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中艷
摘要:雙語師資一直被認為是我國高等院校雙語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本文統計并分析了2003至2013年間收錄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與雙語師資因素相關的研究文章。分析結果顯示:(1)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在2007年左右在數量上達到巔峰,之后逐年呈下降趨勢;(2)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在內容上主要集中在目前高校雙語教學師資現狀介紹,雙語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3)研究方法以思辨方法為主,基本不屬于實證研究;(4)研究雖在內容上有所拓展,但同時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也存在定義不明、研究主體嚴重缺乏、研究方法滯后等問題。文章最后指出了未來雙語師資研究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高校;雙語; 師資;素養;特點;啟示
一、引言
2001年開始,我國教育部提出了“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的要求”,其目的是為了在各專業領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技術人才。遵照這樣的要求,全國各地高等院校在各專業課程展開了如火如荼的雙語教學的嘗試。據研究者統計,在2008-2010年我國高校計有403門課程被納入教育部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體系(鄭大湖、戴煒華 2013)。[1]
隨著我國高校大規模的開展雙語課程,圍繞著雙語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也掀起了熱潮。一方面,學者和教育研究機構認可我國在雙語教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如吳平、王樹根等,2009)[2]; 另一方面,在雙語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國外雙語教學的理論與科研成果,我國雙語教學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影響我國目前高校雙語教學的制約因素。其中,雙語師資的專業素養,即雙語教師在雙語教學中所應該具備的教學能力、雙語機智以及雙語知識專業結構等(王莉潁 2008),被公認為是其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3]。吳平、王樹根等(2009)在2006年對國內111所雙語教學高校進行了一項高校雙語教學現狀調查,其中94%的高校管理者認為雙語師資是影響雙語教學成敗與否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師被廣泛認為在雙語教學中具有核心作用。鑒于此,本文嘗試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改革開展以來有關雙語師資的研究進行一個系統的綜述,目的在于總結我國目前雙語師資研究的成果及其研究特點,希冀對未來高校雙語師資的專業素養研究以及進一步培養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文獻截取的時間范圍、檢索范圍以及文獻分類方法 本文選取的關于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獻發表于2003-2013年間。選擇此時間段主要是因為我國教育部是在2001年正式在高校內啟動雙語教學的實踐。筆者對中國知網進行的搜索結果顯示,2003年數據庫中才出現滿足上述搜索條件的期刊文章。因此筆者選取2003年作為文獻回顧的起點。其次,選取2013年作為此文獻綜述的止點是因為到這一年一些相關科研文章已經出版結束,因此本文的回顧能夠兼顧一定時段的完整性。
文獻檢索方法是首先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即中國知網)輸入主題詞為“高校”、“雙語教學”以及關鍵詞“師資”進行搜索。通過上述文獻檢索,筆者共獲得和雙語師資及其專業素養相關的教學研究論文63篇。經過對逐篇文章、關鍵詞及概要的閱讀和分類,最終有60篇文章和本文主題直接相關,成為本文綜述的主要分析來源和研究對象(具體見表1)。
三、 文獻分析結果
根據所獲得的60篇相關文獻,在綜合分析之后,筆者從目前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內容以及研究特點兩方面來闡釋2003-2013年期間我國高校雙語教師的研究現狀。
1.2003-2013年期間雙語師資研究的主要內容
如表2所示,我國目前雙語師資研究的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將雙語師資問題作為我國高等院校雙語教學體系中的一個主要的制約因素進行討論。此類研究文章大多集中于討論我國目前雙語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如教材選擇、教學目標設定、教學質量管理和考核以及教學方法等(張麗娟2007;何云飛、肖愛2008)。[5][6]此類文章中通常使用“師資”這樣比較寬泛的概念指代更為具體的教師“教學素養”的概念。
(2)結合海外經驗和雙語師資培養模式,結合我國高校教育實際,提出我國高校雙語師資的培養模式。我國目前雙語師資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土生土長的本土教師,二是海歸人才,三是外籍教師。研究者們認為海歸人才是比較理想的雙語師資來源,而本土教師和外籍教師或是由于語言以及學科知識所限,或是由于對中國學生的背景和文化缺乏了解,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很難進行高效的雙語教學(張衡、杜偵 2006)。[7] 針對我國師資存在的問題,結合海外雙語師資培養的經驗,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培養模式,如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出國進修等幾種方式。針對培訓內容,有研究者指出,教師培訓不應僅僅限于語言培訓,同時也需加大雙語師資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能以及教學理念等多層次多方面的認識(劉洪波2007)。[8]
