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梅
摘 要:產生于移動信息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微學習概念孕育著一場新興學習革命,日益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在職業教學中注重微學習,能改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習效率。文章在剖析微學習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微學習在職業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構建了微學習在職業教學中的構架設想,并探討了微學習在職業教學中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微學習 職業教學 移動網絡
隨著移動信息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知識在迅猛增長的同時,也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這種狀況使得傳統學習模式遠遠跟不上信息化時代發展的步伐,一種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學習模式——微學習,現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微學習,亦可理解為碎片化學習,是一種存在于新媒介生態系統中,基于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新型學習。微學習在學習方式上強化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突破傳統被動性學習;在學習內容上,微學習強化知識的細微性、碎片化,有別于傳統系統化的知識構建。微學習的這種特征賦予了學習者在學習的時候不受時間、空間、內容及教學的限制,實現了學習者想學就學、學一點是一點的終生學習理念。微學習這種范式不僅在社會學習的理念上引起了重大關注,而且在教學理念中也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如何突破傳統職業教學中“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擺脫時間和空間束縛,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自主性日益成為當下職業教學重點關注的話題。
一、微學習---信息時代賦予的特殊內涵
移動互聯網時代,在線學習方式日益改造了傳統學習方式,“數字化學習”“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微學習”等一系列新名詞開創人們學習的新思維。自2000年以來,美國教育技術首席執行總裁論壇首次提出數字化學習概念以來,學者林德納(Lindner)又開創性地提出“微學習”的概念。林德納認為“微學習”就是一種存在于新媒介生活系統中基于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新型學習形態。在微學習的概念中,林德納非常注重“新媒介生活系統”“微型內容”“微型媒體”三個關鍵性詞語。隨后,相關學者在此基礎上,繼續闡釋深化微學習的概念外延。微學習的實施得益于小塊學習內容的開發和日臻完善的通訊技術,從而使學習者在特定場合(如休息時或在途中)輕松獲取學習內容;微學習以數字網絡新媒體為學習環境,更加關注新型的知識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把知識分解為小的、松散的但相互關聯的學習單元,其學習活動便于人們在日常交流和工作中進行。由上述文獻分析可以看出,微學習具有三個方面的核心內涵:其一是微內容,即指相對較小的碎片化、松散性的但又相互關聯的學習單元,如微英語、微百科、微詩詞、微小說、微歷史、微時政等內容。其二是微活動,即在微內容的基礎上演繹“5分鐘完成一次學習,300秒經歷一次思考”的學習活動,這些學習活動時間短、學習靈活自由,顯現出向“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泛在學習”發展的趨勢。其三是微媒介,主要是指學習手段和學習工具的微型化,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微型工具。
二、微學習在職業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在職業院校推行微學習的學習方式,這是網絡學習時代賦予學生的一種全新的個性化學習形式,這種方式也是移動計算技術、無線通訊技術和軟硬件技術等多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一般而言,職業院校主要是為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定向性,他們專業職業規劃比較清晰,學習內容有一定的可選擇性,因此在學習上主要圍繞職業相關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展開。隨著心理上的成熟、社會實踐經驗的豐富性,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權,學習途徑具有多樣性。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網絡是備受青睞的學習工具,他們可以從網絡等媒體中輕易獲得各種文化信息,擴大知識面和開拓視野。因此,在職業院校實施微學習方案,學生可以利用MP3、MP5、手機、PDA、智能手機等方式,嵌入到教學的任何環節圍繞課程內容來搜索信息、觀看微課件,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在職業院校實施微學習方案,更有助于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學習。職業院校的學生具有很多的空閑時間,如何引導學生在空閑時間中加強學習是職教領域的一個難題。據相關研究,非正式學習占個體所學知識的75%以上,學生可以在吃飯、睡覺、逛街等閑暇時間,隨時用手機學習一個知識片段,聚少成多,既輕松又能積累知識。因此,在職業院校推行微學習,讓職校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不僅是對在校期間課余時間的充實,更將對他們今后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有利的幫助。
三、微學習在職業教學中構架設想
