高,使用冷鏈方式增加的物流成本甚至超過使用冷鏈降低損耗節約的成本,這直接遏制了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
二、冷鏈物流,流通率是關鍵
我國生鮮產品的冷鏈物流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雖然我國生鮮產品的冷鏈物流已具備一定規模,但斷鏈現象嚴重且流通率偏低。據有關資料顯示,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生鮮易腐食品已基本完成冷鏈化,其中肉禽冷鏈流通率達100%,而我國大部分生鮮易腐食品仍未實施冷鏈化,尤以果蔬最低,僅有5%;另一方面,我國冷鏈物流成本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10%以上,尤其以新鮮蔬菜物流成本最高。
根據目前市場的冷藏車保有量來看,美國平均配備冷藏車數大約9輛/萬人,而我國平均配備冷藏車數大約2輛/萬人;同時,在運輸過程中,需對溫度實時監控的食品中,我國僅15%的產品實現了對溫度實時監控,而在美國和歐洲的比例則高達85%。
三、冷鏈物流健康發展之“良方”
1.增強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冷鏈物流過程中涉及到兩次運輸:第一次是從冷庫到配送中心的流通加工過程;第二次是從配送中心到銷售終端的配送過程。要想降低生鮮產品的流通損耗率,就必須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在制冷設備方面,需完善制冷設備的性能與實時監控系統,加強冷庫的布局與建設,加大生鮮食品流通系統的低溫保障控制范圍,保證食品品質;在運輸配送方面,加強運輸主干線及附屬場站的建設和基礎設施改造,形成與多式聯運相適應的綜合運輸網絡。完善倉儲配送設施,加大對裝卸冷鏈運輸車輛的考核力度,減少或消除冷鏈物流流通過程中出現的斷鏈現象。
2.實現共同配送。企業共同配送能提高車輛裝載率和降低配送成本。目前冷鏈物流的發展趨勢是多品種、小批量的運輸。針對保質期極短、小批量訂單多、配送網點多、配送時間復雜等問題,可采取合并小訂單、整合配送網點等方法來降低運輸成本、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共同配送是經過長期探索而總結出來的一種合理的配送形式,在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已被廣泛采用,對我國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從企業自身角度看,與物流企業共同建立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實現冷鏈物流共同配送,不僅可以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營運成本,節省大量資金、設備、土地、人力等資源,還可以使企業集中精力經營核心業務,有利于擴大市場范圍、打破封閉性的銷售網絡、營造共建共存共享的環境,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從社會角度看,冷鏈物流共同配送還可以減少社會車流總量,減少城市卸貨妨礙交通的亂象,改善交通運輸狀況。另外,還可以通過電商來減少中間環節而節省物流成本,這是加快冷鏈物流發展、降低成本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
3.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統。冷鏈生產企業要想大幅降低庫存成本,就必須盡可能地降低冷庫空置率,而管理信息系統的運用,是降低冷庫空置率的重要手段。對企業來說,引入物流管理軟件能有效地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從而在無形中擴大企業利潤的增長空間。同時,信息系統能提供各種預警,如產品保質期預警和在庫品庫齡分析等,讓倉庫管理人員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大減少在庫產品的積壓與損耗。
4.加大冷鏈物流技術推廣。通過學習、推廣發達國家廣泛使用的先進溫控及保鮮技術,改變生鮮產品運輸環節溫度控制不科學的現狀。例如,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冷鏈物流的原材料采購、產品儲存、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實現對貨物的全程監控,提高冷鏈運輸效率;通過引進、推廣自動化冷庫技術和真空預冷、無損檢測、運輸車溫度自控等先進技術,來提高現有行業技術水平,從而減少生鮮食品損耗、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務品質。通過射頻識別技術來實現對運輸、配送過程中溫度發生改變時的預警功能,幫助辨別可能由溫度變化引發的質量變化及具體發生時間,并助力質量事故的責任認定。而GPS的應用,將全面控制車輛的分布、運行,連續監控其狀態。這些都將有助于減少冷鏈物流的損耗率。這樣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冷鏈運輸在技術、成本、操作等方面遇到的難題,實現了對冷鏈物品狀態監測與冷鏈物品全程信息追溯等功能。另外,冷鏈運輸的具體操作繁雜,對相關工作人員的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因此,加大對冷鏈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5.加速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冷鏈物流對技術含量和操作要求較高,屬高端物流,但同時也是企業的薄弱環節。企業自營冷鏈物流成本過高,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加強競爭力、提升企業形象。我國生鮮食品從產地到餐桌的物流鏈條過長,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獨立完成冷鏈物流系統的建設。因此,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并逐步形成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積極引導資金投入,支持大型批發市場、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中心的建設和對產地加工冷鏈企業的扶持,在硬件設施建設、制定標準和人員培訓等方面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以形成生鮮食品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促使整個冷鏈流通環節具備高度的組織協調性,促進冷鏈物流在服務、功能、管理、信息等方面,向系統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此外,引導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向集約化、差異化的市場競爭模式發展,從而推動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形成合理的協調機制和完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的發展,加速行業資源整合的進程,助推冷鏈物流行業的健康發展。
總之,發展和普及冷鏈物流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提高服務水平,做到物流專業化、社會化、技術標準化。可喜的是我國政府針對冷鏈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從冷鏈基礎設施的興建、健全冷鏈物流體系、培育現代流通方式和發展生鮮交易新模式等相關政策,這些舉措充分表明了我國政府對發展冷鏈物流產業的高度重視。作為冷鏈物流企業,更要抓住冷鏈物流運輸市場的發展機遇,發展符合自身條件的冷鏈物流模式。
(作者單位:泰德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