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敏
2013年全國企業所得稅收入22 416億元,占稅收收入總額20.29%,作為我國第二大稅種,企業所得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起著宏觀調控和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經濟成分的多元化,稅源的流動性和隱蔽性越來越強,現行的征管手段收效甚微,稅源流失的風險日漸增大。如何實現企業所得稅的有效管理便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從數據比對分析入手,剖析企業所得稅征管現狀,分析產生問題原因,提出建議,以期對稅務機關加強企業所得稅管理,防范執法風險有所幫助。
一、企業所得稅征管現狀及原因分析
1.納稅意識淡薄。
從各地匯繳清繳數據來看,大多數地區申報年所得額在30萬以下的企業戶數占查賬征收企業戶數50%以上,長虧不倒的企業比比皆是。由于企業所得稅影響到留存收益及股東個人利益,納稅人往往會采取少列銷售收入、多列大費用成本,通過虛開發票、設置“賬外賬”等手段少申報應納稅所得額,從而達到少繳稅款的目的。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不能準確地依法調整財務制度與稅收政策之間的差異,也是造成企業少繳企業所得稅的原因。
2.稅收負擔不公。
分征管方式來看各地的征管數據,大多數地區房地產業、建筑安裝業、服務業等企業所得稅以地稅部門管理為主的行業,核定征收戶數遠大于查賬征收戶數,查賬征收方式的稅負不到核定征收的45%;制造業、商業零售業、金融保險業等企業所得稅以國稅部門管理為主的行業,查賬征收企業戶數多于核定征收企業戶數,且兩種方式稅負差異較小。從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地稅部門的征管手段較國稅部門粗放的現狀,造成同一地區、同一行業、同一利潤率企業間稅收負擔不一,稅源流失的風險巨大不容忽視。
3.征管力量薄弱。
企業所得稅為中央、地方六四分成收入,管理成本相對較高而難度又大,“重流轉稅輕所得稅”的意識長期存在。從各地的征管力量來看,設區市的企業所得稅管理人數普遍沒有流轉稅、財產行為稅等部門多,縣(市、區)普遍未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雖然企業所得稅納稅人逐年增多,但基層一線的稅收管理人員并沒有相應得到充實,人均管戶過多,加上多數稅收管理員業務不精,對下戶核查存在畏難情緒,過多依靠以票控稅和核定征收等單一征管手段,不能適應現代企業所得稅管理的要求。
4.匯繳質量不高。
匯算清繳是企業所得稅征管工作的核心。隨著電子申報軟件或網上所得稅申報的推行,稅務機關的報表審核過程基本上被軟件自帶的審核功能所代替,而稅務機關所掌握的歷史數據(如以前年度虧損、減免稅資格)不能參與審核,造成雖申報成功但數據不準確或有漏項的情況。由于匯算清繳的主體是納稅人,稅務部門的匯算清繳工作責任與風險相對降低,助長了個別稅務部門及其部分稅務管理人員的“惰性”,以“守株待兔”的思想來對待工作,弱化了稅源管理的時效性,匯繳的質量難以保證。
5.納稅評估不實。
一是納稅評估職責落實不到位,基本上就是從財務報表到納稅申報表的審核過程,沒有深入分析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形式重于實質,收效甚微;二是信息化建設的水平參差不齊,評估所需資料不充分、不真實,加上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尚待完善,選案隨意性大,影響了評估質量;三是對納稅評估工作定位不準、重視不夠,大部分稅務部門并沒有設立專門的納稅評估機構,或雖然設置了專門的評估崗位,但各自為政,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職責。
6.信息機制不全。
由于存在著大量的現金交易,在我國現有法制和貨幣金融監管水平下,缺乏有效的手段來控制企業的資金流、貨物流,使所得稅的稅源控管變得異常艱難。第三方信息獲取和利用嚴重不足,與財政、工商、房管等部門信息溝通不夠,稅基控管缺乏有效監控手段。加上國稅、地稅征稅范圍劃分不清,信息共享和反饋機制不健全,造成稅源信息不真實、不完善,直接影響企業所得稅的計算和征收。
