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兵 張娜
摘 要:進入新時期,職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就業心理、調適能力等內部因素與社會需求的不對稱性是就業難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學畢業生迫切需要高質量的職業指導。融入實景、重于實踐、聯動市場、助人自助,或許是高校實現更高質量職業指導的新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職業指導質量
課 題:本課題獲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項目資助。
做好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事關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福祉,也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伴隨著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和教育體制改革深化,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因此,提升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質量,推動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在高校人才培養系統工作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和教育體制改革的起步,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的重要性開始顯現,職業指導工作在社會前進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飛躍提升、生產結構和勞動關系的深層次變化,“人口紅利”優勢已不可持續,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與結構性矛盾等諸多社會發展伴生問題已經開始集中凸顯,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正在考驗著就業率。這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自身建設以及作用發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從宏觀來看,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這既是一個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一方面,大學畢業生雖然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屬于勞動力市場上的優勢群體,但是社會發展推高了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與持續就業所需的能力門檻;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已經達到普及化程度,大學畢業生面臨著群體內和群體外社會性的雙重就業競爭壓力;第三方面,中國的人口政策客觀上使得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從個人化向家族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除嚴峻的就業形勢這個外部因素外,大學畢業生迎接就業的觀念與意識、應對就業變化的心態和能力等內部條件與用人需求的不對稱也是當前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一是理性就業觀念與現實就業感受的適應性沖突。當前,在“傳統思維”就業觀念向“市場思維”就業觀念的更新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能夠進行理性思考,但就業難的現實感受以及對未來社會開放性激烈競爭的預期感受,讓大學畢業生在實際就業過程中又比較趨向于將高薪酬、較穩定、可發展等因素作為選擇標準。這種適應性沖突造成的結果是大學畢業生在初次就業時就開始形成競爭,使原本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加劇烈化。
二是擇業優先與就業優先的選擇性沖突。就業與擇業的優先策略已經被大學畢業生廣為掌握并在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后的心理調節與職業生涯規劃調整上發揮出積極作用,但是在畢業與就業實務中,擇業表現出來的是個體降低初次就業標準而非從整體上讓位于就業。這種選擇性的沖突一般不能緩解就業難的壓力,相反會使原本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化。
三是能力的多元準備與崗位的多元需求的對接性沖突。隨著社會國際化與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綜合素質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培養與成長的目標,能力的多元準備在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中表現出一定的人力資源與競爭優勢,但是社會經驗、工作經驗或某方面能力的欠缺造成的能力多元與需求多元的對接性沖突,往往會制約大學生畢業后的個人發展或持續就業,甚至造成就業壞死,從深層次給大學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帶來負面影響。
二、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短板”分析
職業指導的本質是就業心理咨詢,是以人職關系為對象提供咨詢、指導和幫助,其價值在于助人自助。從上述就業難的內因看,大學畢業生也正需要就業心態、溝通技巧、調適能力等心理、意識、經驗等精神層面的修煉。
新時期以來,高校在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的同時,開始注重畢業生就業工作,尋求以“出口暢”帶動“入口旺”的就業與招生工作良性循環。高校在就業指導工作隊伍建設、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就業指導實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的結合等方面展開了積極探索,推動了就業指導工作向實踐化、專業化、全程化轉變,促進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雙線發展。
但是,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社會發展中后期中的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整體建設相對于需求仍然比較落后。一是缺乏專業化、專職化職業指導隊伍。根據教育部標準,每500人配備一名專職職業指導師,而高校實際配置人員卻不足三分之一,加上兼職職業指導人員才不到1/2。二是缺乏足夠的職業指導轉化為就業質量的時空條件。“助人自助”的落腳點在于大學畢業生能夠技、能兼備,能夠主動、自覺應對就業的壓力和形勢的變化,能夠建立起足夠的迎接挑戰與風險的心理素質,這就需要除職業指導理論課程、理論咨詢之外更多的實操經驗與實景體驗,顯然高校當前的教育模式尚不能滿足。
三、對提高高校職業指導質量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以實現大學畢業生高質量就業與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還需要尋求更加切實高質的途徑。
一是以專業教師為基礎,建立一定規模的兼職職業指導師隊伍,將職業指導融入專業課程,以實現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全程指導。專業教師的優勢在于更加了解行業背景與前景,如果能夠在專業教師心理咨詢、技能培訓、專業課程中將職業素質內容融入等方面有所投入,職業全程指導目標的實現會更有保障。
二是以教學實習為平臺,確立相對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將職業指導融入企業實踐,以實現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實景指導。經驗來源于體驗、體驗依賴于條件。如果能夠有一批固定的合作教學企業伙伴,持續性向學生提供就業練兵機會,聘請企業人員為校外兼職職業指導師,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實景經驗,職業指導向就業能力轉化的程度會有所提高。
三是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依托,建立人才輸出與人才配置聯動關系,將職業指導融入市場人才流轉,以實現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面指導。就業需求與就業形勢都來自于社會發展,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是最直接的溫度計。如果高校能夠建立區域性甚至全國性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讓學生適時感受市場變化,職業指導的時效性、服務性功能會更加充分。
四是以跟蹤聯系為手段,建立高校畢業生信息庫,將職業指導融入后大學時期,以實現大學生就業跟蹤指導和回籠指導。高質量的就業取決于大學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空間或持續就業情況,建立大學畢業生職業跟蹤信息庫,一方面可以對畢業生后大學時代進行跟蹤指導,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縱向數據分析預測市場需求,還可以聘請畢業生中的優秀員工為兼職職業指導師以實現回籠指導。
高校畢業生就業嚴峻是當前一段時期內不可回避的問題。雖然學生可以依據市場需求自發應對或被動接受,但是高質量的就業指導在學生就業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全程化、去職介、重實效的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還需要繼續探索。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