(3)雙語教師的教學模式。如何進行有效的雙語教學?在近年已經出版的文章中,雙語教師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雙語教師教學素養相關文章的討論重點。目前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主要集中于英語。因此在課堂中英語的應用比例成為一些學者的討論焦點。如部分高校教學模式是原版教材加全英文授課,有些高校是原版教材加一半比例的英文授課,而另外一些高校是原版教材加上純中文授課。有學者認為原版教材加上純中文授課應該是雙語教學的過渡階段,雙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同時使用母語和外語進行思考,能夠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需要進行切換(吳爽 2008)。[9]
(4)雙語師資的能力及素質要求。部分學者針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素質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桑迪歡(2011)認為雙語教師的能力應該包括教師的雙語理論意識、教師的雙文化理念以及在教學中能進行專業知識傳授和語言教育并重的能力等。[10]
2.2003-2013年期間我國高校雙語師資研究的特點endprint
縱觀2003至2013年的針對高校雙語教學師資的研究,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在已發表的文獻數量上,目前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章數量呈駝峰型上升及回落態勢。雙語師資研究的高峰出現在2007年,從2007至2011年涉及高校雙語師資的研究論文達到46篇,占近十年來搜索所得的60篇研究總數的近76%。在2007年達到峰值以后,我國針對雙語教師的研究呈現一個明顯的逐年遞減的態勢,如2012年僅有兩篇文章涉及高校雙語師資的雙語實踐及培養。研究文章發表遞減的趨勢一直延續到2013年。根據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的搜索,2013年度發表的文章中僅有一篇涉及雙語師資問題及對策研究。
第二,通過對論文的研讀以及關鍵詞的分類,筆者發現這60篇論文基本不屬于實證研究論文(見表2)。在這60篇論文中,絕大多數的論文都是針對我國目前雙語教學現狀的探討,或者是對已經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作出的反饋及對策分析。即使有少數文章提及一些單位和教師個人的雙語教學實踐經驗,這些文章也缺少縝密的研究設計及系統的雙語理論的指導,更遑論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足夠的研究數據來支持其觀點。
第三,盡管目前已出版的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章缺少實證性研究,但這些文章在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內容上還是有所突破和拓展。如2002-2004年期間針對雙語教學師資的研究論文數量較少,鮮少有獨立的研究論文來深入討論雙語教學的師資問題,此期間所發表的文章僅僅是在論及雙語教學現狀時將“師資”作為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列出。2007到2008年是這十多年中針對雙語師資研究的高峰期,研究文章總數達到這十年研究的近50%。這兩年的研究內容更多開始獨立討論高校雙語教學中的師資因素,并進一步探討應該如何培養合格的雙語師資。此外,從2005年開始,在已經出版的高校雙語師資的科研論文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即雙語師資的研究從泛泛的高校層面探討走向專業化、地域化和學科化。在此期間每年都有數篇科研論文探討如何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院校或者不同地區高校的特點來培養能夠滿足學科要求和院校特色的雙語師資,如柴爭義,李琳和張浩軍(2007)對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思考與實踐;張金之、周妞針對民辦院校雙語教學的分析與思考[11];鄒紀元(2011)對會計雙語教學的分析與探討等[12]。其中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教學模式、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等更細化反映雙語師資力量的具體指征在這些研究論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討論(桑迪歡 2011; 趙巍 2009)。[13]
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啟示
通過以上文獻研究可以發現,2003-2013年我國高校雙語教學針對教師及其專業素養的研究已經引起了不少高校和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我國因為雙語教學開展時間還不長,根據檢索到的60篇科研文獻,在此類研究中還有以下幾個需要我們去關注并解決的問題。
(一)檢索到的科研文章顯示,我們目前已出版的文章中針對雙語教師的教學素養研究還缺乏系統明確的定義。從表2的分類來看,我國目前學術界涉及到對教師素養的探討通常包括有效的雙語教學模式、科學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以及切實可行的雙語教師發展與培訓模式等,但這類文章涉及的雙語教師素養主題往往都比較寬泛,缺少在具體雙語教育理論和定義指導下的深入探討與研究。
