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藝
摘 要:我國人多地少,糧食安全問題的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和平與穩定,因此,需在新背景、新形勢下研究探索我國糧食安全問題。自1989年以來,我國開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并逐漸形成"民工潮"。我國人口流動有其深刻的經濟原因,會對農業及糧食生產產生深刻影響。主產區的糧食問題更多地表現為效率問題,本文主要探討糧食主產區人口流動尤其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糧食生產的不同影響。
關鍵詞:人口流動;農村勞動力;糧食安全
一、緒論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糧食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和石油一樣,安全自給將是一個長期的、不容忽視的關鍵問題,“無糧不穩”是千古以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雖然中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持續增長,糧食安全的近憂業已解除,但糧食安全的基礎并不牢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依然偏弱。同時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出現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外流,不少地區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甚至出現了棄耕和撂荒現象。在全球化逐漸加深、 耕地持續減少和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趨勢下,中國目前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狀況究竟如何,未來發展趨勢究竟怎樣?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外流后,留守的老弱病殘和婦女成為糧食生產主要勞動力能維持多久?如何看待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問題?
二、人口流動與糧食安全的現狀
(一)人口流動現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出臺政策放寬對人口流動的限制,使得城鄉和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規模不斷擴大。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看到:我國的流動人口主要集中在年齡較小的青年身上,其中流動率最高的是20—24歲之間的人口,流動率高達19.53%,其次是
25—29歲之間的人口,流動率為18.01%,而15—19歲之間的遷移人口位居第三,流動率為15.74%。由此可以看出,流動人口主要以年輕勞動力為主。同時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加大了對東部沿海地區的投入和發展,這就使得目前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要遠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人口的流動以向東部地區集中為主。
(二)糧食安全現狀。隨著城鎮化社會的發展,耕地數量的遞減,農民由原來的自給自足、自耕自種的自足者,改變成購買糧食的消費者,對糧食的總體需求進一步加大。我國有2.1億農民進城務工。這2.1億人大多數從農產品生產者轉變為純粹的消費者,農產品消費從“自給型”轉變為“商品糧”。從而大幅度增加了農產品消費的商品量。此外,一些大中城市及周邊地區逐步退出糧食生產甚至農業生產領域,既降低了糧食產量,又增加了需求,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農民進城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消費的商品量將進一步增加。所有這些糧食消費情況的變化,都要求我們對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影響引起重視。
三、人口流動對主產區糧食安全影響的分析
糧食主產區是指吉林、黑龍江、江蘇、山東、湖北、四川、內蒙古、河南、河北、安徽、湖南、遼寧、江西13個省(區)。 糧食主產區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主體。2008年13個主產區的糧食播種面積共77472.41千公頃,占全國播種面積的72.54%,2008年
13個主產區的糧食產量為36941.61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69.87%。主產區為我國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糧食供應,對我國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于影響糧食生產的因素,按照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主要可以分解為: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化肥等。本文我們考察的四個常規投入是土地、勞動力、農業機械總動力和化學肥料。王躍梅(2010)研究數據采用《新中國農業60年統計資料》的分省數據,選取糧食13個主產區和6糧食主銷區利用1978一2008數據,采用林毅夫(1992)應用的格里克斯(Gr11iches,1963) 得出常規變量對糧食產出的影響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提出的生產函數方法來估計與驗證農村勞動力外流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計算得出農村勞動力外流對主產區產出彈性數據:土地變量為:0.236(0.075)、勞動力變量:0.393(0.0593)、農機械總動力變量:0.113(0.0566)、化肥變量:0.137(0.0274)
四、主要結論與啟示
但從上面數據可見,農村勞動力外流對糧食生產的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首先農村勞動力這一因素從主產區來看,是顯著影響糧食產出彈性的。在主產區表現為正值,說明留下種糧勞動力對糧食產出彈性影響影響是一致的,且是正向的,即農村勞動力外流對糧食產出率的提高做出了貢獻。印證了約翰遜(2004)指出中國勞動生產存在內卷化或過密型增長的現象,目前來看,大量勞動力束縛在有限的勞均耕地面積只有0.4公頃/戶左右的耕地上,存在內卷化、過密化生產問題,農村勞動力剩余現象,也即存在勞動力邊際生產率為零的農村勞動力。當這部分剩余的勞動力從主產區轉移出來后,可以緩解勞動投入過多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影響產出問題。可見目前糧食主產區暫時還不會因為人口的流動尤其是農村勞動力的外流而出現安全問題。但是進一步的農村勞動力的外流,會對糧食生產帶來怎樣的影響?目前農村已經不存在大規模的高比例剩余勞動力(蔡防2010)。主產區如何利用比較優勢,實現糧食的效率安全?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陸文聰,梅燕,李元龍.中國糧食生產的區域變化:人地關系、非農就業與勞動報酬的影響效應[J].中國人口科學,2008(3):20-29.
[2] 朱希剛.中國糧食供需平衡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4(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