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剛 馬永群
摘 要:關于高三歷史復習,同學很存在諸多的迷茫。走出迷茫時高三歷史復習獲得成功的關鍵。歷史課絕不等于背,要注重在記憶中理解,實現知識與能力并舉,講究方法技巧。在運用知識是要注重夯實基礎,搭建知識與材料的橋梁,在運用中歸納總結規律,從而提高歷史成績。
關鍵詞:高三歷史復習 迷茫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163-01
關于高三歷史復習,同學們存在諸多的迷茫:為什么記過好多遍的知識點還是容易忘記,為什么出現過多次的同一知識點的題目還是會出錯,為什么對主觀材料的分析總是不到位。如何看待這些迷茫,并走出迷茫,是高三歷史復習獲得成功的關鍵。
1 迷惑一:“背”的困境
在很多同學的心目中,歷史學科只要肯下工夫去背,一定會有好成績。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學高中歷史,結果發現背不是萬能的,成績還是提不上去。那么這種背書的方法出路到底在何方啊?
首先,歷史課絕不等于“背”,從高考要求來看,對歷史學科的考察已經從知識立意轉變為能力立意,要求學生具備四種能力: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述歷史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高考命題大致隱含“三部曲”,即呈現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課本的知識必須轉化為能力,才能應對主觀題。但絕不是把歷史課的學習等價于“背”,要更加專注于能力的提高。在記憶中理解,在理解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實現知識與能力并舉。
其次,“背”同樣需要講究方法。雖然高考強調能力立意,但知識是能力的載體,離開了知識的積累,能力也就成為無源之水。背要注重方法講究技巧:(1)歷史階段特征記憶法。如果把同一歷史階段的的知識整合起來,可以發現這些歷史知識都能反映它所在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所以,首先記住歷史階段特征,再通過歷史階段特征來記憶眾多看起來缺乏聯系的歷史知識。例如,明清時期的歷史知識就可以通過這一方法進行記憶。明清的歷史階段特征:中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分解: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南書房、軍機處);經濟上: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反映市民文化生活需求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對外關系上:對外政策由開放轉為閉關(海禁、閉關鎖國等)。歷史階段特征記憶法把時代特征與具體的歷史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點線面全方位的立體歷史知識結構,加強對歷史知識的有效記憶。(2)歌訣記憶法。歷史朝代、歷史人物、歷史地圖以及近代的不平等條約內容等,學生普遍感到記憶困難,而且常常混淆不清。如果把這些歷史知識編成歌訣,學生就會覺得讀起來瑯瑯上口,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遺忘和混淆。中日《馬關條約》可以編為“一廠二億三島四埠”,“一廠”—— 允許日本在中國內地投資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受內地稅,“二億”—— 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三島”—— 割遼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四埠”——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趙亞夫說過一句話:“記憶是學習歷史的基礎”。嘗試去愛歷史,去有技巧的背歷史吧。
2 迷惑二:“用“的為難
老師講的我都會,老師說的我都懂,可是考試一做題我就亂,面對新材料心情景,我就不知道怎么去運用歷史知識呢?
解決此類問題首先要求學生準確把握歷史時間和歷史事件,抓住兩條主線。縱向按照通史來把握;橫向注重每一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和相互聯系,從而形成縝密的知識網絡。大多數試題都會以其中一條線索展開,注重史論結合,重點史實是基礎,必須要掌握牢固,要注重對歷史的觀點與評價。對于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概念要理解其內涵、外延、演變歷程,把歷史事件和概念放到通史中去,用歷史的方法學歷史。對主干知識要做到體系化,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打破章節界限建立知識的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體系。
其次,關注社會時事熱點,注意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注重對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從目前高考試卷看,歷史學科比較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和知識遷移創新能力。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創新能力時,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個陌生的背景材料,再從歷史學科的角度設計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例如2008年山東文綜卷第29題以“近現代經濟發展歷程”為切入點,旨在通過近現代中國經濟的曲折發展來展示改革開放30年來的輝煌成就等。
最后,要善于總結,掌握規律。每年高考題都會有較大變化,但是歷史學科考察的要去確實基本不變的,但是很多同學有這樣的感覺:明明做過很多練習題,為什么成績始終沒有起色?原因在于做題僅僅是做題,缺乏對做題規律和方法的總結,從而導致獨立做題的能力的缺失。第一步,審題。審題要全面準確,審題可以分為審設問和審材料。審設問是看清問題的要求,注意問題的知識角度、條件限制、時空范圍、關鍵詞、求答項,注意分值;審材料時要讀兩遍材料,第一遍通讀材料明白大體意思,領悟命題者的意圖;第二遍要做到帶著設問和課本知識去閱讀材料,根據設問要求找到材料的有效信息,注意材料的題頭與出處或注釋,注意看材料的首尾,找到材料和課本知識的結合點。第二步,整理思路,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做到規范答題。按問作答,可以分解設問,防止漏答。答案表述的面要廣,點要多,字要短,因為高考都是看點給分,看分數多少點到為止即可。切記答案一定不要照抄原文。在文字表述時,要行文有序,條理清晰,做到六化:答案組織要點化、答案組織段落化、答案組織序號化、答案語言術語化、答案編寫完整化,字跡卷面清晰化。這樣在高考中必能助考生一臂之力。
高三是學生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年,高考是學習生涯中最關鍵的一場。歷史是高考繞不過去的一道坎,無論如何都需要你對它“大度”一些,我們都明白,“短板效應”有時很致命。愿同學們早日走出迷茫,突破困境,取得優異的高考成績。
參考文獻
[1] 馬梅娜,張春華.把細節做細,突破高考文綜瓶頸[J].現代教育,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