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明初,陳育光,吳秀廉
由于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對藥物的反應性和成人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抗菌藥物在兒科的合理使用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為此,筆者對某醫院住院患兒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為提高醫療質量、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依據。
通過某醫院病案室,抽取2012年出院歸檔的兒科病歷進行調查分析。每月按出院先后順序抽取病案號尾數為單數的病歷,每月抽取20份,全年共計240份,占該院2012年度兒科出院總人數的 25.78%(240/931)。以《廣東省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指導意見(2012版)》和2005年9月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兒科藥學專業組發布的《抗菌藥物兒科臨床合理應用指導意見》為依據,對240份病歷進行分析評價,包括性別、年齡、住院時間、入(出)院診斷及轉歸,抗菌藥物的種類、用藥時間、聯合用藥情況,送檢微生物例數、微生物檢測結果等。
2.1 一般情況 240例患兒中,男156例(65.00%),女84 例(35.00%),男女比例為 1.7∶1;年齡為出生后1 h至14歲,其中新生兒77例(32.08%),1~6個月48例,7~12個月45例,1~5歲49例,6~10歲15例,11~14歲6例;住院時間3~23 d,平均7.98 d。
2.2 診斷與轉歸 240例患兒共患有542種疾病(包括并發和伴發疾病),最少的患有1種,最多的并(伴)發7種疾病。以呼吸系統疾病最多,占31.18%(169/542),神經系統(含新生兒HIE、熱性驚厥)次之,占18.63%(101/542),消化系統占18.08%(98/542),心血管疾病(含心肌損害)占14.94%(81/542),泌尿系統占 9.04%(49/542),其他占 8.12%(44/542)。在77例新生兒患兒中,原發病以新生兒窒息為多,占40.26%(31/77),其次為新生兒黃疸占24.67%(19/77)和早產低體重兒占19.48%(15/77)。240例患兒542種疾病轉歸情況:治愈407種(75.09%),好轉 116 種(21.40)%,未愈 15 種(2.77%),其他4 種(0.74%)。
2.3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240例患兒中有227例使用了抗菌藥物,使用率94.58%;抗菌藥物使用時間3~17 d,平均7.16 d;抗菌藥物使用按數量排序依次為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大環內酯類等;227例使用抗菌藥物患兒全部采用靜脈給藥,部分結合霧化吸入及口服給藥。見表1。靜脈給藥1次/d者132例,占58.15%;2 次/d者 91 例,占 40.09%;3次/d者4例,占1.76%。見表1。

表1 227例患兒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2.4 抗生素聯用情況 227例患兒抗菌藥物聯用情況比較普遍,其中應用1種抗菌藥物的85例(37.44%),應用2種抗菌藥物的86例(37.88%),應用3種的 51例(22.47%),應用 4種的 5例(2.20%)。抗菌藥物聯用情況:一聯98例(43.17%),二聯117 例(51.54%),三聯12 例(5.29%)。
2.5 微生物檢測情況 227例使用抗菌藥物的患兒中,39例做了病原學檢查(共送檢標本52份),送檢率17.18%,送檢的52份標本中,16份有致病菌生長(30.77%)。其中送檢血液標本26份,陽性9份;大便標本10份,陽性2份;痰液標本7份,陽性2份;尿液標本5份,陽性1份;眼部、臍部分泌液標本4份,陽性2份。
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是醫院醫療質量監控的重要環節,該院也制定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對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加強了監督和管理。從調查看,227例患兒所用的抗菌藥物品種,以頭孢菌素類和青霉素類為主。頭孢菌素類和青霉素類效果好、兒童應用安全性高[1],說明醫生對此已有一定的認識;本組病例沒有使用四環素類和喹諾酮類,氯霉素僅個別病例使用,說明醫生已注意到這幾類藥物可能對患兒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對抗菌藥物的選擇比較慎重;此外,調查中未發現抗菌藥物超劑量使用現象。
在本調查中,有51例患兒應用了硫酸慶大霉素霧化吸入。硫酸慶大霉素屬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該類藥物有明顯的耳、腎毒性,但此用法在藥品說明書中并未收錄,且近年來有該給藥方式引起多例嚴重不良反應的報道[2],因此,今后霧化吸入給藥時應予以警惕。
盡管該院臨床醫生對抗菌藥物的使用有逐漸規范趨勢,但從調查結果看,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的現象仍普遍存在。表現為:(1)抗菌藥物的使用率高達94.58%,明顯高于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規定的抗菌藥物使用率應控制在小于50%的要求,不過這一結果與國內多家醫院兒科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相一致[3],反映出我國兒科臨床抗菌藥物使用率普遍偏高。(2)抗菌藥物應用盲目性大。微生物檢測送檢率低,僅有17.18%,達不到衛生部“接受抗菌藥物治療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不低于30%”的規定[4]。(3)抗菌藥物聯用較多,達56.83%,且多為同類抗菌藥物聯用。聯用同類藥物既可能產生協同作用,也可能產生拮抗作用,同時會增加毒性、誘導耐藥菌株的產生。(4)單純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屬不合理用藥。如上呼吸道感染、高熱驚厥,小兒腹瀉等疾病。(5)無指證使用抗菌藥物。如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沒有感染跡象卻使用了抗菌藥物。(6)抗菌藥物應用間隔時間不正確。超過半數的病兒抗菌藥物1次/d靜脈給藥,不符合抗菌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要求。(7)更換抗菌藥物頻繁,且更換的是同類型抗菌藥物。
總之,該院兒科臨床濫用、亂用抗菌藥物的問題仍較突出,需要進一步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的監督和檢查力度。
[1] 趙永根,俞剛,郭夢云,等.我院住院患兒抗生素使用情況分析[J] .兒科藥學雜志,2006,12(1):5-6.
[2] 蘇軍華,宋雙年,馮小燕.慶大霉素霧化吸入致神經肌肉接頭阻斷反應1例[J] .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1,32(2):83.
[3] 黃新威,張衛萍,許瓊.215份兒科病歷調查及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 .兒科藥學雜志,2013,19(3):38-4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1年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S] .衛辦醫政發[2011] 56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