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爽
摘 要: 本文針對當前湖北省房縣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分析了房縣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并提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治理的合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對策;建議
一、房縣基本生態環境特征
房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道教圣地武當山和天然原始森林神農架之間,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適宜多種作物的生長和栽培。全縣轄20個鄉鎮(場),303個村,國土面積5110平方公里,人口48.9萬,16.99萬戶,其中農業人口40.4萬。耕地總面積47.86萬畝,其中水田11.78萬畝,旱地36.08萬畝。自古人民就把農業作為謀取生計的基礎,說明農村社會經濟在該縣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房縣生態環境問題及現狀
(一)鄉鎮工業污染。由于農村“城鎮化”、“工業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使得房縣原有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但目前大多數鄉鎮企業經營粗放,所用的設備科技含量低,生產設備、工藝相對落后,企業環保意識薄弱,出現廢氣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或者簡單處理后排放,廢水處理不達標就排入河道,嚴重污染了企業周邊的水體、大氣和土壤,對房縣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二)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和污染。農業生產資料的不合理施用引發污染。近年來,由于當地農民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片面追求農業的產量和產值,在土地上施用的有機肥料大幅度減少導致肥料利用率極低、土壤板結、耕作質量差,肥料和土壤的養分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不斷下降,造成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源的污染。同時,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農業的垃圾,如化肥、農作物種子包裝袋,農藥空瓶、塑料地膜等,用完隨地亂扔在田間地頭,未能及時妥善處理,目前耕作大量使用的農膜均為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合成的不可降解塑料,在短時期內很難甚至不能降解,不少農民未能認識到這些嚴重后果,導致大量薄膜殘留在土壤中,對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嚴重污染了耕地, 造成部分農作物的減產。
(三)農村生活廢棄物污染。 房縣共有人口48.9萬,其中農業人口有40.4萬,農業人口在該縣總人口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伴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相應也在大量增加,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未能得到統一有效的管理,不經處理隨意傾倒,嚴重污染著土地、水源和莊稼,破壞了農村的環境和生態平衡。
(四)旅游污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成為人們越來越重要的一項活動,生態旅游日益成為時尚,備受眾人青睞。各種“農家樂”、“度假村”等成為城市人們休閑度假的最佳去處,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一定的污染,比如旅游地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力進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惜對樹木、植被進行砍伐、筑路,隨意塑造人文景觀;由于有些游客素質不高、環保意識差,將旅游垃圾隨處亂丟,這些無疑都加重了旅游地的污染,對旅游地的環境和生態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三、房縣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原因分析
(一)鄉鎮企業污染嚴重破壞房縣生態環境。房縣大多數鄉鎮企業經營粗放,生產落后、設備陳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尚未徹底轉變,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情況,企業科技含量很低,這些都成為影響房縣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重經濟、輕環保,只顧短期效益不顧長遠利益的現象仍然存在。
(二)當地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加大了房縣環境保護的難度。房縣地處鄂西北山區,農業經濟是當地的主流經濟。當地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只要環境污染沒有威脅到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生命安全,他們往往是聽之任之。大肆開采自然資源,片面追求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自然資源的大量破壞和浪費;為追求農業經濟的發展,取得高額收入,利用大量施肥、噴灑農藥的方式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加速了農村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三)鄉鎮環保機構和人員短缺使環境保護缺乏有效監
管。 我國的環保機構在機制設置上最基層的環保部門是縣級環保機構,鄉鎮一級并沒有明確的環保職能部門。這一機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使房縣鄉鎮的環保工作一直處于無人管理狀態,任由鄉鎮自行發展,縣級環保部門也未對各鄉鎮環保情況做到及時有力監管,使房縣各鄉鎮的環境保護存在一定問題,對房縣環境保護工作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四)環保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使得環境保護工作不能有效開展。房縣屬國家級貧困縣,集體經濟薄弱,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政府等職能部門缺乏對相應環境保護公益事業投入的實力。當地財政投入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廢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的資金不足,直接影響著房縣環境保護工作的展開。
四、構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
(一)深入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增強農村、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各種有效的宣傳教育手段,對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加強和提高。使農民切實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自覺保護好、維護好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氛圍。
(二)大力加強農業、農村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實施規模農業生態建設,加強發展綠色農業。積極推廣工業向工業園區發展、集中,形成規模化發展,引導農民逐步向農業現代化方向發展、轉變。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正確引導農民施肥和進行有效的養分管理,科學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農藥、新型農業機械以及可降解農膜等,提倡不使用催化藥物,減少農業污染,推廣無公害健康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
(三)開展綜合治理工作,保護生態環境。(1) 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工作。定期對鄉鎮企業或者個體戶進行環境質量狀況評估,特別是對“廢水”和“廢氣”的檢測,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減排目標進行。尤其是房縣的水泥、石灰制造業,要在該類企業中大力推廣和應用清潔生產和綜合利用“三廢”治理技術。(2)禁止秸稈焚燒,積極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在農村嚴厲禁止焚燒秸稈的行為,對于大面積的農田,政府和環保部門要積極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有效利用這種環保、省時、高效的先進技術,降低農業的投入,減少施用化學肥料,減少土地污染同時防止大氣污染。
(四)完善和規范環境執法。執法不嚴是農村生態環境中各種違法破壞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很多,但是仍然沒有專門針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門法規。加之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也導致執法難以落到實處。地方政府要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不法行為要堅決查處,確保各項環境保護法規切實落到實處。
(五)注重加強執法隊伍的業務水平、完善執法隊伍建設。我國目前最低一級的環保部門是縣級環境保護部門,鄉鎮一級并沒有設置相應的環境保護部門,這在環境執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有效監督和落實。政府要加大執法隊伍建設,在鄉鎮設立環境保護機構或者小組,嚴格控制和監督本鄉鎮的環境保護工作,定期全面檢查,確保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進行。
(六)加大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重點開展農村環保工程建設,加大對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的投入力度,確保廢水、廢氣、廢渣經過合理處理達標排放,做到生活垃圾集中處理,保證農村的環境質量和生態水平。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Z ].環發(2007) 77號. 2007-5-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