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麗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情感觀念、道德觀念、社會觀念形成的初步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的情感道德觀還沒有完全養成,他們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對小學生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視,小學教育中設置這門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書中的事例講解教學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 情感教育 課堂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215-01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情感德育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來理解課本中的案例和故事,從講述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什么是該做的什么的不該做的,從小養成優良的道德觀和優秀的個人品格。
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有孩子的情感世界,他們的情感來自與他們相關的人。老師或者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可以通過正面觸及孩子的情感,也可以通過調整孩子的關系群來調節孩子的情感,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專家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可能不那么在乎師長對自己的評價,但絕對不會忽視同伴對自己的態度。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學習動力、行為方式常常是來自伙伴的,因此,通過調節孩子與周圍環境的狀態,是很有效的教育方式。另外,作為教育者,也要有意識地通過改變自己和受教育者的關系來觸動他們的情感,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立的意義是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認識到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情感教育在品社課的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教學依據不同的標準,有很多分類。依據情感創設的情景呈現的內容來分:有故事情境、問題情境、資源情境等;依據情境的真實性來分:有真實情境、模擬真實情境、虛擬現實情境等;依據情境所支持的學習來分:有自主探究情境、合作學習情境等。小學生學習過程其實是情感的培養、情緒的宣泄和行為的落實過程。而傳統小學生品社教育則側重“傳授技能技巧”為主,重在訓練小學生的機械技能。其單一性與小學生品社活動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在我們以往的課程中所采用的內容可能也是來源于“生活”,但是往往由于這種“生活”表示兒童所感受到、所觀察到的生活,不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它們構成不了兒童自身的生命活動。這種“生活”對于兒童來說就不成其為社會,而只能是一些文字、符號、事實、事件……在這些內容中兒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覺,他們理解不到、體驗不到、也用不到。這樣的學習也就成為一種無意義的學習。把“情感教育”引入品社教學中,使其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發展。在教學中,借助視、聽、觸等立體性感受作用于品社課堂中,從情感上施加影響,使學生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接受品社教育。
2 在課堂中進行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要點
(1)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授課的形式以及講課的語氣、進行教學活動的手段,對于孩子而言,輕柔的語氣會使他們產生親切感,更容易接受,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能夠改變學生學習的態度、接受課堂知識的程度和教學內容對學生真正的影響。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爾遜說過:為了得到老師的愛,學生可以去做各種老師喜愛的事,甚至去學習他最不感興趣的科目。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高昂熱情,目光中時時流露出來的對學生的關愛和鼓勵,勢必會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學生們會因喜愛老師而自覺遵守紀律,學習主動性加強了,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教師除了利用課本上現有的情景外,還應從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挖掘素材,創設典型的情景。在課堂上,以飽滿的情緒,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聲調,來敲開學生心靈的大門。把正確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內心穩定的思想品質。
(2)生活是滋養兒童品德的沃土。兒童的道德行為、認知必須通過親身經歷的生活現實來建構、提升。理性認知如果不與生活體驗結合,那么不能對生活產生價值意義。往往學生說道理都懂,可行為就變得不懂了。品德教學應始終從兒童的需要出發,激發起兒童的興趣,引導兒童健康、快樂、有意義的生活。這正是品德教學的一個思維要點。在課堂教學中,由于面向的受眾是小學生,因此教師要格外注重教學的方式及手段,多媒體教學能給情感教育以極大的輔助,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做成小動畫,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以更直觀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和文中講述的道理。而且這樣的方式也會更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會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里體會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并且通過這樣的直觀方式讓學生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實際,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得到適當的啟發和啟示。
3 情感教育實例
在課外,情感教育從知到行的轉化過程中起著特殊而又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師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則容易幫助學生完成知行轉化。教師如果經常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班級,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傷,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在平時的學習中,幫助他們樹立理想;在為他們處理糾紛時,幫助他們樹立維權意識;在他們消費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教師會發現,學生非常信服他們所說的話。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如在教學“了解祖國,愛我中華”時,課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東方時空》等節目,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黨的重大方針政策和改革開放所取的成就。學生既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又受到了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學習法律知識的課后,教師就布置學生回家給爸爸媽媽上同一堂法律課。學生回校后,又及時組織他們交流,并根據家長的反饋意見進行及時總結。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學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開展課外活動還能為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提供廣闊的天地。針對教學內容,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可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辯論會、演講會、故事會、歌曲欣賞、漫畫展覽以及社會調查等。教師應在活動中給予學生溫情的指導,為學生提供材料,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對學生的積極參與進行及時鼓勵,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4 結語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情感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要通過情感教育推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體會思品課的意義,提高課堂的效率和授課質量,讓小學生從小養成優良的道德品格。
參考文獻
[1] 秦克學.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情感教學[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11):86-87.
[2] 鄭亞男.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道德情感的培養[J].學理論,2013(11):277-278.
[3] 徐鶯歌.通情動情智慧課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情感教育的探索考試周刊,2011(9):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