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僑僑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人才向美國集聚是人才遷移的一個普遍趨勢。然而,科技精英人才的遷移是否也呈現美國集聚現象還有待分析。本文通過對湯姆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數據庫中的2430名高被引科學家的簡歷信息進行分析發現,科技精英人才向美國遷移并形成集聚的趨勢主要發生在其教育階段以及職業生涯的早期,隨后這種趨勢逐漸減弱;一些亞太國家在與美國的人才競爭中,沒有出現人才持續流失到美國的現象,反而從人才遷出國轉變為人才接收國;而經濟因素以及與經濟相關的國家政策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高被引科學家;國別遷移;人才集聚
一、問題的提出
19世紀以來,人才遷移成為帶動世界經濟與科技中心轉移的重要變量之一。[1]在已有的人才國別遷移趨勢與集聚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大多認為,從世界范圍來看,人才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是一種普遍趨勢[2],而美國被認為是人才國別遷移最終的目的國。多克奎爾等對1990年170個國家和2000年190個國家的移民進行分析[3],英國華威大學的學者對湯姆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數據庫中的物理學家和生命科學家,以及美國頂尖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的出生、學士、博士和現職這四個時期的居住國進行統計和分析[4],馬奎恩等對亞洲科技人才選擇研究訓練(Research Training)和建立研究網絡(Research Network)的國家情況進行分析[5],都反復論證了這一結論。
對上述現象的原因,學者們眾說紛紜。有的學者認為開放的移民政策和較高的工資水平是人才遷入美國的主要因素[6];有的學者認為美國存在著一個較大精英階層的吸引[7];也有的學者認為美國大學在招收國際留學生方面的特殊政策[8]。而人力資本理論則認為,歸根結底,經濟收益才是影響人才國別遷移與集聚的首要原因。[9]只有遷移后的收益現值超過了與之有關的貨幣成本和心理成本的總和,遷移才會發生。[10]
從已有研究來看,學者們大多是針對特定國家或者特定專業的人才,通過分析其國別分布情況來研究遷移趨勢;而人力資本理論長期以來對遷移與集聚的原因分析針對的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術人才(High-skilled Workers)。那么全球科技精英人才(Scientific Elites)的國別遷移與集聚是否也呈現相似的趨勢特征,而人力資本理論能否解釋這一特殊群體的國別遷移與集聚趨勢都還有待進一步地分析。
因此,本文擬以全球科技精英人才的代表——高被引科學家為樣本,將其學術職業生涯劃分為學士到博士、博士到初職(博士畢業后第一份工作)、初職到現職三個階段,分析高被引科學家在這三個階段的國別遷移規律和集聚特征,并結合相應的問卷調查、統計、結論,試析形成趨勢的原因,從而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人才引進工作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湯姆森路透公司開發的高被引科學家數據庫統計公布了近三十年來分布在40個國家和地區的21個學科內全世界論文被引次數最高的科研人員。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運用內容分析法對高被引科學家不同職業階段的遷移與集聚趨勢及其原因進行探討。
1.國別遷移概念。長期以來,人才遷移都被描述為人才從原籍國遷移到其他國家。[11]但近幾年,杰出人才的流動被認為是“腦循環”(Brain Circulation)[12],所以遷移已不再是單向的、非此即彼的運動。故本文中的國別遷移主要是指人才基于工作單位的變動所引發的居住國的改變。
2.人才集聚概念。大部分學者認為,人才集聚是一定數量的人才資源以組織為單元的匯集、協作、競爭、創新的過程。[13]但這種集聚的概念強調的是人才在某一時刻集合的數量,并不能準確地表現人才遷移的特點。故本文中所說的集聚是指在遷移過程中,某個國家和地區人才遷入大于遷出的現象。具體在以下的數據分析中,當某一國家或地區高被引科學家遷入比例與遷出比例之差大于0時,則表示在這個國家或地區出現了人才集聚。
3.高被引科學家職業生涯的劃分。已有關于職業遷移的研究主要是對人才從博士到現職階段遷移特征的分析。但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在自由流動中,工作經驗往往比學歷、職稱更具競爭力。[14]可見,獲得博士學位后的遷移與職業生涯中的遷移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因此,為更好地了解高被引科學家國別遷移規律與集聚特征,本文將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現職的職業生涯劃分為博士到初職、初職到現職兩個階段。
4.簡歷分析法。本文首先采用簡歷分析法,通過對高被引科學家的簡歷信息(Curriculum Vitae,簡稱CV),即個人的教育經歷、職業發展等內容進行客觀而又系統地量化分析,對人才國別遷移趨勢與集聚特征進行探析。當前運用簡歷信息對人才遷移問題進行研究的方法也得到學者們的廣泛認可。正如勞戴爾的總結,無論是通過網絡、調查問卷、科學家百科全書、項目申請等哪種方式獲得的信息,用科學家的簡歷對科學家的遷移情況進行定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15]
