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君 田雅倩
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一項具有中國時代特征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對失足的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目前的現狀表明,在具體實施上,關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規定,存在諸多問題,使得在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寬松正常的環境和繼續發展的空間方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此,本文擬對該制度的理解與適用作一初步探討。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一、確立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必要性
(一)符合完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及社會和諧的需要。在社會急速發展背景下,對保護未成年人隱私尊嚴及個人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此外,“少年強,則國強”的口號也表面未成年人是國家未來強大的重要支撐力量。而21 世紀以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上升勢頭,并且呈現出低齡化、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殘忍化、團伙化等特征。如何進一步有效地預防、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成為我國當前的重要課題。
(二)符合未成年人復歸社會的需要。2010 年8 月,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六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體系的若干意見》( 以下簡稱“六部門《若干意見》”) 要求: “對違法和輕微犯罪的未成年人,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試行行政處罰和輕罪記錄消滅制度。非有法定事由,不得公開未成年人的行政處罰記錄和被刑事立案、采取刑事強制措施、不起訴或因輕微犯罪被判處刑罰的錄。”根據這一意見,不僅要求試行未成年人輕罪記錄滅制度,還要試行未成年人行政處罰記錄消滅制度。截止
2010 年3 月全國“兩會”召開時,上海市檢察機關共對91 名未成年人的相對不起訴記錄采取了限制公開措施。其中,順利就業的52 人,順利續學的37 人( 已有7 人被大學錄取) ,順利出國的2 人。之后,山東省德州市及青島市、山西省太原市以及貴州省甕安縣等地方也作了探索。這些地方的法院、司法行政部門以及有關機關不僅聯合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而且還在具體的案件中大量適用,效果較好。由此說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對未成年人復歸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二、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缺陷
首先,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規定的責任范圍規定模糊,適用范圍狹窄。新《刑事訴訟法》第275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那么,未成年人因過失犯罪、初次犯罪、犯罪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而在公安機關偵查階段,檢察機關審查批捕、審查起訴階段即終止偵查、審查批捕、審查起訴,而給予行政處罰,或者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是否封存,該法沒有規定。其次,對泄漏未成年人犯罪封存記錄的行為缺少懲治規定。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在司法實踐上主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官方檔案,由于新《刑事訴訟法》沒有對泄漏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行為的處罰規定,從而導致大量媒體惡意報導,給涉罪未成年人帶來心理陰影,不利于涉罪未成年人回歸社會。最后,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與現有其他法律法規之間存在沖突。如我國《教師法》第14條規定:“受過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處罰的,不得取得教師資格;已經取得教師資格的,喪失教師資格”。再如《法官法》、《檢察官法》分別于第10條、第11條規定的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不得擔任法官、檢察官。《公司法》、《醫師法》、《證券法》中也有因犯相關罪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后一定期間內不得擔任公司董事、監事、經理,不予注冊醫師、不得擔任證券交易所的負責人的規定。不同部門依據不同的法律行事,最終使得未成年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三、關于完善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構想
(一)完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保管。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之后,一是應將所有涉及未成年犯罪記錄之材料統一交由公安機關保管。二是完善保密責任制度。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造成失密的實行嚴格問責,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三是制定相關規定,對媒體、網絡網站大量報道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信息,或者惡意泄漏涉罪未成年人信息的行為予以處罰,制止對未成年人的傷害。
(二)縮小查詢機關范圍。從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封存”僅僅是“限制定罪記錄的查詢”。然而,依照我國當前有關升學、就業、參軍政策,可以查詢的機關恰恰是與未成年人升學就業參軍等息息相關的機關,此點似乎與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本意不相符合。
(三)完善未成年社區矯正制度。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種特殊的犯罪類型,對未成年人犯罪,應注重對他們的教育、感化和挽救,減少二次犯罪的可能性。要將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社區矯正、社會幫教制度納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統一體系,使三者配合互動、運轉協調,發揮最大的制度合力。
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通常是指對輕罪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予以密封保存,除法律特別規定外,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的制度。2012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以專章形式列明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 與之前出臺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確立的未成年人前科報告義務免除相對應,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在我國正式設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一項具有中國時代特征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對失足的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清生:《規范與事實之間的沖突與彌合: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未來走向》,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