(二)目前已發表的針對我國高校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獻中,針對教師這一教學主體的實證研究嚴重缺失。教師的作用往往能夠決定一項教學改革的成敗(Fullan 2007;王斌華 2003)。[14][15]對已經發表的文章的分析顯示:即使目前偶有一些文章涉及雙語教師素養的構成要素,如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學能力等,其內容也是淺嘗輒止,缺乏結合雙語教學理論和研究數據支撐的深入實證研究。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雙語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在雙語教學的初始階段,雙語教師以及高校研究團體可能更多專注于合適原版教材的選擇與引進,忙于新的教學內容的學習與適應,參加或組織各種在職培訓,忙于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雙語教學方法,確定新的雙語考核體系等等。因此對于影響雙語師資的因素及培養、能力等各方面的深入探討還需要一些時日。
因此,針對以上分析的2003-2013年我國雙語師資因素的研究特點,未來這一方面的研究不僅需要進一步明確雙語教師教學素養的具體定義和構成要素,同時有必要對相關雙語教學要素展開深入的實證研究,從而更好地提高我國高校雙語教師的教學素養,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我國高校的雙語師資的培養與發展。同時,針對目前研究中出現的教師這一研究主體的缺失以及相關文章的泛泛而談,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實踐者及研究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研究意識,改進研究方法和增強研究技能。
五、結語
教師素養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對于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國高校雙語教學改革來說,針對雙語教師的師資專業素養等方面開展更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一線實踐的雙語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研究意識,通過教學反思以及結合科學有效的科研方法及手段來展開針對雙語教學的科研工作,從而促進雙語教學的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鑒于我國雙語師資還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我國迫切需要建立具有指導性意義的雙語教師教學素養的科學的定義,如雙語教師的專業素養,針對雙語教師的有效評價和發展機制等。只有這樣,才能為未來雙語師資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鄭大湖,戴煒華. 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J]. 外語界,2013(1).
[2]吳平, 王樹根. 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的現狀研究和實踐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莉穎. 雙語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外雙語教育比較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高一虹,吳紅亮,李莉春. 關于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調查[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1).
[5]張麗娟. 我國高等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建設問題研究[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
[6]何云輝,肖愛. 我國高校專業雙語教學師資的素質要求、構成現狀及優化[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1).
[7]張衡,杜偵. 淺談高校雙語師資培養培訓[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Z1).
[8]劉洪波. 高校雙語教學問題探討[J].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9]吳爽. 高校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理論導報,2008(1).
[10]桑迪歡. 高校雙語教學環境下教師能力的拓展[J]. 江蘇高教,2011(2).
[11]張金之,周妞,崔熏然. 民辦高校《旅游英語》雙語教學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 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5).
[12]鄒紀元. 關于會計雙語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及探討[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4).
[13]趙巍. 高校雙語教學:定義、師資、教材與模式研究[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9).
[14]Fullan, M. (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Routledge.
