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存
摘 要?演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分析發展混合所有制的作用基礎上,明確指出企業在引入外部資源時應具體評估的五大要素,并給出了實現混合所有制的五種路徑及各自的利弊。
關鍵詞 混合所有制 ;資源;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10-0037-03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在布局經濟體制改革時,首先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而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因此,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性
1. 發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引導產業發展
國有企業長期以來表現為在競爭領域過度擴張、“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突出,但是在公益性和民生保障性領域卻存在缺位現象。現階段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意味著更多國有資源逐步從不具競爭優勢的一般競爭行業退出,向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戰略性產業集中,從而優化國有產業布局,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實現國有資本的放大功能。
2. 發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產生協同效應
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有著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如豐富的政府資源、優惠的金融政策、稀缺的土地資源等。民營企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委敏銳的市場洞察、靈活的應變機制、高效的執行力以及銳意進取的自主創新。相比較而言,外資企業的優勢則主要表現在管理水平先進、技術領先、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展混合所有制,可以將國有企業資源的優勢和非公經濟資源的優勢有效結合起來,提高國有企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
3. 發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優化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完善治理機制
經過多年的努力,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已經實現了公司股份制改革,從形式上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內部治理結構。但從實際運行機制和效果來看:行政干預、大股東“越位”、所有者“缺位”、“一把手說了算”等亂象叢生。發展混合所有制可以使企業受到來自不同所有制投資主體的約束與監督,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的直接干預,使企業可以按照市場化原則決定發展戰略和選擇經營者,從而建立起科學、高效的現代企業治理制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二、發展混合所有制的資源要素評估
發展混合所有制即引入外部資源,實現企業的股權多元化。在這個進程中,首先需要評估的是國有企業自身已有和缺失的資源要素,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引入相應資源。一般來說,企業需求的資源主要包括資金、管理、技術、產品、資源渠道這五大類。
1. 資金引入:突破發展瓶頸、解決資本難題
部分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國有企業,受政府政策和資源傾斜較少,同時又因自身資產規模不足,導致融資能力有限,可能雖有不錯的其他資源,但受資金限制難以實現進一步的壯大。為了突破發展瓶頸,諸如此類的國有企業亟需大量的外部資金進入,幫助其實現飛躍。有的國有企業因歷史遺留問題或政策調整的原因,萎靡不振、資不抵債。而有的國有企業卻因大肆擴張,導致債臺高筑,財務成本過大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他們同樣面臨了一個現實的問題:缺少資金。前者是需要資金來重新啟動,激活企業;后者是需要資金減少債務,降低經營成本。因此,對于這些國有企業而言,引入戰略投資者,在考慮合作對象時首先會要求對方能注入大量資金。
2. 管理引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經營效率
管理能力一直是制約很多國有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少國有企業高管仍是由政府或監管部門直接委派,政治色彩較商業文化更為濃郁。他們受原有行政體制的局限,管理思路不夠開闊,創新意識不足。管理模式和思維制約著企業朝規范化、科學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道路前進。對于這樣的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管理引入就迫在眉睫。它們能依托戰略投資者先進的經營理念以及優秀的管理團隊,通過溝通交流、管理培訓、企業文化交融滲透等方式,給企業帶來先進的管理思路,進而提升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增強競爭力,實現企業的穩定快速發展。
3. 技術引入:促進升級改造、提升核心競爭力
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對于尖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制造產業等尤為重要,其影響也更為深遠。一項優良的技術能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產效率上的大幅提升,還包括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技術溢價”等。十八大報告也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有企業作為當前經濟體制下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外資和民營企業而言,無論是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研發人員能力還是研發成果產出等均略顯不足。然而,技術發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部分國有企業要想提升技術水平,除了引入技術人才、增大技術投入之外,最有效和直接的辦法就是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引入技術較強的戰略投資者,說服投資方以技術入股,實現本企業技術的快速升級改造。
4. 產品引入:豐富產品結構、提高市場占有率
產品是企業進行銷售獲得利潤的載體,是企業收入的核心價值所在。產品包括有形的實物,也包括無形的服務。優質多元的產品不僅有助于市場份額的擴大,也有助于企業品牌效應的提升。部分國有企業由于自身雄厚的資源,對于產品創新的依賴相對較弱。雖然產品十幾年都是“老面孔”,但仍能在市場中占有較高地位,特別對于壟斷行業而言,長久缺乏競爭使得產品在各方面改進不足。隨著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國有企業依靠壟斷占據市場的優勢將一去不返。它們需要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引入其他產品,如此不僅可以豐富企業的產品結構,更有助于企業產品全方位的提升。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意味著原來的競爭對手可能成為合作伙伴,對于產品而言是市場競爭的減少,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則是整體實力的增強。endprint
5. 資源渠道引入:實現業務整合、延伸產業鏈條
隨著國有企業的發展,企業內部資源渠道的拓展也變得愈發艱難。渠道單一的弊端是容易導致信息流、資金流、供應鏈等受到限制,阻礙企業資源渠道功能的發揮,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率。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由于長期的發展,大多存在機構臃腫,業務單一等問題。低下的效率使得這些企業不得不考慮拓展資源,整合業務。引入外來資本的資源渠道,有助于企業的整體協調優化,在企業戰略層面實現進一步的提升。同時,混合所有制引入新的資源也可以幫助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將原來的上下游外部渠道轉變為內部渠道,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盈利水平。
