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宏
當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遇上“云技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是冗雜技能實訓儀器隱藏于課桌夾層后的整潔規范,是領取任務自助式學習“任務卡”的以“習”為本,還是實物型教學痕跡到數字化教學痕跡的華麗轉變?
5月27日,杭州電子信息職業學校的一堂“云實訓”觀摩課,以其別開生面的形式告訴了我們答案。
新興“云技術”使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它為技能教學的個性化、技能操作的規范化、教學痕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大眾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如何借助互聯網“云技術”進行技能提煉和融通,如何解決師生對新課改的“高原反應”……成了觀摩課后眾專家探討的話題。
自助式的“云實訓”
宣琪老師的“云實訓”觀摩課一開始,40位學生就領到了這節課的“任務卡”——音頻小功放電路排故與整機組裝實訓工單。在宣琪老師幾分鐘的簡單介紹后,學生們立即分成兩人一組,進入實訓環節。令不少觀摩老師驚訝的是,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馬上按照工單上的步驟進行實訓操作,而是點開了實訓平臺的視頻資源庫,觀看起相關的教學視頻。
據宣琪老師介紹,這節課的教學視頻有12個,包括電源故障排除、萬用表測電壓、萬用表測通斷、芯片引腳順序的排列、音頻小功放總調等等。有了這樣詳細的一份“網絡教學菜單”,學生們在操作時就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隨機點播視頻,也可循環播放視頻,就像吃“自助餐”一樣。
與此同時,通過講臺上的兩臺液晶顯示器,宣琪老師可以記錄下實訓課的全過程,可以捕捉到每個學生的每個操作步驟。而這,都要歸功于“云實訓”設備的一個“特別設計”——攝像頭。記者看到,在每臺電腦前都有一個攝像頭,能將學生的操作正確與否盡可能客觀完整地記錄下來。
“這就是云實訓的精華所在。現代化實訓操作平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平臺和現代化多媒體平臺共同構成了云實訓技能教學平臺,借助互聯網這一云技術載體,每一個知識點、技能點說明、視頻都能在數字化的資源庫中找到,讓學習從老師單向灌輸變為師生雙向互動,從學生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一說到“云實訓”,宣琪老師立馬兩眼放光。據悉,在“云實訓”技能教學模式下,計算機這一多媒體平臺替代教師,成為學生的“機器人”教師,人手一臺電腦等同于“一對一”教學。
依托“云實訓”平臺,杭州電子信息職業學校還可以邀請行業專家進行“線上教學”。這就意味著,“云實訓”將原先實訓課的一師增加到了三師——教師、計算機和在線的行業專家。學生從三個方面獲取知識,如同享受“三明治”知識大餐。
“老大難”迎刃而解
目前,職業學校的實訓課堂形式仍然停留在“以教為本、以師為本”的基礎上,即以教師講授,配合教學課件、視頻、教案等來開展,課堂的聚焦點在教師身上,一個班的學生只有教師一個資源。教師資源的匱乏,使得一堂課40名學生“爭奪”一名教師。這樣的“爭奪戰”往往令任課老師“揪心”:面對40個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老師疲于應對;面對老師的“顧此失彼”,學生難以“公平”享受教學資源。
“云實訓”的誕生使得這個“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云實訓”技能教學促使課堂大“翻轉”,淡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了學生的主導地位,學生通過任務項目,按照自己的需求點擊相應的教學資源,自學、自助,從而形成“整個課堂中心圍繞學生轉”的氛圍。
這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還給宣琪老師帶來了另一個驚喜:可以避免一些學生“吃不飽”,另一些學生“咽不下”的情況,實現個性化教學。事實上每個班級的學生層次各不相同,有些學生學習能力強,能快速抓住教學要點,有些學習能力較弱,需要反復思考和訓練。但作為教師,只能兼顧整體,從而會忽略一部分學生。自助式的“云實訓”有效解決了“教學要求的整齊劃一性與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云實訓”平臺中具有實時幫助系統,教學資源庫中有項目相關的知識點及在完成項目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學生可以“按需索取”,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學尊重學生的獨特差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得以實現。