[15]王斌華. 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劉第紅)endprint
縱觀2003至2013年的針對高校雙語教學師資的研究,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在已發表的文獻數量上,目前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章數量呈駝峰型上升及回落態勢。雙語師資研究的高峰出現在2007年,從2007至2011年涉及高校雙語師資的研究論文達到46篇,占近十年來搜索所得的60篇研究總數的近76%。在2007年達到峰值以后,我國針對雙語教師的研究呈現一個明顯的逐年遞減的態勢,如2012年僅有兩篇文章涉及高校雙語師資的雙語實踐及培養。研究文章發表遞減的趨勢一直延續到2013年。根據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的搜索,2013年度發表的文章中僅有一篇涉及雙語師資問題及對策研究。
第二,通過對論文的研讀以及關鍵詞的分類,筆者發現這60篇論文基本不屬于實證研究論文(見表2)。在這60篇論文中,絕大多數的論文都是針對我國目前雙語教學現狀的探討,或者是對已經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作出的反饋及對策分析。即使有少數文章提及一些單位和教師個人的雙語教學實踐經驗,這些文章也缺少縝密的研究設計及系統的雙語理論的指導,更遑論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足夠的研究數據來支持其觀點。
第三,盡管目前已出版的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章缺少實證性研究,但這些文章在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內容上還是有所突破和拓展。如2002-2004年期間針對雙語教學師資的研究論文數量較少,鮮少有獨立的研究論文來深入討論雙語教學的師資問題,此期間所發表的文章僅僅是在論及雙語教學現狀時將“師資”作為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列出。2007到2008年是這十多年中針對雙語師資研究的高峰期,研究文章總數達到這十年研究的近50%。這兩年的研究內容更多開始獨立討論高校雙語教學中的師資因素,并進一步探討應該如何培養合格的雙語師資。此外,從2005年開始,在已經出版的高校雙語師資的科研論文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即雙語師資的研究從泛泛的高校層面探討走向專業化、地域化和學科化。在此期間每年都有數篇科研論文探討如何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院校或者不同地區高校的特點來培養能夠滿足學科要求和院校特色的雙語師資,如柴爭義,李琳和張浩軍(2007)對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思考與實踐;張金之、周妞針對民辦院校雙語教學的分析與思考[11];鄒紀元(2011)對會計雙語教學的分析與探討等[12]。其中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教學模式、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等更細化反映雙語師資力量的具體指征在這些研究論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討論(桑迪歡 2011; 趙巍 2009)。[13]
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啟示
通過以上文獻研究可以發現,2003-2013年我國高校雙語教學針對教師及其專業素養的研究已經引起了不少高校和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我國因為雙語教學開展時間還不長,根據檢索到的60篇科研文獻,在此類研究中還有以下幾個需要我們去關注并解決的問題。
(一)檢索到的科研文章顯示,我們目前已出版的文章中針對雙語教師的教學素養研究還缺乏系統明確的定義。從表2的分類來看,我國目前學術界涉及到對教師素養的探討通常包括有效的雙語教學模式、科學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以及切實可行的雙語教師發展與培訓模式等,但這類文章涉及的雙語教師素養主題往往都比較寬泛,缺少在具體雙語教育理論和定義指導下的深入探討與研究。
(二)目前已發表的針對我國高校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獻中,針對教師這一教學主體的實證研究嚴重缺失。教師的作用往往能夠決定一項教學改革的成敗(Fullan 2007;王斌華 2003)。[14][15]對已經發表的文章的分析顯示:即使目前偶有一些文章涉及雙語教師素養的構成要素,如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學能力等,其內容也是淺嘗輒止,缺乏結合雙語教學理論和研究數據支撐的深入實證研究。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雙語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在雙語教學的初始階段,雙語教師以及高校研究團體可能更多專注于合適原版教材的選擇與引進,忙于新的教學內容的學習與適應,參加或組織各種在職培訓,忙于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雙語教學方法,確定新的雙語考核體系等等。因此對于影響雙語師資的因素及培養、能力等各方面的深入探討還需要一些時日。
因此,針對以上分析的2003-2013年我國雙語師資因素的研究特點,未來這一方面的研究不僅需要進一步明確雙語教師教學素養的具體定義和構成要素,同時有必要對相關雙語教學要素展開深入的實證研究,從而更好地提高我國高校雙語教師的教學素養,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我國高校的雙語師資的培養與發展。同時,針對目前研究中出現的教師這一研究主體的缺失以及相關文章的泛泛而談,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實踐者及研究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研究意識,改進研究方法和增強研究技能。
五、結語
教師素養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對于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國高校雙語教學改革來說,針對雙語教師的師資專業素養等方面開展更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一線實踐的雙語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研究意識,通過教學反思以及結合科學有效的科研方法及手段來展開針對雙語教學的科研工作,從而促進雙語教學的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鑒于我國雙語師資還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我國迫切需要建立具有指導性意義的雙語教師教學素養的科學的定義,如雙語教師的專業素養,針對雙語教師的有效評價和發展機制等。只有這樣,才能為未來雙語師資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鄭大湖,戴煒華. 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J]. 外語界,2013(1).
