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環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善于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從而實現地理知識的自身價值。
關鍵詞:地理教學 學生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77-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而“學會生存”是核心,是根本。學生處在一個社會生活環境之中,他們將來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就要增強生存與生活的能力。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也決定了地理課程在培養國民綜合素質中的重要地位。
1 地理學科在學生終身發展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1.1 地理知識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文化科學素質
地理課程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廣闊的外延,它應該關注并能夠影響學生的生命歷程,促進每個孩子的終身學習與未來發展,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通過地理教學活動,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認識現代社會中各種生活現象的地理原因,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地理學科的知識,對人的科學文化修養的提高、人格的完善,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地理能力是現代人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能力
我們培養的學生時時刻刻都生活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他們將來無論過著怎樣的生活、從事任何職業,都要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都要具備生存與生活的能力。通過地理學習,在獲得豐富多彩的地理知識的同時,又能獲得觀察觀測技能,培養了地理科學研究能力和發展地理空間能力,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還有,發現和提出地理問題的能力,獲取、整理地理信息并分析原因、提出對策的能力等等,都會使學生終身獲益。
1.3 地理學科在人類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實現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地理是中學各課程中唯一以“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基本內容的學科。這是因為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是研究人與地(即環境)的相互作用與關系的學科,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環境,只有地理從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諸方面綜合起來探討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這是學生終身需要樹立的觀念,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2 “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學習的實施
2.1 善于挖掘,對地理課程的內容勇于求變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主張。他所說的“教育”指的是終生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認為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我們應該善于挖掘對學生發展有用的課程資源,使地理教學課課有新意、年年有變化,體會到每一堂地理課都能學到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我在教授《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課中,引入了我區趙氏宗祠和斗門古街的內容,讓學生探究學習,學生的學習情緒明顯高漲。教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時,適時地結合鄉土地理知識:斗門區白蕉鎮地處珠江口,特有的咸淡結合水質,是我國最大的海鱸養殖基地。2009年斗門區白蕉海鱸的養殖面積已達1.2萬畝,年產量5萬多噸,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白蕉海鱸更是獲得廣東省珠海市首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還有,橫琴一帶海域咸淡水交匯,是理想的天然蠔場。橫琴蠔以白、嫩、肥、大、脆聞名遐邇,國家農業部為其頒發“綠色食品”證書等等。在教學中利用鮮活的素材,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我們的學生明白了生活中離不開地理知識。
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自然災害》很好的體現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那么我們的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例如,2012年11月29日上午,我區出現一種奇特的“一線天”天氣現象。專業人士分析,大氣底層灰蒙部分其實就是灰霾。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居民生活燒煤、地面揚塵等,加上降水日數少,平均風速少,空氣流動性差等氣象條件,就會形成霧霾天氣。2014年1月4日,國家減災辦、民政部通報2013年自然災情,首次將霧霾天氣納入。因此,對于這一節內容的教學,就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全面了解霧霾天氣知識,面對生存環境時產生憂患意識,把地理學科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能利用地理知識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起學生對地理學科實用價值的認同,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上升為理論知識再回到幫助生活,真正體現了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和學地理知識有用,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除了課堂上挖掘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外,平時我們也可以在網上或各種媒體及時、大量地獲取有關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結合地理教學實際進行地理知識的搜集,比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常播地理方面的節目,質量高,趣味性強,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
2.2 大膽創新,對地理課堂的模式勇于變革
為了有效開展“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日常的教學中就要改變“師講生受”的傳統授課方法,倡導多元的學習方式,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組織學生之間為促進學習而進行的各種討論,并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就能主動獲得地理知識,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
在古代,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他獨特的體會:“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孔子認為教育的關鍵在于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老師替學生去反復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是值得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思考和借鑒的。比如,在講解《世界氣候》的內容時,學生通過本地氣候特點的分析而舉一反三分析世界其他重要氣候類型的特點。如果單純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只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地理課程標準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的需要,以探究式和實踐活動為主的學習方式進行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養。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課程標準中規定:7年級結束時,在概念和技能應用方面,學生應會撰寫一篇有關新聞報道過的當前環境事件的報告,但并沒有規定一定寫哪方面的報告。為了便于實施,只在括號中給出例子(例如,發現一種新的資源、環境、漁業資源的損耗)。這使我想起一部名叫《男孩的進化史》的小說:老師組織大家到公墓實地考察,并認領墓地,為墓主寫小傳,在給逝去的人寫小傳的過程中,男主人翁開始明白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開始變得堅強、睿智。這同我國的教育有著顯著的差別。2011年版的《地理課程標準》中有一個活動建議:開展辯論活動,圍繞“高速鐵路(公路)建設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等辯題組織辯論,這都是很好的探究式活動。
因此,在新課標和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大膽創新,勇于變革自己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習能力等因素,圍繞學生能力的培養,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比較、選擇、組合,例如,制作教具、小組競賽、角色扮演、地理手抄報、鄉土調查、社會實踐等等方式方法。只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因材施教,才能培養他們的能力,增長他們的知識,讓他們學有所得,并從中找到樂趣。
過去的地理教學主要是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缺乏重視學生情感的體驗、價值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能用地理的眼光分析問題,這是學習地理最大的收獲。對學生來說終身發展最有用的是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培養和形成。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使學生形成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最終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為以后終身學習、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實君,舒秋貴.TerraExplorer Pro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1(6):24-25.
[2] 吳明馨.地理教學要上好“三課”[J].輔導員,2011(27):41-42.
[3] 隋艷豐.運用形象思維提高化學教學效率[J].吉林教育,2011(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