微學習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它是由若干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單元有機地結合起來。微學習動態系統性表現在職業教學中,就必須考慮各個環節和要素:微學習主體、微學習客體、微學習工具和微學習環境。微學習主體不僅表現受眾主體——學生,也表現傳播主體——老師、教學組織和服務商家。微學習客體,即指學生學習的各種對象和內容,不僅表現在傳統意義上教材、講義,而且更多表現在社會領域的各種知識的集成,表現于文字、圖片、音頻、動畫和視頻的各種形式。微學習工具即指微學習媒介,它是學生學習的載體,不僅包括諸如電子詞典、PDA、手機、平板電腦的硬件設施,而且也包括諸如網頁、微博、微信等各種形式的應用軟件和網絡開發平臺。微環境即指微學習外在影響因素,其不僅指各種有線和無線網絡通信,更是指微學習存在的各種社會依存關系,如教學個體、教學組織、服務廠商及學習者的關系,這一關系決定微學習資源的開發性和持續性。
要實現微學習在職業教學中的構架設想,職業教學必須注重以下三個環節:
其一要注重微學習環境平臺建設,即注重網絡的空間平臺轉換建設,實現有線和無線的充分對接,充分實現線上與線下資源共享,從而為學生創造無限學習的可能。
其二要要注重細微性、碎片化的微學習資源的建設,即微學習教育構架要注重微學習服務水平和質量的建設。微學習資源既要注重資源的共性特征,也要滿足個別學習者定制型需求,因此微學習要注重利用小型文本、圖形、圖像、音頻或視頻等形式效果來開發微英語、微百科、微詩詞、微小說、微歷史、微時政等欄目,以豐富微學習資源的場景布局和可視化效果,從而引起學生的高效情感體驗。endprint
其三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傳統教學強化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以及學習時間和地點的相對固定性,但是微學習則強調學習時間零碎化、學習內容片段化。與此同時,傳統教學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而微學習則注重學生運用可攜帶性、無線性、移動性學習工具自主進行學習,這是傳統學習方式無法比擬的。
四、微學習在職業教學中發展策略
在社會化網絡時代,學習不再局限于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個體間相互交流貢獻知識的時代。加拿大學者西門思指出,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活動,而是知識的重新聯合,是連接專門節點和信息源的過程。人們在移動網絡空間,通過微工具傳遞知識片段,這一過程通過相互間的溝通交互作用,使得微內容以進行結構化聯結和重組,微知識得以顯現。與此同時,現在學習也不僅僅表現于正式學習,更多地表現于非正式學習,即人們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任何途徑獲取信息或知識的過程,且這些信息并不是指那些規范的學習材料或具有完整知識體系的內容。現在社會發展表明,“自發的、自主的、多樣的、協作的、社會化”非正式學習方式日益成為成年人學習的主流方式,越來越深刻滲入到人們的生活學習中。職業院校學生通過微學習要想達到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率,必須要實施如下策略:
其一,注重構建自我學習空間,加強學習的自主性。微學習移動性特征及知識碎片化、松散性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精力容易分散,注意力很難集中。因此,職業院校學生一定要正確認知自身的知識結構,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有意識地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
其二,注重微學習內容的有機關聯,最大限度實現知識有效整合。微學習在支持學習者進行隨時隨地學習的時候同時也帶來了一個突出的問題:學習者的“移動性”是和注意力的“分散性”相關聯的,因此導致了移動學習者無法進行連貫、系統的學習。雖然微學習內容注重了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及關聯性,但微學習資源也是把知識板塊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分割、細化。因此,作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在進行微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目標明確,層次分明,做到學習內容的有機關聯,實現知識的有效整合。
其三,善于利用零散時間,做到知識的厚積薄發。微學習實際上就是一種利用零散時間的“視聽學習”。微學習內容的短暫性、細微性及碎片性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針對為學者系統學習的有效時間不足產生的。學生們可以利用乘車、逛街、排隊等消費休閑的零碎時間來進行學習,做到隨時學習一個知識片段,隨時解決一個疑難問題,隨著時間推移必能厚積薄發。
其四,參與到微學習情境中,在移動社會化網絡實現自我。微學習構建了一個移動虛擬空間,用文本、圖形、圖像、音頻或視頻等形式裝飾這個空間,并且空間中有各種學習個體、學習群體及學習組織,這些共同組建了一個移動社會網絡。因此,學生不僅要注重學習,而且還要參與到這些群體中去,進行溝通與交流,在移動環境中實現自我。
參考文獻:
[1] 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2]Gabrielli,S.The Design of microlearning experiences:a research agenda[A].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 2005 Conference[C].Australia,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
[3]Bruck,P.A.What is Microlearning and why care about it?[A].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 2006 conference[C].Australia, 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6.
[4]Siemens G.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5,2(1):3-10.
[5]方海光,毛瑩,劉軍,王紅云.移動學習的系統支持環境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1,(3):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