湯姆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數據庫提供了大部分高被引科學家的個人簡歷信息,為本文的簡歷收集提供了便利。截止到2011年1月,數據庫共收錄4601名在全球各類高等教育機構工作的高被引科學家的簡歷信息,本文收集到其中2430名高被引科學家的簡歷信息,占總樣本數的53%。
本文以湯姆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數據庫提供的高被引科學家的通訊單位為其現職單位及所在國家信息,按照在同一時間段,一個人只能在一個地方學習或擔任主要工作的原則,確定其學士、博士、博士畢業后第一份工作(以下簡稱為初職)。基于以上數據,對高被引科學家從學士到博士、博士到初職、初職到現職三個階段的國別的變化情況進行了統計。
三、實證分析
1.高被引科學家向美國集聚主要形成于從學士到博士階段的遷移過程中
在所選樣本中,20.05%的高被引科學家在學士到博士階段發生了國別遷移。其中從美國遷出的比例為8.64%,而遷入美國的比例為72.20%。因此,在這一階段的遷移過程中,美國集聚了63.56%的高被引科學家,成為凈遷入率最高的國家(見圖1)。從集聚美國的高被引科學家來源國分析看,在這一階段,幾乎所有國家的高被引科學家都呈現向美國集聚的狀況。而經濟發展優勢可能是其從學士到博士遷移過程中形成美國集聚的關鍵因素。正如二戰前留學生流向近代科學的發源地歐洲一樣,二戰后,美國高度發展的經濟及科學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是吸引外國留學生的根本原因。[16]
2.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初職階段的遷移過程中向美國集聚的趨勢有所減弱
在所選的樣本中,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初職階段發生國別遷移的總體比例為22.10%,略高于從學士到博士階段的國別遷移比例。雖然從全世界范圍看,美國依然是高被引科學家凈遷入率最高的國家(見圖2),但與從學士到博士階段向美國集聚的情況相比,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初職階段集聚于美國的高被引科學家的比例從63.56%下降到22.90%。英國則成為流失率最高的國家,其遷入率與遷出率之差為-14.53%。
且從集聚美國的高被引科學家來源國的分析中還發現,英國也是從博士到初職遷移過程中向美國集聚的高被引科學家最多的國家??梢?,英國在與美國之間的人才遷移中,人才流失到美國現象嚴重。由此也佐證了OECD的研究結論,即英國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大量流向了美國。[17]
3.高被引科學家從初職到現職遷移過程中沒有向美國集聚
在所選樣本中,高被引科學家從初職到現職階段發生國別遷移的總體比例為24.61%。但在這一階段的遷移過程中,高被引科學家從美國遷出與遷入美國的比例分別是38.96%和37.46%,集聚的比例為-1.5%,因而,沒有出現向美國集聚現象(見圖3)。從具體的國家層面看,一些亞太國家,諸如澳大利亞和沙特則成為這一階段高被引科學家集聚的國家。
而美國在這一階段的遷移過程中,沒有出現集聚現象,正是因為高被引科學家從美國向澳大利亞、日本等亞太發達國家集聚所導致的。一般來說,“在人才輸出國的境況改善到足夠有吸引力之前,大規模人才回流的現象極少發生”[18]。因此,從博士到初職階段澳大利亞和日本大量高被引科學家遷入美國,而從初職到現職階段高被引科學家從美國遷入到這兩個國家的現象,與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家的崛起有很大的關系。
四、結論與啟示
1.科技精英人才在學術生涯的各個階段都有國別遷移情況,但向美國集聚的趨勢顯然并不像上述學者所說的那樣呈逐步上升的態勢。從本文對高被引科學家的國別遷移趨勢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被引科學家向美國遷移與集聚的趨勢主要發生在教育階段,隨后這種趨勢逐漸減弱,在高被引科學家從初職到現職的遷移與集聚過程中,美國還出現了人才集聚的逆差。
2.在遷移過程中,向美國集聚的高被引科學家主要來自于英國。一些亞太國家,特別是日本和澳大利亞,在人才競爭的過程中,從人才遷出國轉變為人才接收國,沒有出現人才持續流失到美國的現象。
3.經濟因素對科技精英人才遷移與集聚的影響仍舊是比較明顯的。沙特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沙特能集聚眾多的高被引科學家顯然與其近幾年大力投資本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有關。“沙特阿拉伯于2007年投入約27億美元巨資,開始創建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大學僅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得以建成,并通過‘阿卜杜拉國王獎學金計劃等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了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研究人員,其中包括60多位一流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首批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盵19]
參考文獻:
[1] 劉少雪.面向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科技領軍人才成長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
[2] 鐘水映.我國人才外流現象的反思與對策[J].中國人才,1999(11):47-48.
