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
摘 要: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得認真鉆研教材,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要善于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理念,改變手段,精心設計練習,及時反饋,準確評價,大膽創新。
關鍵詞:鉆研教材 營造氛圍 更新手段 反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28-01
傳統教學中,課堂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整個課堂學生只是跟著教師的節奏,特別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新形勢下,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鉆研教材,充分準備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嚴密性和邏輯性,所以,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準備是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課堂實效性的必要條件。在過去的教學中,強調備教材,備學生,放在今天的新課標背景下,依然如此。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材的編寫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內容的編排也有較大的改變。這就要求教師在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前提下,準確把握教學內容,適時進行重難點突破。而教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更使得教師要課前認真鉆研教材,對教學內容有整體的了解,合理安排教學目標。同時,學生作為教學的對象,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備學生”,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新課標》要求,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包括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習習慣、生活經驗以及個性特點等等。對學生了解的越多,越能幫助教師設計好一個能被學生所接受甚至產生共鳴的課前預案。既要考慮到基礎厚實的優生,更要兼顧基礎薄弱的后進生。只有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才有可能提高課堂效率。
2 營造氛圍,培養自信
和諧的課堂氛圍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只有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張揚個性,發揮替能。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讓他們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充滿活力。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就可以讓學生樹立自信,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營造氛圍,培養學生自信,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3 更新手段,敢于嘗試
新形勢下,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要更新手段,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怎樣更新呢?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大膽創新,勇于嘗試。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嘗試著這樣做:將40分鐘的課堂分為四大環節,即自學、匯報、點評、鞏固。自學并不是盲無目的自學,這里所說的自學,是有目的、有任務、有針對性的自學。在新課前,教師要做充分的準備,將整節課的學習內容由淺到深設置自學提綱,上課后,下發到每個小組,甚至每個學生手中。在小組的設置上,考慮到不同水平層次的所有學生,即每個小組有基礎好的,也有相對薄弱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組織者,主要負責自學過程中的任務分配。匯報并不是單純的讓某個小組的學生簡單陳述知識的解決過程,而是采用指定、隨機、輪流等方式,作為教師就可以利用5分鐘以內的時間對學生匯報環節進行點評,同時對知識進行疏理。此環節中,教師不能說得太多,只要把學生在自學及匯報過程中沒有提到的作為補充,或是把一些錯誤的糾正即可。最后剩下近5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進行最后一個環節,即鞏固環節。筆者每節課前,都會設置一些有針對性、代表性的練習題卡,以便于在最后一個環節中運用,這樣即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鞏固所學知識。
4 精心設計,鞏固練習
數學強調理解,但練習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卻是功不可沒的。因為通過練習既能及時地對新學的內容加以鞏固,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成技能技巧,又能讓教師通過學生的練習及時反饋自己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決定了他們的記憶力。即使在講授新課的時候理解了,但不加以練習的話,知識得不到鞏固,過一段時間,他們有可能會忘得一干二凈。那怎樣做好鞏固練習呢?好多教師每提到練習,總會想到做題,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教師都會采用題海戰術,機械反復練習,最后效果并不明顯。其實,課堂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且量要適中,畢竟課堂時間有限,所以,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5 及時反饋,準確評價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及時反饋,準確評價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措施之一,這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幫助。一般在課堂上讓學生先發表意見,集思廣益,讓學生在討論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評價就像一根指揮棒,應努力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上傾斜,對學生的學習新方法、新見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勵,對學生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的思想更要加以保護,對學生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重視。特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更要認真、準確地評價。如某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常用的比較方法有直接比較法,但僅適用于同分母分數;還有通分比較法,但運算量大,比較麻煩,當教者總結完分數大小比較的常用方法后,有個學生依據通分的原理,提出了十字相乘比較法,即:用第一個分數的分子去乘第二個分數的分母,再用第二個分數的分子去乘第一個分數的分母,兩積相比,若第一個積大,則第一個分數大,若第二個積大,則第二個分數大。通過全班學生的驗證,證實了這一想法的可行性,且運算量小,適用范圍廣,所有的分數大小比較都可以采用這一方法,學生提出的問題,其他同學也很感興趣,老師再加以引導、解釋,往往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而數學課堂更是充滿神奇和趣味。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只要遵循教學要求,敢于嘗試,大膽創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想方設法挖掘學生潛能,就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肖新華,金智民.小學試用課本數學第二冊簡介[J].北京教育,1994(3):39.
[2] 張義華.小學試用課本數學第四冊的幾點教學建議[J].北京教育,1994(3):40.
[3] 李家駿.小學試用課本數學第六冊教學要求[J].北京教育,199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