三、發展混合所有制的路徑選擇
前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指出:“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相互參股、并購重組等多種途徑對中央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除軍工生產等少數難以實現產權多元化的企業外,其他中央企業都要積極吸引戰略投資者,吸引外資、民營資本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由此可見,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主要在于吸引戰略投資者,而引進投資者的方式方法不勝枚舉,下面將對其中幾種常見和主流模式進行闡述和分析。
1. 改制上市:吸引社會資本,實現規范化治理
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其實就是對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然后公開發行股票上市。通過上市的過程,規范公司原來不規范的運作和管理,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為企業長遠健康發展奠定制度基礎。在成功上市后,公司可以從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解決國有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問題,為企業的持續發展獲得穩定的長期融資渠道,并借此形成良性的資金循環。從另一個角度說,上市需要由封閉式邁向開放式,公司將不僅接受來自內部的監督,還需接受社會公眾(包括競爭對手)的關注與質詢。
改制上市,根據公司上市的規模和方式不同,可以分為整體改制、分拆改制、分立改制以及聯合改制等。如:TCL集團股份公司在上市前采取了吸收合并的方式,由TCL集團股份公司向TCL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流通股股東發行TCL集團股份公司一定數量的流通股新股作為吸收合并TCL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的對價。最終TCL集團股份公司實現了整體上市。
2. 資本并購:融入市場優質資本,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國有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就會出現平臺階段,也就是所謂的“瓶頸”時期,這時候就需要引進外部資源,如管理、技術和產品等,來實現新的突破與提升。資本并購可以很好的實現這一目標。通過并購,國有企業引入外來資本,將它們的優質資源融入企業管理,可以有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如:作為中國知名的顯示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虧損國有企業躍升為顯示器領域的“大鱷”,他的三次資本并購在其實現發展戰略和壯大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一次次的資本并購,京東方掌握了對方的生產能力、技術研發能力及研發成果、全球市場份額和營銷網絡體系,最終打造成“顯示領域的世界級企業”。
當然,國有企業在資本并購的過程中,可能無法清晰辨識對方并購的目的,導致國有資產被掏空;也可能通過資本并購引入的資源并不完全適用于本企業,導致前期的并購投入“打了水漂”;還可能由于雙方無法有效融合,導致資本并購的失敗。
3. 產業鏈重組:打通產業鏈,實現上下游對接
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傳統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將可能被新的結構鏈所替代。如果一些國有企業仍不愿接受現實,適時的進行調整或參與變革,則必然會被逐步淘汰。產業鏈的重組包含了產業自動的發展過程,也包含了企業主動參與的過程。國有企業可以通過產業鏈重組,與上下游產業進行整合,在業務與產品上予以互補,有利于發揮協同效應,提高整體盈利水平。如2010年,金蝶集團斥資2 100萬并購廣州普維科技,將自己的產品線布局向上游延伸,由此切入PLM領域。此后,金蝶將可提供從研發到銷售整套的管理信息系統解決方案。
但由于未來經營環境的多變性,如整個行業的變化、市場的變化、企業管理條件的改變、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突發事件等等,這些都有可能使得企業產業鏈重組后的經營無法實現既定的目標,從而產生經營風險。
4. 全員持股:企業管理激勵,增強員工積極性
全員持股是實現企業股權多元化的又一種方式。目前很多企業相繼實行全員持股,讓員工成為企業的股東和主人,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與其自身利益真正密切聯系起來,激發他們關心企業、愛護企業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均實行了全員持股,互聯網企業中的華為、卓越等也都通過全員持股極大的增加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當然,全員持股有利也有弊,這種模式確實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員工與股東雙重身份利益主體帶來的矛盾難以協調,在分配中易形成新的大鍋飯等,一直被學者和專家所詬病。
5. 融資渠道創新:拓寬融資渠道,豐富多元化工具
2014年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科技部等六部門發布通知:拓寬適合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多元化融資渠道。2014年3月2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頒布,規定上市公司可以發行優先股,非上市公眾公司可以非公開發行優先股。國有企業可以通過發行優先股,引入更多其它資本。此外,可轉債也是一種較新的融資方式。當然,隨著融資渠道的不斷創新,國有企業也可以隨之通過更多途徑發展混合所有制,實現股權多元化。
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除了上述所說的五種常見的渠道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方法。但無論采用何種途徑,均有利也有弊。對于希望通過混合所有制來發展壯大的國有企業而言,首先應明確自身的實際資源瓶頸,其次在此基礎上分析與評估國有企業自身優劣勢以及各種方式的風險與收益,最終確定一種更為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路徑。
[1] 楊堯忠.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理論認識過程的析評[J].黨史文苑,2004(6).
[2] 李宇兵, 東海郭.混合所有制論: 所有制問題的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3] 李林虎. 基于產權多元化的國有企業改革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1.
The Path of the Mixed Ownership Reform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Wu Aicun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of Zhuhai City,Zhuhai 519002,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mixed ownership is an elementary requirement i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improving socialist basic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developing mixed ownership, the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enterprises should evaluate five elements specifically, when introducing external resources, and proposed five possible paths in developing mixed ownership.
Key words: mixed ownership;external resources;paths
(責任編輯:張改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