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黎明 孫利利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句話道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 對話,是在學生、教師、文本間進行對話的過程。我們讀文章不僅僅是與文字的對話,最主要的是與作者、與文中的人物的心靈對話。因此,我認為理想的閱讀教學應該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間一種心靈的溝通、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生活的對話的過程。這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
關鍵詞:文體對話 經典對話 生活對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147-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句話道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 對話,是在學生、教師、文本間進行對話的過程。我們讀文章不僅僅是與文字的對話,最主要的是與作者、與文中的人物的心靈對話。因此,我認為理想的閱讀教學應該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間一種心靈的溝通、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生活的對話的過程。這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
1 與文本對話
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變化,體現了對學生獨特感受和體驗的尊重。每個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個性氣質不同,但面對同一閱讀主體,必然會有不一樣的閱讀感受。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就是將自身先前的獨特體驗融入到文本作品中,并對文本作出自己的闡釋。
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教師要先組織學生與文本對話,作為學生與文本的中介,在閱讀教學中起導向作用。
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主要是完成教材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獲得對話方法的源頭所在。
1.1 潛心讀書,主動探究
閱讀是實現對話的基礎,學生只有潛心讀書,才能獲得個人理解、體驗、感受。在閱讀中還要注重思考,要深刻感悟,走進人物內心世界,走進文章所描繪的情境。而且要把自己的感悟記下來,因此要精心培養學生做批注的能力。
(1)符號批注:邊讀課文邊思考,對文本內容中所感、所惑、所疑處,進行圈點勾畫。
(2)文字批注:邊讀邊想,在符號批注的基礎上,能夠圍繞重點、難點,寫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1.2 找準對話點,展開心靈對話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一種讓學生想說、肯說、能說的活性狀態下的對話機制,使教師與學生、與課程文本、與自我之間的對話在思想、情感與認識上得以充分直接地交流、合作與共享,從而實現每個教學主體知識經驗的增長、思想智慧的拓展和人格精神的提升。
語文應是一種充滿生命活力、閃耀生命光華的語文。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精神生命,是一個由無明到覺悟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用對話不斷的喚醒學生心靈體驗。
(1)充分對話,尊重學生獨特見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一種理解就是一個視界。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珍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
(2)適時引導,走向深入。崔巒老師說:學生的“精彩”源于教師“導學”的功力。學生自主學習,老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成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老師有效的導。
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老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老師要做到有效引導,老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老師才能靈活引導;二是教師要有及時判斷、處理課堂信息的能力,抓住時機,掌握好引導的度,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深入,才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三是課前老師可以充分預設,課堂上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適時引導調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以情激情,入情入境。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過程。要想實現學生、教師、文本或是與作者的心靈對話,老師備課、上課必須包含情感。課堂上及時用自己的情感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是適時的引導,也可以是恰如其分的小結,從而加深體驗,形成共鳴,實現心靈的對話。
1.3 學后體驗,對話提升
“學后感想文”,這是讀寫訓練的有機結合,記錄著學生這次閱讀學習的成果。例如,學生學習的關注點、內容的理解及表達方式的多樣等均可寫下來,這樣既讓學生看到了自己閱讀進步的痕跡,也訓練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寫作表達能力。
2 與經典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閱讀一本好書,如同和大師對話。于是教學中我引領孩子徜徉于經典之中,與經典對話,在對話中積淀素養。
每到一個學期,我就和學生一起確定本學期閱讀內容,如:優秀的兒童小說、童話、詩歌等,然后通過自由讀書課,讀書匯報課,主題賞析課等形式實現和經典作品的對話。閱讀豐富了學生的成長體驗,學生在書本中得到的經歷,讀書時所產生的或愉悅或悲傷的感受,是任何非讀書活動所不能代替的。
3 與生活對話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習過程中,我不斷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就是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如學完介紹動植物的文章后,我便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某種植物的生長情況,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習性;在文章中認識了具有優秀品質的人物以后,讓他們用“發現美的眼睛”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因此對話也不僅僅限于課堂學習,更可以延伸到課外,進行創造性對話。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使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師生的變化也比較顯著。學生素養日漸豐厚起來,語文的學習也很輕松,口語、習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老師在研究過程中也不斷得到提升。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完善,使自己的研究更加深入有效。
參考文獻
[1] 蘭水秀.自主對話放飛學生的心靈[J].小學語文教學,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