二、加強企業所得稅管理的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按照總局“分類管理、優化服務、核實稅基、完善匯繳、強化評估、防范避稅”二十四字工作方針,按照精細化、專業化、科學化管理要求,以加強稅收風險管理為導向,以實施信息管稅為依托,完善工作措施,強化匯繳管理,有效提高企業所得稅管理工作水平。
1.拓展納稅輔導深度。
擴面性輔導和重點性輔導相結合,改變過去以培訓財務人員為主的現狀,將企業負責人也納入培訓對象范圍,提高企業相關人員整體稅收法律意識;提高企業培訓針對性,事先了解納稅人的培訓需求,在培訓內容上要突出新政策、熱點難點問題解讀、稅會差異等,使培訓更具實效性。提示性輔導與懲戒性宣傳相結合,在征管中增加柔性,賦予服務的理念,將提示性輔導融入日常性管理中,建立和諧的征納關系;在稽查中增強剛性,對一些惡意的涉稅違法案件以各種方式在社會上予以曝光,更好地發揮案件的警示和震懾作用。
2.強化信息技術支撐。
加強所得稅信息化建設,建立優化整合機制,提高稅源管理效能。一方面依托各種稅收征管系統和基層管理平臺,強化所得稅基礎信息的采集和征管數據的深度利用,建立所得稅風險監控機制;另一方面密切國地稅之間的配合,爭取政府支持,加強與財政、工商、銀行、房管等有關部門的聯系與溝通,建立第三方信息平臺,充分利用外部信息資源,分析查找稅收管理的漏洞,形成嚴密的稅源控管體系。
3.實行分級分類管理。
針對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的特點,按照“抓大、控中,核小”的思路,實施分類管理,突出管理重點,合理配置征管力量,增強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分規模管理,對于重點稅源企業,采取市、縣、分局三級聯動的方式,全程監控;對于一般稅源企業,主要是縣(市、區)局、分局兩級聯動,加強巡查。二是分征收方式管理,對于核定征收企業,主要規范標準,動態監控,輔導健全賬務,引導其向查賬征收方式轉變;對于查賬征收企業,按行業進行分類管理,結合行業生產經營特點、行業利潤率水平,采取按月預繳,年終匯算清繳的征收方式,設定所得稅負預警值,及時跟進評估核查,解決查賬企業稅負低于核定征收企業且虧損面大等問題。
4.提高匯算清繳質量。
規范預繳申報,加強對預繳申報率的監控,確保預繳申報的正常進行,依法處理逾期申報和逾期未申報行為;規范匯繳流程,逐步增強納稅人對匯繳主體的認識,提高申報的自覺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強化對年度申報表的邏輯性和有關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的審核,并與崗位績效考核掛鉤,增強干部的工作責任心;充分發揮稅務代理中介作用,加大中介鑒證業務質量的監管力度,通過完善行業立法,引導中介機構在提高匯算清繳質量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相關事項審計鑒證工作。
5.完善納稅評估機制。
夯實納稅評估基礎,全面、完整、準確采集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和第三方的涉稅信息,搭建行業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模型,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納稅評估;推行行業稅負納稅評估,探索聯評制度,將所得稅與增值稅、營業稅評估相結合,做到一次評估,各稅兼顧,提高評估工作的科學性;科學選擇評估對象,優先選擇重點行業、特色行業、行業稅負離散度較大的企業、注冊資本在一定額度以上的連續虧損的企業、納稅異常企業等作為評估重點,達到有效管理稅源的目的。
6.建立專業化管理團隊。
整合現有人力資源,引進專業人才,通過實行業務崗位輪換和選調制度,將業務能力強、有工作責任心的干部充實到所得稅管理崗位,形成所得稅管理人才梯隊。加強對所得稅人才的培養,按照分層分級多渠道培養思路,培養操作型、技能型和專家型等不同實用型人才,重點是提高一線稅收管理人員的企業所得稅政策業務、所得稅評估和風險應對水平。按照人才興稅的戰略規劃,逐步完善所得稅管理人員評價激勵機制,保持企業所得稅干部隊伍基本穩定,建成一支適應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要求的所得稅管理隊伍。(作者單位:鷹潭市地方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