[2]吳平, 王樹根. 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的現狀研究和實踐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莉穎. 雙語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外雙語教育比較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高一虹,吳紅亮,李莉春. 關于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調查[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1).
[5]張麗娟. 我國高等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建設問題研究[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
[6]何云輝,肖愛. 我國高校專業雙語教學師資的素質要求、構成現狀及優化[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1).
[7]張衡,杜偵. 淺談高校雙語師資培養培訓[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Z1).
[8]劉洪波. 高校雙語教學問題探討[J].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9]吳爽. 高校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理論導報,2008(1).
[10]桑迪歡. 高校雙語教學環境下教師能力的拓展[J]. 江蘇高教,2011(2).
[11]張金之,周妞,崔熏然. 民辦高校《旅游英語》雙語教學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 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5).
[12]鄒紀元. 關于會計雙語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及探討[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4).
[13]趙巍. 高校雙語教學:定義、師資、教材與模式研究[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9).
[14]Fullan, M. (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Routledge.
[15]王斌華. 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劉第紅)endprint
縱觀2003至2013年的針對高校雙語教學師資的研究,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在已發表的文獻數量上,目前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章數量呈駝峰型上升及回落態勢。雙語師資研究的高峰出現在2007年,從2007至2011年涉及高校雙語師資的研究論文達到46篇,占近十年來搜索所得的60篇研究總數的近76%。在2007年達到峰值以后,我國針對雙語教師的研究呈現一個明顯的逐年遞減的態勢,如2012年僅有兩篇文章涉及高校雙語師資的雙語實踐及培養。研究文章發表遞減的趨勢一直延續到2013年。根據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的搜索,2013年度發表的文章中僅有一篇涉及雙語師資問題及對策研究。
第二,通過對論文的研讀以及關鍵詞的分類,筆者發現這60篇論文基本不屬于實證研究論文(見表2)。在這60篇論文中,絕大多數的論文都是針對我國目前雙語教學現狀的探討,或者是對已經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作出的反饋及對策分析。即使有少數文章提及一些單位和教師個人的雙語教學實踐經驗,這些文章也缺少縝密的研究設計及系統的雙語理論的指導,更遑論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足夠的研究數據來支持其觀點。
第三,盡管目前已出版的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章缺少實證性研究,但這些文章在針對雙語師資的研究內容上還是有所突破和拓展。如2002-2004年期間針對雙語教學師資的研究論文數量較少,鮮少有獨立的研究論文來深入討論雙語教學的師資問題,此期間所發表的文章僅僅是在論及雙語教學現狀時將“師資”作為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列出。2007到2008年是這十多年中針對雙語師資研究的高峰期,研究文章總數達到這十年研究的近50%。這兩年的研究內容更多開始獨立討論高校雙語教學中的師資因素,并進一步探討應該如何培養合格的雙語師資。此外,從2005年開始,在已經出版的高校雙語師資的科研論文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即雙語師資的研究從泛泛的高校層面探討走向專業化、地域化和學科化。在此期間每年都有數篇科研論文探討如何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院校或者不同地區高校的特點來培養能夠滿足學科要求和院校特色的雙語師資,如柴爭義,李琳和張浩軍(2007)對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思考與實踐;張金之、周妞針對民辦院校雙語教學的分析與思考[11];鄒紀元(2011)對會計雙語教學的分析與探討等[12]。其中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教學模式、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等更細化反映雙語師資力量的具體指征在這些研究論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討論(桑迪歡 2011; 趙巍 2009)。[13]
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啟示
通過以上文獻研究可以發現,2003-2013年我國高校雙語教學針對教師及其專業素養的研究已經引起了不少高校和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我國因為雙語教學開展時間還不長,根據檢索到的60篇科研文獻,在此類研究中還有以下幾個需要我們去關注并解決的問題。
