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


生態型城市是生態城市發展的前期階段,是基于城市長遠發展目標的系統過程,是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它是指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源、信息高效利用,基礎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生態型城市建設的目標是社會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和社會上的各種要素達到最高效率的運作。近幾年,隨著內蒙古自治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擁擠、住房緊張、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嚴重制約了城市自身的發展。為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就要盡可能把我區各個城市建成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和諧共存的生態型城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曾提出,要把內蒙古自治區建成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一、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生態型城市
(一)發展緊湊型城市
發展緊湊型城市的宗旨是讓人們居住在工作地點和生活服務區周圍。緊湊型城市的內容主要包括居住密集、對汽車依賴度低、城鄉邊界景觀特別明顯、生活多樣化、身份明晰、社會公正、日常生活的自我豐富等8方面。在城市建設中土地集約化利用可以使資源得到合理分配,避免占用及浪費。同時還可以使加強城市活力、推行公共交通政策及社區中一些生態化措施嘗試得以實現。因此,緊湊型城市的實現是生態型城市得以實現的基礎和根本。
(二)公共交通得到發展的城市
位于巴西南部的庫里蒂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態城市的城市,是巴西第7大城市,在1990年被聯合國命名為“巴西生態之都”、“城市生態規劃樣板”。該市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受到世界的贊譽,尤其是其公共交通發展受到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的推崇。確保城市公共交通優先是創造生態型城市實踐中的重要措施,要大力發展快速公共交通和非機動交通,使私人小汽車的使用率降低,避免交通擁堵問題的產生。
(三)具有非常清晰的城市生態規劃和發展框架
城市生態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以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為宗旨,使在此工作、生活、休閑和學習者感到愉悅,并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作為本城市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澳大利亞南澳洲的首府阿德萊德市就是這類城市的典型代表,被人們譽為“影子規劃”中的城市。城市規劃中要充分考慮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清晰布局居民區和工業區。對于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政府更注重一次性投入,一步到位,以期一勞永逸。
(四)可居性的綠色環保城市
我們要摒棄那些粗放式的城市開發方式,因地制宜地開發和運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同時要加強節水,注重環保和節水示范等。所有進入生態城市的建筑材料要保障質量,尤其對環境和公共健康領域,建筑材料要更高要求,且回收和利用廢棄材料。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在開發前和開發后要對周圍及小區內的生物做到保持物種的不變。
綜上所述,我們所要建設的生態型城市應該是最有效率的一種城市形態,它充滿生機、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
二、內蒙古生態型城市建設還需長期努力
(一)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隨著我區城市發展加快,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大城市的交通擁堵現象非常嚴重。目前,內蒙古有9個地級市、11個縣級市,其中特大城市有2個,大城市有2個。長期以來,內蒙古城市人均道路面積一直處于低水平狀態。2012年內蒙古城市人均道路面積為17.67平方米,僅高于全國水平3.27個百分點,尤其首府呼和浩特市人均道路面積只有13.5平方米。內蒙古2個特大城市、2個大城市中只有鄂爾多斯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積比全區平均值高。截至2013年4月底,首府呼和浩特市機動車保有量達62.72萬輛,比上年末增加3.09萬輛,尤其以個人擁有機動車增加較多,比上年末增加2.89萬輛,達53.62萬輛。目前,不僅呼和浩特市交通擁堵現象嚴重,其他盟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擁堵現象。
(二)城市水資源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明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全區人均水資源量2281立方米,為全國平均值的85%。由于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城市任意擴大建設規模,配置產業不夠合理,計劃失控必然引起供需緊張,缺水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內蒙古城市缺水現象仍然比較嚴峻,不論是人口眾多的呼和浩特市,還是人口較少的二連浩特市,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表1可見,隨著城市人口和城市建成區面積的增長,自來水供水量年均增長只有1723.7萬噸,而生活用水量年均增長2871萬噸,生活用水量比重也由2007年的23.47%增加到2012年的42.47%。
據內蒙古電臺報道,到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總缺口已達10億立方米,未來10年,將達到30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狀況不斷加劇。目前,內蒙古西部黃河沿岸地區實際用水量超出分水指標,而東部錫林郭勒盟、通遼市等地嚴重缺水。內蒙古水資源短缺問題非常突出,將制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城市環境問題
城市形成、發展和布局一方面得益于城市環境條件,另一方面也受所在地域環境的制約。城市的不合理發展和過度膨脹會導致地域環境和城市內部壞境的惡化。城市環境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1.大氣污染。內蒙古的傳統工業所占比重較高,排污量較大。“十一五”期間,內蒙古雖然加大了大氣污染的防治力度,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施電廠脫硫設施改造和區域聯防聯控,加快推進集中供暖、減少原煤散燒、清潔能源替代等多種措施,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使全區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但是結構性污染在短期內仍難以發生大的轉變。據內蒙古環保廳的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顯示,201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赤峰市、烏海市四城市的空氣質量仍為輕微污染,其余城市空氣質量均為良好。
2.水污染情況。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于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污染較大的是人為污染。城市水污染中主要包括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內蒙古一些城市水污染也不可忽視。如2009年發生在赤峰市自來水污染事件就值得我們警醒。
另外,隨著城市機動車的數量增長及城市建筑的增多,汽車噪音及建筑噪音污染也不可忽視。
(四)城市土地資源利用問題
城市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城市土地,它是城市人口和各種經濟要素的載體,給城市生產、生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城市經濟發展起著直接的促進或制約作用。城市各種用地比例失衡,勢必造成城市中各種機能失調,從而降低城市土地的整體功能并阻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從表2可看出,2011年內蒙古城市人口是2005年的1.1倍,建成區面積是2005年的1.3倍,城市建設用地是2005年的1.48倍,其中工業用地增長較快,是2005年的1.66倍;耕地的漲幅雖然較大,但是總量仍然很小。目前,內蒙古很多城市內部學校、醫院之類資源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城市住房緊缺,交通阻塞,中心城區商業、企業缺乏發展空間,住宅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突出,使城市土地利用總體效益也有所下降。
三、構建內蒙古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初步構想
(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內蒙古是資源富集區,在資源開發的同時生態也受到了不小的創傷,因此,在創建內蒙古生態型城市時,要特別重視城市生態系統的建立、維護和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二)制定生態型城市建設領導干部責任制
把生態型城市建設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一項,建立領導干部的終身責任制。制定生態型城市建設各階段的目標和任務。建設生態型城市,時間跨度大、涉及面廣、工作任務重,不能停留在規劃和口號上,必須做到任務、責任、舉措和投入四落實。要引入“綠色GDP”的觀念,不僅看經濟指標,還要看人文指標、資源和環境指標。
(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要把城市作為生態建設的重點,同時要把廣大農村、牧區和原生態保護區作為生態型城市建設的重要領域。按照生態型城市建設規劃,圍繞生態建設的重點領域,認真組織實施一批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項目。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走低碳化路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四)大力推進城市生態文化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教育,提高公眾生態意識;推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確引導消費方式;保護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發展民族生態文化;控制內蒙古大城市的人口增長、適當放寬中小城市的準入,提高人口素質,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態體系。
本文系2013年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院課題。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