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
摘 要:若是一味的在工具理性下來支配學生對物理的認知,其不僅將成為只為解題的機器,也難以從人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看待物理科學的發展趨勢。通過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解析與解構,實現路徑可從: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傳遞物理的人文元素、開拓學生的第二課堂等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中學物理 情感態度 價值觀 路徑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65-01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于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研討成為了熱點。從現階段的熱點問題來看,似乎仍聚焦于有效課堂的建立,以及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綜合應用方面。不難理解,上述兩方面的熱點問題都著力于建構起學生的工具理性,而忽視了他們在物理學習中關注自然、關注自我與自然的聯系。若是一味的在工具理性下來支配學生對物理的認知,其不僅將成為只為解題的機器,也難以從人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看待物理科學的發展趨勢。由此,探討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并進行路徑構建便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從認知科學的視角出發可知,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態度是統一的。隨著情感態度的形成和價值觀目標的確立,將促使學生在主體性思維模式下來認知物理知識,此時在應用物理知識時便有了符合人類社會主流價值的方向,從而最終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1 對情感態度的內涵解析
結合中學物理教學,對情感態度的內涵解析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1.1 物理學習的目的方面
眾所周知,在物理教學伊始教師都會給學生介紹物理學科的發展背景,以及它對于我們生活的意義。然而,這并沒有向學生充分表明物理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從新課程目標中可知,物理學習的目的在于了解自然、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并使自己建立起科學的自然觀。另外從微觀層面來看,還涉及到使物理知識為我所用,即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
1.2 物理應用的評價方面
人在實踐過程中對自然界打上了人類的烙印,這一烙印或許是積極也或許是消極的。積極和消極與否則處于人類對利用的自然的態度,從而反映在了利用自然的手段上。因此,在我國面臨著資源瓶頸的當前,還需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資源觀,以及合理的利用物理知識利用自然資源、造福人類的價值取向。
2 解析基礎上對價值觀目標的解構
從邏輯關系來看,首先應建立起學生的價值觀,進而在價值觀的驅使下獲得情感態度。因此,這里還需要對價值觀所含有的元素進行解構。
2.1 對自身所處角色的價值判斷
人是萬物之靈,從而成為了主宰世界的生物體。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從這一辯證唯物法則出發,便需要使學生主動思考自己在大千世界里所處的角色。通過在這里建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才能使學生對自然心存敬畏,也才能促使他們努力的去探索物質世界的奧秘。
2.2 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價值判斷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無時無刻不發生著能量交換,因此也需要使學生建立起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價值判斷,即人類社會應以怎么的形式和量度與自然界發生著能量交換。從中來培養學生有度利用資源的觀念,并積極以新材料、新能源替代傳統材料和能源的意識。不難看出,這將促使學生通過聯系現實來學習物理知。
2.3 與自然存在形式的價值判斷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應建立起共生的存在形式,這也是要使學生建立的價值觀。人所具有的類本質屬性(勞動的屬性),使得人與非人的有機界和無機界之間形成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這種關系往往會使學生誤認為,自然的物理世界一味的受制于人。實則不然,人唯有與無機界形成共生才能使人類社會獲得存在的可能。
3 實現路徑構建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對二者的解析下,實現路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3.1 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就在于,使注重“知識性”信息傳遞轉變為“知識性和價值性”信息共同傳遞中來。在傳遞過程中應從我國國情為出發點,進而使學生具有使命感。為此,教師在教學準備中就需要廣泛收集現實中的素材,在融入了正確的價值判斷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
3.2 傳遞物理的人文元素
在中學物理內容板塊中,無論力學、電學還是電磁學知識體系的建立都不是一般風順的,其中都蘊含著物理大師們的心情勞動乃至生命。這些都是物理教學中的人文元素,教師在教學中應給予梳理和傳遞,從而使學生能因心生敬畏,而不敢怠慢。
3.3 開拓學生的第二課堂
開拓第二課堂的目的在于,首先使學生們親近大自然,再者使物理知識在知行統一模式下被學生所接受。為此,城區中學應在這一方面進行思考,而對于鄉鎮中學而言則天然具有開拓第二課堂的優勢。
4 實證分析
以初中物理中《探究——使用機械省功嗎?》課題為例,就可以設計這樣的情感目標:(1)感受實驗探究的樂趣;(2)體會人與機械的關系,感悟人類使用機械時優點與缺點并存的辯證關系。
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首先展示常見的工具,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省距離,提出問題:使用機械可不可以省功呢?學生展開猜想,根據現有的器材制訂實驗探究計劃,并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在為驗證自己的猜想而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能體會到合作探究的快樂,同時也發現使用省力的機械一定費距離,省距離的機械都不省力,從而發現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的現象,理解功的原理,領悟到各種工具有優點與缺點并存的辯證關系。如果能將這種辯證關系引伸到對事、人的評價,那么就更近一步了。
另外,在作業布置中,還應增加一些開放性的題目,為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生成創造條件,如,《熱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人類活動與熱島效應》《中學生近視情況調查與思考》《電對我們的影響》……學生從收集證據到與自己經驗結合,到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個人價值與自然價值、社會價值的沖突與融合,最終確定自己與自然和社會的正確關系。
5 結語
本文通過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解析與解構,實現路徑可從: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傳遞物理的人文元素、開拓學生的第二課堂等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 吳書娟.如何在中學物理科學教育中實現人文精神教育[J].魅力中國,2013(31):7.
[2] 宋繼蒼.淺談中學物理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J].信息教研周刊,2013(13):12.
[3] 張建清.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