(一)檢索到的科研文章顯示,我們目前已出版的文章中針對雙語教師的教學素養研究還缺乏系統明確的定義。從表2的分類來看,我國目前學術界涉及到對教師素養的探討通常包括有效的雙語教學模式、科學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以及切實可行的雙語教師發展與培訓模式等,但這類文章涉及的雙語教師素養主題往往都比較寬泛,缺少在具體雙語教育理論和定義指導下的深入探討與研究。
(二)目前已發表的針對我國高校雙語師資的研究文獻中,針對教師這一教學主體的實證研究嚴重缺失。教師的作用往往能夠決定一項教學改革的成敗(Fullan 2007;王斌華 2003)。[14][15]對已經發表的文章的分析顯示:即使目前偶有一些文章涉及雙語教師素養的構成要素,如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學能力等,其內容也是淺嘗輒止,缺乏結合雙語教學理論和研究數據支撐的深入實證研究。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雙語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在雙語教學的初始階段,雙語教師以及高校研究團體可能更多專注于合適原版教材的選擇與引進,忙于新的教學內容的學習與適應,參加或組織各種在職培訓,忙于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雙語教學方法,確定新的雙語考核體系等等。因此對于影響雙語師資的因素及培養、能力等各方面的深入探討還需要一些時日。
因此,針對以上分析的2003-2013年我國雙語師資因素的研究特點,未來這一方面的研究不僅需要進一步明確雙語教師教學素養的具體定義和構成要素,同時有必要對相關雙語教學要素展開深入的實證研究,從而更好地提高我國高校雙語教師的教學素養,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我國高校的雙語師資的培養與發展。同時,針對目前研究中出現的教師這一研究主體的缺失以及相關文章的泛泛而談,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實踐者及研究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研究意識,改進研究方法和增強研究技能。
五、結語
教師素養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對于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國高校雙語教學改革來說,針對雙語教師的師資專業素養等方面開展更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一線實踐的雙語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研究意識,通過教學反思以及結合科學有效的科研方法及手段來展開針對雙語教學的科研工作,從而促進雙語教學的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鑒于我國雙語師資還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我國迫切需要建立具有指導性意義的雙語教師教學素養的科學的定義,如雙語教師的專業素養,針對雙語教師的有效評價和發展機制等。只有這樣,才能為未來雙語師資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鄭大湖,戴煒華. 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J]. 外語界,2013(1).
[2]吳平, 王樹根. 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的現狀研究和實踐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莉穎. 雙語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外雙語教育比較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高一虹,吳紅亮,李莉春. 關于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調查[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1).
[5]張麗娟. 我國高等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建設問題研究[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
[6]何云輝,肖愛. 我國高校專業雙語教學師資的素質要求、構成現狀及優化[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1).
[7]張衡,杜偵. 淺談高校雙語師資培養培訓[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Z1).
[8]劉洪波. 高校雙語教學問題探討[J].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9]吳爽. 高校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理論導報,2008(1).
[10]桑迪歡. 高校雙語教學環境下教師能力的拓展[J]. 江蘇高教,2011(2).
[11]張金之,周妞,崔熏然. 民辦高校《旅游英語》雙語教學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 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5).
[12]鄒紀元. 關于會計雙語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及探討[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4).
[13]趙巍. 高校雙語教學:定義、師資、教材與模式研究[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9).
[14]Fullan, M. (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Routledge.
[15]王斌華. 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劉第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