[3] Docquier F.& Marfouk A.Measuring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killed Workers (1990-2000) [R].Policy-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WPS3381,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4.
[4] Ali S.,et al.Elite Scientists and the Global Brain Drain[M].Romania:UNESCO-CEPES,2009.119-166.
[5] Marceau J.,et al.Innovation Agents:the Inter-country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Hubs in Asia[R].The 25th Celebration Conference,Denmark,2008.
[6] Saint P.G.The Brain Drain:Som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Expatri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R].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Institution for the Study of Labor,Washington,D.C.,2004.
[7] Gerstl J.& Perrucci,R.Educational Channels and Elite Mobil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65,38:224-232.
[8] Freeman R.B.What does Global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ean for the US? [R].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4962,2009.
[9] Ballweg J.A.& Li,L.Employment Migration among Graduates of Southern Land-grant Universities [J].Southern Rural Sociology,1992,9:91-102.
[10] [美]羅納德·G·伊蘭伯格,羅伯特·S·史密斯.劉昕譯.現代勞動經濟學:理論與公共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05.
[11] Jacques G.& Anne,M.G.Introduction: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Brains:Exodus or Circulation? [J].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1997,2:195-227.
[12] Johnson J.M.& Regets,M.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 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R].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98-316,1998.
[13] 張體勤,劉軍,楊明海.知識型組織的人才集聚效應與集聚戰略[J].理論學刊,2005(6):70-72.
[14] 王善邁.教育經濟學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6.
[15] Laudel G.Studying the Brain Drain:Can Bibliometric Methods Help?[J].Scientometrics,2003,57:215-237.
[16] 劉巍.美國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學理論,2010(25):211-213.
[17] Auriol L.Careers of Doctorate Holders:Employment and Mobility Patterns[R].OECD STI Working Paper:JT03280854,2010.
[18] 王輝耀.人才戰爭——全球最稀缺資源的爭奪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3.
[19] 王琪,馮倬琳,劉念才.面向創新型國家的研究型大學國際競爭力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67.
(責任編輯 陳志萍)
2.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初職階段的遷移過程中向美國集聚的趨勢有所減弱
在所選的樣本中,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初職階段發生國別遷移的總體比例為22.10%,略高于從學士到博士階段的國別遷移比例。雖然從全世界范圍看,美國依然是高被引科學家凈遷入率最高的國家(見圖2),但與從學士到博士階段向美國集聚的情況相比,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初職階段集聚于美國的高被引科學家的比例從63.56%下降到22.90%。英國則成為流失率最高的國家,其遷入率與遷出率之差為-14.53%。
且從集聚美國的高被引科學家來源國的分析中還發現,英國也是從博士到初職遷移過程中向美國集聚的高被引科學家最多的國家。可見,英國在與美國之間的人才遷移中,人才流失到美國現象嚴重。由此也佐證了OECD的研究結論,即英國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大量流向了美國。[17]
3.高被引科學家從初職到現職遷移過程中沒有向美國集聚
在所選樣本中,高被引科學家從初職到現職階段發生國別遷移的總體比例為24.61%。但在這一階段的遷移過程中,高被引科學家從美國遷出與遷入美國的比例分別是38.96%和37.46%,集聚的比例為-1.5%,因而,沒有出現向美國集聚現象(見圖3)。從具體的國家層面看,一些亞太國家,諸如澳大利亞和沙特則成為這一階段高被引科學家集聚的國家。
而美國在這一階段的遷移過程中,沒有出現集聚現象,正是因為高被引科學家從美國向澳大利亞、日本等亞太發達國家集聚所導致的。一般來說,“在人才輸出國的境況改善到足夠有吸引力之前,大規模人才回流的現象極少發生”[18]。因此,從博士到初職階段澳大利亞和日本大量高被引科學家遷入美國,而從初職到現職階段高被引科學家從美國遷入到這兩個國家的現象,與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家的崛起有很大的關系。
四、結論與啟示