“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優化了教師資源配置,還推進了技能教學的規范化。”在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展畫看來,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教師也有一千種技能操作。技能傳授不能規范統一,使得學生的技能操作也不規范,這對最終進入“標準化作業”企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缺憾。“云實訓”技能教學則把技能拆解為幾個關聯的技能點,讓學生按照要求,選取、對照標準化的技能操作視頻完成對應技能點的操作。從實操角度來說,“云實訓”顯然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標準化”:一方面,讓學生以標準的技能教學視頻為范本,邊模仿,邊尋找其中的差異,逐步接近標準化的技能操作;另一方面引入行業專家,用企業標準要求學生,引導學生的技能操作符合企業標準。
“云實訓”的應用,將技能教學痕跡以視頻、圖片、電子文檔等數字化形式保存。這就把學生操作過程的正確與否完整記錄下來作為新一類教學資源的設想變成了現實。在此之前,宣琪老師上課時只能看到視線范圍內學生的動作,原始的“巡視”無法將每位學生的動作步驟記錄下來。“這也是我們積極倡導‘云實訓的原因。”杭州市職教教研室主任張金英告訴記者,技能教學中學生的操作過程被稱為教學痕跡,是教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傳統的教學痕跡主要是學生完成的電路成品或者實訓報告,即實物型教學痕跡,這樣的教學痕跡存儲和保存需要比較大的空間,而且查詢非常麻煩。以學生為主的“云檔案”教學資源庫,既有助于教師通過對錯誤的匯總和反饋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又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其他形式的教學資源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云實訓”還可以通過平臺將學生實訓過程的所有數據記錄下來,如萬用表使用正確的人數、故障排除的正確率和時間等,對本次課堂的評價結果做統計分析等等。
杭州電子信息職業學校校長邵陽認為,這種極具生命力的教學資源實際上也能成為學生的“學歷”,可以讓企業借助視頻、圖片等了解學生的技能水平。更為重要的是,依托大數據,“云實訓”還能顛覆傳統的以成績冊為主要保存形式的教學評價,強調以過程為主的評價方式,填補“過于單一”的評價方式。
新嘗試引發討論
“14號桌的同學使用萬用表姿勢很標準。”
“1號同學焊錫的成果圖已經上傳。”
“今天課堂上完成電路檢測排故的時間較長。”
……
通過教學資源共享、教育個性化的“云實訓”技能教學平臺,觀摩嘉賓捕捉到了每一個學生的實訓操作。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改變了中職學生的實訓環境,改變了課堂知識傳遞、技能習得的方式,展示了“云實訓”即時交互的魅力。萌芽階段的“云實訓”雖然驚喜多多,但也存在一些瑕疵,引起了觀摩課后嘉賓們的大討論。
“‘云實訓課堂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我們的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參與‘高大上的‘云實訓的素質呢?”浙江省職教教研室沈佳樂博士認為,“云實訓”技能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是學生應具有合作、求助、提問、應用資源等綜合素養,這對目前的中職學生尤其是高一、高二基礎知識并不扎實的學生來說是一項“挑戰”。從觀摩課現場來看,有不少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參與度很低,存在“兩個人合作,卻只有一個人做事”的現象。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展畫則建議加強“云實訓”技能教學對數據分析的應用。雖然現有的技術水平可以統計整堂課的基本情況,但對教學資源使用等的統計還不夠,譬如缺乏對個別視頻點擊率的統計,而這卻是反應學生某一技能點掌握程度的關鍵要素。“數據是‘云實訓強有力的優勢,我們要用好這一優勢,把數據分析更加細分。”方展畫說。
除了學生素養、數據分析之外,技能提煉也是討論焦點。現實生活中,技能操作是有層次的。雖然“云實訓”技能教學針對企業崗位操作標準提煉了相應的技能點,但仍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一個技能點只有一個教學視頻,缺少對技能點的深度剖析,缺少縱向的、由易到難的過程視頻。這對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只好“模仿”,照著資源庫中的教學視頻“跟著做”。對此,杭州市職教教研室主任張金英建議,教師在提煉技能時應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注意層層遞進。
鑒于專家們對“云實訓”技能教學的合理建議,杭州電子信息職業學校將從素質教育、新功能開發、核心技能視頻拍攝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深化“云實訓”技能教學,真正發揮“云實訓”技能教學自助式學習、數字化資源整合、教學數據統計與共享的功能,把技能教學推向新的高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