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曉霞
摘 要:數學信息呈現形式有的圖文并茂,交叉隱藏信息,有的純文字,有的純數字,有的純算式等,其中又蘊含著一個個的數學信息和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呈現的各種形式中閱讀信息,讓學生經歷提取信息的過程,并內化信息,加深理解,從而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低碳式 閱讀教學 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06-01
細品錯誤中獲得:在課堂上學生信息的提取和處理常出現錯誤,教師要分析錯誤的思想根源,利用這些錯誤去引導學生變化角度重新審視問題與方法,通過再次閱讀,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時候,深化對信息正確提取和處理。
(1)如:三上《分數的初步認識》。
通過例1和例2的學習,學生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又增加了一個片段:我們用圓圈表示把8個月餅看成一個整體,把8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得到它的幾分之幾?在紙上畫一畫、想一想、分一分,最后用分數表示。
結果有的同學認為是,有的同學認為是。
顯然第一個分數是對的,第二個分數是錯的,分數意義沒有理解清楚。但我沒有直接否認這樣是錯的,請其他同學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把8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得這些月餅的()。
生:把8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1份,每份是(),而不是()。
師:照同學們的想法,那你知道結果是()錯在哪里?
生:思考片刻后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
生:我知道他錯在哪里,把8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個月餅,也就是2個月餅看成1份,是4份中的1份,所以是(),而不是()。
生:他把“月餅的個數”與“份數”弄混了。2個月餅是1份,所以每份是總份數的()。
師:同學們說的真棒!在寫分數時,我們應該看份數,而不是月餅具體的個數。
分析:
“錯誤”是有效的教學資源:課堂上學生的錯誤正是教學的巨大資源。在此過程中我并沒有批判對錯,而是順著學生自己的想法出發,巧妙地捕捉了學生的錯誤資源,給學生審視的機會,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用已有的經驗去思考問題,再次收集信息的過程,并內化信息,自覺地將“平均分的份數、每份數”與“分數”建立聯系,并加深理解,從而提高信息提取和解決的能力。
讓錯誤資源綻放精彩:學生往往能正視錯誤,能以大膽的眼光、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意識去觀察、審視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和物,并根據自己的事實經驗用數學的眼光進行推測、論斷和解釋。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機遇和挑戰。教師不要怕在教學的流程中遭遇急流險灘、暗礁頑石,要在錯與對的碰撞中激起真實的思維的花,在錯誤資源的利用中提升專業水平。
(2)從設疑中獲得:疑是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設疑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教學時,我們要根據信息的重、難點設置矛盾,引導學生在信息的關鍵處發現問題、并獲得成功。
分析:
設疑使知識的學習得到升華:在教學中巧妙設疑,使學生興趣盎然,將學生的求知欲調動起來,學生就會主動去提取信息,去解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所學的知識更加深刻。
鼓勵學生質疑:在教師設疑的過程中,也要逐步鼓勵學生質疑。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氣氛,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疑、發現信息,努力解決問題,使教學效果更好。
(3)從閱讀材料中獲得:學生對閱讀材料不夠重視,缺乏認真閱讀的習慣。閱讀材料穿插于單元之中,有介紹數學與現實生活或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內容,體現數學在現代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廣泛應用,有對教材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引導學生在其知識面上下功夫,將前人的數學智慧通過閱讀、提取、解碼為己所用。
如:四上教學了《萬以上的數》后增添了“你知道嗎”這一內容,如下:
分析:
給學生理解“閱讀材料”的時間:這是在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萬以上的數后出現的情境,從小學生拉手出發,符合小學生的生活常識,知道了“赤道的三圈半要1億個小朋友圍成,每秒鐘畫一個圓,1億個要3年2個多月……”有的學生還嘗試列出算式,看看答案是否正確。學生從這兩個直觀形象的素材中收集信息,通過想象感受1億有多大,有的還掌握了得到信息的解決方法。
讓學生認識到“閱讀材料”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其知識面上下功夫,將前人的數學智慧通過閱讀、感悟、理解為己所用。閱讀材料呈現方式生動活潑、圖文并茂,而且都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沒有牽強附會的感覺。這些內容滲透數學文化,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提高信息提取和解決能力、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的好材料。
在這些方法的影響下,學生在閱讀數學文本的時候,能主動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進行信息理解,建構數學意義。數學文本類型的不同,通過多元的閱讀方式,以有效指導學生對數學文本進行巧讀,久而久之學生積累了豐富的閱讀經驗,就能敏銳地提取信息、果斷地篩選信息、準確地評估信息、自如地交流信息和獨創地應用信息。
參考文獻
[1] 吳忠豪,陳建先.“表達”與“閱讀”,誰主沉浮——中外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的比較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08(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