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干勝道
(1.安徽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安徽 蚌埠233060;2.四川大學 商學院,四川 成都610065)
文化管理是對管理理論的新發展,它從文化的高度來管理組織,以文化為基礎,強調人的能動作用,強調團隊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點在于人的思想和觀念。作為第三部門的非營利組織,有著與生俱來的文化管理特質,組織所適用的管理思想、管理目標、組織體制和管理職能、管理策略與手段都符合文化管理的要義。非營利組織的組織特征、組織結構的特征以及組織活動成果的特征都集中地反映出它在管理模式上追求文化管理的特質。[1]
1.非營利組織組織特征對文化力的訴求。目前,國際上關于非營利組織的定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在不同國家還有不同的稱謂或相關的術語,如“非營利組織”、“獨立部門”、“慈善組織”、“志愿者組織”、“公民社會組織”、“民間組織”、“免稅組織”等等。由萊斯特·M·薩拉蒙(Lester·M·Salamon)主持的非營利組織比較研究項目認為,非營利組織應具備如下特征:組織性(formal organization)、民間性(nongovernmental)、非營利性(nonprofit-distributing)、自治性(self-governing)和志愿性(voluntary)。
由上述組織特征可見,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具有很高自治性和一定志愿性的組織,利潤或其他經濟利益的追逐不能夠形成組織行為的根本動力。因此,管理者應充分尊重和珍視組織內部的發展資源和動力,在內部挖掘所需要的經驗、知識和智慧,并提煉和概念化。組織的自身性質決定了剛性制度資源的不足,文化環境的暗示下集體行動理論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2]組織人文精神所體現出的內部能量是組織發展的內驅力,極大地推動了組織事業的發展。因而,非營利組織的組織特征中蘊含著對組織文化力的訴求。
2.準公共產品的提供對人文精神的需求。非營利部門生產的產品是準公共產品或準公共消費品,它是一種兼公共性和私有性于一身,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物品,具有無形性、可物化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和可傳遞性。[3]眾多準公共產品的質量都難以精確量化,一是由產品本身特點決定,二是由于大多數產品質量在于受益人感受和主觀評價,同受益者個人意識相關。準公共產品的特性對產品供給方的非營利組織成員的道德水平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組織員工除了要擁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有一顆為他人和社會無私奉獻的心,有很強的服務意識和自律意識,這也是文化管理中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
文化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價值觀,是人們心靈深處的信念、理性、情趣、想象力、創造力、凝聚力,是道德化的追求,還包括服務意識、民本意識和自律意識。[1]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只有符合人文精神要義,才能更加合理與高效。當組織的愿景化作組織成員的內心信念時,當社會使命變成組織成員自身對真、善、美的追求時,人們就會更加自覺維護組織利益,提供更好的服務,生產出更高質量的準公共產品。非營利組織自治自律的特點使得組織中公認的核心價值觀成為非營利組織中個體成員的行為準則,[2]成員自律性在管理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約束力,能夠使組織成員在推進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具有爭議、民主、平等、良心、誠信等優秀品質,強烈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4]
3.有效的非營利組織管理模式符合文化管理特征。非營利組織的特點決定了其有效管理模式不是傳統的金字塔式,而應是倒金字塔式。“倒金字塔管理模式的確有效,雖然成效緩慢,但是一定有用。要讓它產生成效,必須要時刻以各種辦法來實踐它。”這種管理模式要求將人作為組織最重要的資源,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員工潛能,使其成為管理主體。“成功的非營利組織體會到必須重視、教育與授權給員工,并且要讓每個人致力于提供使全體顧客滿意的服務。如果不這么做,組織將不再擁有顧客。”[5]這種管理方式恰恰符合文化管理“以人為中心”、“以激發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為主要手段”、“突出人的主體地位”的特征。
