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占慧 張金玲
摘 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我們的教學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個性,關注終身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各層次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語文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42-01
鑒于新語文課標對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們的教學也必須更加關注閱讀的人文意義,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我做如下思考。
1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化的解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謂自我教育,在閱讀教學中,就是給學生提供獨立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真正閱讀的權利,尊重學生對作品的不同詮釋。
作品主題的詮釋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又能加強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學中,應不斷引導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獨特見解,作多元的解讀,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如閱讀戴望舒的《雨巷》,有同學認為表達的是對愛情的追求和憂愁,有的同學則認為這是一首述志詩,表達理想不能實現的憂傷。不同的出發點意境是不同的,教師都應鼓勵和肯定他們的分析。學生得到了思考探究的成功感,在閱讀課上甚至在平時都更加習慣于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和分析問題了。
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分析和鑒賞任務形象,透過任務的特征理解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和形象本質。作品的任務形象本身具有主體化,不同學生的理解可分析不同的社會形象。如,《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故事中,有同學認為荊軻是虛偽之人,本是想刺殺秦王但不成后又說要生擒秦王,只為失敗找借口。而又有同學認為荊軻是英勇無畏的真切之人,每人都不完美,這樣討論下來,荊軻的形象就更加豐滿。看來閱讀中對關鍵詞句的探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2 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元化解讀,更要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氛圍是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前提。通常集體的閱讀教學常常使有些學生的自我意識處于潛藏狀態,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意識得不到開發,而個性化閱讀需要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教師的職責,在于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情緒化的“場”,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學生的自主性越強,個性就越能充分發揮出來。在實施多元解讀時,教師應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多留給學生一些聯想想象和探究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允許學生有個人的觀點和看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在于指導學生自己去品讀。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在充分注意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調整、充實學生的認知結構,開闊他們的閱讀視野和思維視野。而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結構有時是不盡相同的,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留給學生一些自主空間去合作探究,以期達到每個學生認知結構最大程度的調整和充實
3 注重課外延伸,拓展探究空間
拓寬學生視野的閱讀方法是課堂教學延伸式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就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讓學生的探究更深入更廣泛,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外溢于課外的“漣漪效應”。
(1)比較閱讀。比較閱讀就是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容不斷進行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如讀李煜的《虞美人》,我引導學生探究品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的表達效果,運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動的寫出了詩人心中愁之濃、愁之綿綿不絕。然后,讓學生回顧積累以水喻愁的名句,并讓學生聯系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聯系賀鑄《青玉案》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比較它們在寫愁手法上的異同,作者表達愁情的不同。既積累了知識,掌握了方法,又提高了思辨水平。
(2)找好閱讀的“點”,廣泛搜集相關資料。如學習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之后,可以讓學生聯系他的《秋天的懷念》,也可以閱讀他的《合歡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要求學生在課外進行更加廣泛的關于史鐵生的閱讀,搜集、整理作者的相關資料,把握其生活觀、人生觀,這種閱讀方法能夠使學生對一個人物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夠構建起對這個人物的整體知識框架,這不失為一種閱讀的捷徑,更是一種積累寫作素材的捷徑。
(3)組織朗誦會或表演課。如在閱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后,趁熱打鐵,讓學生課外進一步搜集并閱讀毛澤東的詩詞,并于于兩周后舉行“毛澤東詩詞朗誦會”。讓學生在朗誦之中體會偉人不同的情懷。
(4)課外要多多練筆。在閱讀過后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寫出評論性的文章或對文本的感悟,如,學習了李清照的《聲聲慢》后,讓學生圍繞“婉約”的話題聯系生活實際與之進行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再如,學過李白的《蜀道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作者,我們布置了一道探究題《走進李白》,內容可以涉及李白的生平、作品、對李白的認識等方方面面的東西。學生通過看書、網上查閱等方式,寫出了不少內容豐富、感情深沉的文章。這既幫助學生積累了知識,提高了人文素養,又把歷史文化名人寫入文章,審視生命,觀照人生,凸顯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樣,學生從閱讀中得到啟迪,得到資料,然后用之使自己貧瘠的寫作處女地日益肥沃。學生開始喜歡寫作,班上涌現出一批有質量的文章,閱讀獲得的能力在寫作中得到了遷移。在將感性訴諸筆端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這樣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培養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探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只要重視質疑,重視方法指導,重視創新,努力做到學生的探究與老師的點撥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就一定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蔣煒.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確立理據及過程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
[2] 楊生棟.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關系的思考[J].中學語文,2012(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