1.科技精英人才在學術生涯的各個階段都有國別遷移情況,但向美國集聚的趨勢顯然并不像上述學者所說的那樣呈逐步上升的態勢。從本文對高被引科學家的國別遷移趨勢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被引科學家向美國遷移與集聚的趨勢主要發生在教育階段,隨后這種趨勢逐漸減弱,在高被引科學家從初職到現職的遷移與集聚過程中,美國還出現了人才集聚的逆差。
2.在遷移過程中,向美國集聚的高被引科學家主要來自于英國。一些亞太國家,特別是日本和澳大利亞,在人才競爭的過程中,從人才遷出國轉變為人才接收國,沒有出現人才持續流失到美國的現象。
3.經濟因素對科技精英人才遷移與集聚的影響仍舊是比較明顯的。沙特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沙特能集聚眾多的高被引科學家顯然與其近幾年大力投資本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有關?!吧程匕⒗?007年投入約27億美元巨資,開始創建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大學僅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得以建成,并通過‘阿卜杜拉國王獎學金計劃等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了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研究人員,其中包括60多位一流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首批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盵19]
參考文獻:
[1] 劉少雪.面向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科技領軍人才成長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
[2] 鐘水映.我國人才外流現象的反思與對策[J].中國人才,1999(11):47-48.
[3] Docquier F.& Marfouk A.Measuring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killed Workers (1990-2000) [R].Policy-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WPS3381,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4.
[4] Ali S.,et al.Elite Scientists and the Global Brain Drain[M].Romania:UNESCO-CEPES,2009.119-166.
[5] Marceau J.,et al.Innovation Agents:the Inter-country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Hubs in Asia[R].The 25th Celebration Conference,Denmark,2008.
[6] Saint P.G.The Brain Drain:Som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Expatri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R].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Institution for the Study of Labor,Washington,D.C.,2004.
[7] Gerstl J.& Perrucci,R.Educational Channels and Elite Mobil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65,38:224-232.
[8] Freeman R.B.What does Global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ean for the US? [R].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4962,2009.
[9] Ballweg J.A.& Li,L.Employment Migration among Graduates of Southern Land-grant Universities [J].Southern Rural Sociology,1992,9:91-102.
[10] [美]羅納德·G·伊蘭伯格,羅伯特·S·史密斯.劉昕譯.現代勞動經濟學:理論與公共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05.
[11] Jacques G.& Anne,M.G.Introduction: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Brains:Exodus or Circulation? [J].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1997,2:195-227.
[12] Johnson J.M.& Regets,M.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 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R].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98-316,1998.
[13] 張體勤,劉軍,楊明海.知識型組織的人才集聚效應與集聚戰略[J].理論學刊,2005(6):70-72.
[14] 王善邁.教育經濟學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6.
[15] Laudel G.Studying the Brain Drain:Can Bibliometric Methods Help?[J].Scientometrics,2003,57:215-237.
[16] 劉巍.美國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學理論,2010(25):211-213.
[17] Auriol L.Careers of Doctorate Holders:Employment and Mobility Patterns[R].OECD STI Working Paper:JT03280854,2010.
[18] 王輝耀.人才戰爭——全球最稀缺資源的爭奪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3.
[19] 王琪,馮倬琳,劉念才.面向創新型國家的研究型大學國際競爭力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67.
