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霞
摘 要:道德是調解社會行為規范的總和。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城鎮居民的道德素質,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統攝、整合多樣化的價值觀。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增進認知認同;抓好示范引領,發揮榜樣力量;強化實踐特色,促進行為養成;健全長效機制,形成持久動力等大眾化路徑,使城鎮居民道德素質得到不斷提高。
關鍵詞:城鎮居民;道德素質;大眾化路徑
隨著多種經濟成分的迅猛發展和利益主體的不斷分化,城鎮居民道德素質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通過對淄博市城鎮居民道德素質狀況調查顯示,城鎮居民整體上有較強的社會道德意識,并對社會道德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但同時也顯示居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有所缺失。這里既有歷史的原因,又有現實的原因。既有教育的原因,又有文化的原因。更有時代急劇變遷對傳統道德文化沖撞和排斥的影響。因此,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提高城鎮居民道德素質,必須從全社會多方入手,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分層漸進,長期堅持,才能收到實效。
一、加強宣傳教育,增進認知認同
(一)加強教育引導。通過中心組學習、報告會、理論宣講團、“百課下基層”、“社科普及周”、學校德育教育課等多種平臺,一是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把“三個倡導”的基本內容講清楚、講明白。引導人們牢牢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覺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二是發揮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礎作用,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講清楚、講明白。“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具體規范的高度凝練,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
(二)加強公益宣傳。公益廣告是一種追求社會效益,不以贏利為目的的非商業性廣告,是旨在反映社會現實,引起公眾對某些社會問題的關注、支持或倡導某種社會事業和社會風尚,促進社會進步的廣告,是進行社會公德教育,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種有效方式。它具有社會的效益性、主題的現實性和表現的號召性。廣泛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網絡、戶外廣告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進行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展示、形象化表達。從而形成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隨處可見、隨耳可聽,家喻戶曉、入心入腦,并使廣大公民內化為個人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
二、抓好示范引領,發揮榜樣力量
近年來,淄博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教育治理等重點工作和重大活動為契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公民道德建設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成功推出了“環保衛士”孟祥民、“時代先鋒”孫建博、情系民眾的“孺子牛”呂緒蘭等一批全國典型,用典型的力量詮釋了道德的力量,發揮了很好的師范引領作用。
(一)通過基層評選,夯實群眾基礎。身邊好人是可信可學的道德榜樣,是有血有肉的價值觀。我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從最基層的“樓道好人”、“村組好人”、“班組好人”評起,再逐級推選“小區好人”、“社區(鄉鎮)好人”、“縣區好人”和“淄博好人”,并在此基礎上,推薦參評“山東好人”、“中國好人”。通過基層評選出來的好人,會得到廣大群眾的高度認可與贊同,能有效提升公民加強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通過表彰獎勵,積聚正向能量。讓好人受尊重、得禮遇,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最鮮明的價值導向。為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要著力做好表彰獎勵文章。一是分層次表彰,提高重德氛圍。對每個層次推薦評選出來的好人,要到其所在社區、村組或單位召開表彰會,組織好人的親朋好友、鄰里同事參加,形成級級都開表彰會、個個好人都授獎的重德氛圍,讓好人受表揚、有面子,讓身邊的人受教育、有提高。二是多角度解讀,提升好人知名度。結合道德講堂、開設專欄專題,看好人事跡片,說好人感悟語,評好人先進事,定期地宣傳好人事跡,做到報紙天天有文字、電臺天天有聲音、電視天天有圖像、新媒體天天有點“贊”,增強好人榮耀感、知名度。三是全方位關愛,樹立價值導向。對各級好人不僅給予精神鼓勵,還提供物質獎勵,樹立“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
三、強化實踐特色,促進行為養成
離開了生活,離開了實踐,再好的價值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要致力推行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引導人們從一個善念、一句善語、一次善行和身邊事做起,爭作道德建設的參與者、行動者和維護者。一是與本地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相結合,在黨政機關開展轉作風、重規范、提效能,創文明機關、做誠信公仆等活動;在企事業單位開展以誠立信、誠信興業、做榜樣企業等活動;在窗口行業開展優質服務競賽、誠信之星、美德之行等活動;在社區開展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等活動。引導人們立足崗位、爭先創優,明辨榮辱、崇德向善。二是堅持日常規范與集中整治相結合,針對公共環境、公共秩序、公共文明、公共關系的熱點難點問題,引導人們勇于摒棄陳規陋習,敢于向亂停亂放、亂搭亂建、亂穿馬路、占道經營等不文明現象作斗爭,從而養成文明習慣。三是加強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倡導在崗位講職業道德做文明職工,在社會講社會公德做文明公民,在家庭講家庭美德做文明成員,在生活講個人品德做文明市民,配合和參與文明辦、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的文明行業、文明單位、巾幗建功等群眾性創建活動。重視踐行社會責任,為本地的政治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保護環境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四、健全保障機制,形成持久動力
(一)健全法律保障機制是維護道德規范的基本底線。懲惡即是揚善,要切實維護國家司法體系的公正威信。對一些既違法又嚴重違反道德底線的行為,必須給予嚴厲打擊,大幅增加不道德行為的成本,讓“想惡者不敢惡”。同時,對那些接受了救助卻誣陷好人的行為,也要給予嚴懲。同時,要通過立法保障維護正義和實施救助者的合法權益,明確對見義勇為等行為的認定、救助、撫恤和保護;建立見義勇為者免責條款,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使其免受訛詐和冤屈。也可以通過“道德基金會”等多種渠道,使得見義勇為者不再“流血又流淚”。
(二)建立長效約束機制,是提高城鎮居民道德素質的有力抓手。一是將道德建設情況納入科學發展目標績效考核,納入文明城市創建考核測評,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計劃。并使考核和培訓的方式、標準法律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章辦事。二是將道德建設體現在市民公約、廠規店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等各類工作規范和職業規范之中,用制度規章的約束手段使愛、信、孝、善等道德要求逐步轉化為社會成員的共同行為準則。三是按照城區有廣場、鎮村有長廊、社區有專欄、單位有講堂的要求,大力建設和完善道德文化設施,為廣大公民廣泛開展社會道德實踐活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