文化管理是高于經驗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最先進的管理方式,在文化管理條件下,員工能夠認同組織,主動性高,對工作持有明確、主動的態度,有利于員工為同一目標團結一心,共同奮斗。將組織文化作為非營利組織的基本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是組織管理創新、充滿活力、持續發展的內在源泉,以共同價值觀為指引,統一員工思想、統一員工意志、規范員工行為,引導員工完成組織使命。唯此,才能在非營利組織中創造出一個能產生新構想的組織氣候,實行有效的倒金字塔式管理。
非營利組織在進行文化管理時,需綜合考慮組織各方利益相關者利益,將文化管理與協同治理相結合,以實現文化管理的協同效應。同時,協同治理也需要文化引領,需要吸取文化管理的精髓。非營利組織協同治理與文化管理具有較好的融合性。
1.非營利組織協同治理需要文化精神。由于組織所處環境復雜多變,組織利益相關者眾多,且信息掌握度不同,因而在協同治理過程中,非營利組織使命的“權威性”就尤為重要,“非營利組織的首要法則就是使命、使命以及更多的使命,并且必須遵守使命”。組織依靠使命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統一價值觀實現員工思想與行動的一致性,員工及受益者之外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在沒有共同經濟利益的條件下,要按照相同的意念行為,就需要在精神上,在文化領域形成一定的激勵與軟約束因子。“在某種程度上,員工得到的回報可以是組織的文化,組成一個團隊,讓員工想要被雇傭。”[5]協同治理需要文化驅動力形成的聚合力促成組織使命的達成。多而散的利益相關者需要文化向心力的召集,將他們團結在一起,向著同一個方向作為。
2.非營利組織文化管理需要協同共進。協同治理強調在一種非穩定的遠離平衡態下,由于系統結構的漲落運動,隨著環境變化逐漸調整和創新,不斷實現一個個新的平衡態。非營利組織的文化管理需要在這種調整運動中,形成適應新使命與新情境的新理念、新文化,構筑新的文化構體、文化秩序、文化指令,充實完善原價值觀,作為管理系統中的一種制衡力量,來協調各利益相關方。通過有意識地創建組織文化來實施文化管理,可以改善組織成員的素質,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改善組織中的人際關系,提高組織活動的效益。文化管理強調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創新組織文化。[6]
3.非營利組織協同治理與文化管理具有共同要件。古典管理理論與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將組織看作一個孤立系統,而現代管理理論則將組織看作一個開放系統。文化管理的實施要求非營利組織保持開放性,與外界具有充分的交流,這也是實施協同治理的要求,它們具有共同的“開放”要件。保持系統開放性為組織協同治理與文化管理的融合提供了共同的前提條件。
1.概念。非營利組織文化協同治理是指非營利組織結合各種外部環境因素和組織自身特點,以完成組織使命為宗旨,以組織文化為靈魂,進行文化創新,充分發揮文化凝聚作用和文化引領作用,為達成組織目標,制定體現人本精神的組織制度,構建反映民主精神的倒金字塔式組織結構,采用以柔為主、剛柔并濟的管理方式對組織人事、財務、營銷、日常運作、項目實施等進行安排,實現責權利的協調,從而最大程度滿足組織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使利益各方相對滿意,最終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協同效應。非營利組織文化協同治理模式見圖1。

圖1 非營利組織文化協同治理示意圖
2.內涵。非營利組織文化協同治理是將組織文化建設融入協同治理的一種管理方式,強調在協同治理中,將文化視為組織血脈,以文化鼓舞人、團結人,以人為本,利用文化的軟約束作用,使各利益相關者能夠以組織利益為核心協同作為,完成協同作業。
(1)管理宗旨。該管理模式下,使命仍然是非營利組織的宗旨。組織的一切行為皆為實現組織使命,不允許出現違背組織使命的行為。使命的實現是組織的最高目標,是一切行為的理由,組織文化建設與協同治理均應圍繞宗旨進行。
(2)管理目標。為完成組織使命,需確定具體的管理目標,主要有三項。一是確立科學規范的組織章程,作為組織成員的行動指南,并制定切實可行的組織制度來規范成員行為。這也需要補充和完善非營利組織相關法律法規,為組織內部規范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據;二是建立高效的組織日常運作模式,使組織各項日常業務順暢運行;三是確定項目管理目標,它依組織不同時期實施的具體項目不同而相異,但最終都要保證項目保質保量按時高效完成。管理目標的確定需綜合考慮各方利益相關者利益,體現人本精神,組織目標實現的同時也意味著個人目標的達成。
(3)管理理念。采用文化管理理念,注重文化要素的吸收、豐富和提升,將文化信息貫穿于各個管理環節,為非營利組織管理的每一個步驟提供文化支撐,發揮文化的執行力,讓文化成為一種最強有力的、內化的控制方式。通過組織文化體系的建立,實現人員對組織價值理念、精神的認同,推動個人利益與組織價值的共同滿足與提升。