(責任編輯 陳志萍)
2.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初職階段的遷移過程中向美國集聚的趨勢有所減弱
在所選的樣本中,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初職階段發生國別遷移的總體比例為22.10%,略高于從學士到博士階段的國別遷移比例。雖然從全世界范圍看,美國依然是高被引科學家凈遷入率最高的國家(見圖2),但與從學士到博士階段向美國集聚的情況相比,高被引科學家從博士到初職階段集聚于美國的高被引科學家的比例從63.56%下降到22.90%。英國則成為流失率最高的國家,其遷入率與遷出率之差為-14.53%。
且從集聚美國的高被引科學家來源國的分析中還發現,英國也是從博士到初職遷移過程中向美國集聚的高被引科學家最多的國家。可見,英國在與美國之間的人才遷移中,人才流失到美國現象嚴重。由此也佐證了OECD的研究結論,即英國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大量流向了美國。[17]
3.高被引科學家從初職到現職遷移過程中沒有向美國集聚
在所選樣本中,高被引科學家從初職到現職階段發生國別遷移的總體比例為24.61%。但在這一階段的遷移過程中,高被引科學家從美國遷出與遷入美國的比例分別是38.96%和37.46%,集聚的比例為-1.5%,因而,沒有出現向美國集聚現象(見圖3)。從具體的國家層面看,一些亞太國家,諸如澳大利亞和沙特則成為這一階段高被引科學家集聚的國家。
而美國在這一階段的遷移過程中,沒有出現集聚現象,正是因為高被引科學家從美國向澳大利亞、日本等亞太發達國家集聚所導致的。一般來說,“在人才輸出國的境況改善到足夠有吸引力之前,大規模人才回流的現象極少發生”[18]。因此,從博士到初職階段澳大利亞和日本大量高被引科學家遷入美國,而從初職到現職階段高被引科學家從美國遷入到這兩個國家的現象,與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家的崛起有很大的關系。
四、結論與啟示
1.科技精英人才在學術生涯的各個階段都有國別遷移情況,但向美國集聚的趨勢顯然并不像上述學者所說的那樣呈逐步上升的態勢。從本文對高被引科學家的國別遷移趨勢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被引科學家向美國遷移與集聚的趨勢主要發生在教育階段,隨后這種趨勢逐漸減弱,在高被引科學家從初職到現職的遷移與集聚過程中,美國還出現了人才集聚的逆差。
2.在遷移過程中,向美國集聚的高被引科學家主要來自于英國。一些亞太國家,特別是日本和澳大利亞,在人才競爭的過程中,從人才遷出國轉變為人才接收國,沒有出現人才持續流失到美國的現象。
3.經濟因素對科技精英人才遷移與集聚的影響仍舊是比較明顯的。沙特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沙特能集聚眾多的高被引科學家顯然與其近幾年大力投資本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有關?!吧程匕⒗?007年投入約27億美元巨資,開始創建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大學僅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得以建成,并通過‘阿卜杜拉國王獎學金計劃等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了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研究人員,其中包括60多位一流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首批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盵19]
參考文獻:
[1] 劉少雪.面向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科技領軍人才成長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
[2] 鐘水映.我國人才外流現象的反思與對策[J].中國人才,1999(11):47-48.
[3] Docquier F.& Marfouk A.Measuring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killed Workers (1990-2000) [R].Policy-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WPS3381,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4.
[4] Ali S.,et al.Elite Scientists and the Global Brain Drain[M].Romania:UNESCO-CEPES,2009.119-166.
[5] Marceau J.,et al.Innovation Agents:the Inter-country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Hubs in Asia[R].The 25th Celebration Conference,Denmark,2008.
[6] Saint P.G.The Brain Drain:Som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Expatri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R].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Institution for the Study of Labor,Washington,D.C.,2004.
[7] Gerstl J.& Perrucci,R.Educational Channels and Elite Mobil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65,38:224-232.
[8] Freeman R.B.What does Global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ean for the US? [R].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4962,2009.
[9] Ballweg J.A.& Li,L.Employment Migration among Graduates of Southern Land-grant Universities [J].Southern Rural Sociology,1992,9:91-102.
[10] [美]羅納德·G·伊蘭伯格,羅伯特·S·史密斯.劉昕譯.現代勞動經濟學:理論與公共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05.
[11] Jacques G.& Anne,M.G.Introduction: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Brains:Exodus or Circulation? [J].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1997,2:195-227.
[12] Johnson J.M.& Regets,M.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 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R].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98-316,1998.
[13] 張體勤,劉軍,楊明海.知識型組織的人才集聚效應與集聚戰略[J].理論學刊,2005(6):70-72.
[14] 王善邁.教育經濟學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6.
[15] Laudel G.Studying the Brain Drain:Can Bibliometric Methods Help?[J].Scientometrics,2003,57:215-237.
[16] 劉巍.美國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學理論,2010(25):211-213.
[17] Auriol L.Careers of Doctorate Holders:Employment and Mobility Patterns[R].OECD STI Working Paper:JT03280854,2010.
[18] 王輝耀.人才戰爭——全球最稀缺資源的爭奪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3.
[19] 王琪,馮倬琳,劉念才.面向創新型國家的研究型大學國際競爭力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67.
(責任編輯 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