文化管理理念突出人本管理思想,即將組織成員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組織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在營銷管理與服務管理等外部治理過程中,也要深入分析資源提供者與服務對象的個性特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細致的研究,考察其真實需求,盡可能使綜合協同收益最大化。該理念的精髓在于以精神和理念的方式喚醒個人的意志和情感,激勵人在事物的規律本源處尋找價值點和創新點,充分發揮人作為管理主體的作用,實現自覺管理。
(4)管理方式。非營利組織文化協同治理模式下,管理方式以軟管理或精神文化為主導,兼用規章制度的硬管理,剛柔并濟。建議采用倒金字塔形管理模式以增強文化軟約束制約作用的效果。在這種組織結構下,員工是管理主體,管理者是“授權者”而非“約束者”。員工可以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下,“更加勤奮”地工作,“更加自覺”提供各種準公共產品。
(5)管理內容。管理內容包括直接面向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管理活動和直接面向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管理活動,主要有組織內部日常管理與項目管理、組織營銷管理、服務管理及其他管理行為。其中,人員管理和財務管理是日常管理和項目管理的兩大主要內容,是內部管理的核心組成部分;組織營銷管理分為為籌措資金進行的品牌營銷行為與為銷售產品進行的其他商業營銷行為;由于非營利組織提供產品的特殊性,對提供與受益同步進行的非物質化的準公共產品輸出進行專項管理,即服務管理,以提升其服務水平;另外組織還存在許多面向其他外部利益相關者,如監管部門、獨立第三方、社會媒體、同業競爭者等的管理行為。具體管理內容的設定應以組織使命與管理目標作為標桿。
(6)管理效果。文化協同治理充分考慮了非營利組織所處的經濟、政治、法律、生態、文化等環境因素,兼顧了各種要素提供者的相關方利益,采用了適合組織特點的結構設置與管理方式,創造了能夠凝聚員工力量并提升組織價值的組織文化,通過與外界的交流和內部的民主管理,實現了組織系統向有序狀態演化,促進了利益相關方之間產生非線性作用,促進了自組織效應的產生,具有良好的管理效果。
作為一種嶄新的管理模式,文化協同治理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特殊性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性。同時,該管理模式涵蓋了非營利組織管理的環境友好性、決策民主性、人員協作性、信息公開性、管理規范性、問責機制有效性和監督機制健全性,科學而有效。
文化協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體現于管理的每個細節中,最終反映于以下幾方面。一是能夠更好地完成組織使命。較之于其他管理模式,文化的滲透力使得組織及其成員的任何行為在無形當中均向著組織使命的方向邁進,組織使命在不自覺中自行完成;二是能夠使各利益相關方利益實現盡可能的均衡。管理模式內在的協同性使得組織對外部各項環境因素取利去弊,對內部各種資源和潛力充分挖掘,以最大程度地實現各利益相關者的相對利益,實現總體效應的更大化,大于各資源效應直接相加之和;三是能夠高效地達成組織階段目標和項目目標。組織員工在共同價值觀的引導下,以組織為家,將組織的事情視為自己的事情,努力向著更高的階梯奮斗,加之完善的組織規范制約,使得階段目標和項目目標實現的步伐更快。四是能夠在無形中提升組織價值。良好的文化氛圍下,組織員工的個人價值與組織價值具有一致性,員工自身價值的實現過程就是組織價值的提升過程。因而,非營利組織價值會在員工不自覺行為中得以提升。
文化協同治理模式還有利于解決目前我國非營利組織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雖然我國非營利組織管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透明度不夠、公信力缺失、組織能力建設不足等問題仍普遍較為突出。文化協同理念的引入促使組織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密切關注與外界的溝通與協調,能夠較好地彌補上述不足之處。
本文通過分析得出非營利組織管理適合采用文化協同治理模式,提出了非營利組織文化協同治理概念和架構,分析了該框架下組織使命、組織管理目標、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內容和管理效果。分析結果表明,非營利組織文化協同治理是符合非營利組織特點的能夠高效提升組織價值的一種創新型管理模式。
[1]孔杰,曾維和.非營利組織的文化管理及機制轉換[J].學術研究,2004,(11).
[2]王建軍,曾巧.我國社區非營利組織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3,(3).
[3]陳曉春,張彪.非營利組織準公共產品初論[J].公共行政,2004,(1).
[4]陳曉春,趙晉湘.非營利組織失靈與治理之探討[J].公共行政,2003,(4).
[5]〔美〕彼得·C.布林克霍夫.非營利標桿管理[M].陸菲菲,陳潔瑩,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高文武,王虎成.從管理思想發展趨勢看文化管理與戰略管理互補[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