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智勇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對于學生“德”的培養有重要作用。新課改實施以來,教師不僅要完成教材內容的講授,更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
開展生活化教學,就是讓學生捕捉生活中的知識,挖掘其中的內涵。教師應將抽象的教學建立于生活經驗之上,讓學生習得獲取知識的技能。對此,筆者從分析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不足以及改善途徑等方面入手,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1.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大多數教師習慣采取機械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讓學生被動地應付考試。但是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缺乏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發展沒有任何好處,更無法提升其整體素質。
2.生活化教學的優點
生活化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通過講述生活中鮮活的例子,來活躍課堂,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增強記憶,從而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
二、教學生活化存在的不足
不過這種生活化的教學,還存在諸多不當之處。
1.缺少技術架構,指導方法不當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未能對學生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有效的指導,如合理整理、具體分類、有效呈現等,導致學生對于搜集材料內容的多少、質量的高低等都不能準確把握。再加上教師的時間與精力有限,也無法對學生進行深入合理的指導。
2.缺少對細節方面的捕捉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讓學生進行模擬采訪、小品表演等來展現學習成果。這些看起來是對學生生活場景的再現,卻會流于表面,無法將生活的內涵挖掘出來。
比如在“做學習的主人”這一專題的教學中,教師先讓每個小組選出一位小記者,就“如何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對其他學生進行采訪,之后由教師做總結。很多教師的結語主要落在學生的采訪內容上,對學生采訪時的語調、儀態等個人素養卻沒有涉及。但是在當今社會,人們立足的根本就是個人素養。
采訪與表演的課堂教學形式,僅為學生模擬出了一個生活場景,而蘊含其中的道德教育卻需要教師的挖掘。這就要求教師掌握高超的教學藝術,擁有良好的教學素養,能夠創設挖掘道德內涵的教學情境,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生活化教學的開展途徑
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有很多方式,教師可以從教學資源、教學情境、教學討論和教學延展這四個方面入手。
1.教學資源生活化
為了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教師不但要依托課堂教學,還要將教學資源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以“我是參與者”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樹立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意識,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可以側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如在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學校周年慶的精彩片段。觀看結束后,學生還沉浸在喜慶熱烈的氛圍中,教師就可以借機提問:“哪些同學參加了周年慶的演出?還有哪些舞臺上看不到的參與者?”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意識到周年慶還需要領導的指揮、教師的籌備等等,從而認識到校慶活動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參與的結果。
2.教學情境生活化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對于身邊的日常事物有著濃厚的探究興趣。所以,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要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切實地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如在“學會寬容”這一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第一,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將你最喜歡的筆摔壞了;
第二,在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別人無意識地踩了你一腳。
這兩個生活情境都是學生所熟悉的,教師可以組織大家進行討論,大膽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如此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可以提升教學效率,為學生的學習和為人處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3.教學討論生活化
討論式教學就是教師將學生組織起來進行討論,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自信心,實現自主的交流。
再以“我是參與者”為例,為了讓教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可將重點放在學校的運動會上,設定“我們可以做什么”“參與無極限”“自己管自己”三個環節。在“參與無極限”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我們班獲取了運動會的第一名,你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呢?如果有位同學因為個人原因無法正常地發揮,對全班的成績產生了影響,你們又會怎么想?”再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讓學生明白為集體著想也是一種參與。
4.教學延展生活化
教師要懂得如何去整合多種資源,將課內教學與現實生活銜接起來,將課堂內的學習拓展到家庭、延伸到社會。
比如在“我們能為地球做什么”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定兩個學習目標:第一,通過課堂知識對生活實際加以指導,幫助學生懂得資源節約的重要性,避免資源浪費;第二,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激發學生參與環保行動的熱情。
如創設“節水型社會由我打造”的話題,讓學生了解國內水資源匱乏的現狀,對節水的重要性有直觀的了解,再探討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隨意浪費水資源的現象,讓學生懂得如何節約用水。
為了讓課內知識拓展在課外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分組進行節水行動:第一組為節水行動設計海報,在社區、學校內張貼,提醒大家時刻保持節水意識;第二組與父母制訂具體的節水計劃,填寫節水調查表,探討家庭節水的方法;第三組針對“廢水利用”的話題進行討論,總結“節水小技巧”。學生將課內學習的知識與課外生活相結合,就能領會到節水的重要性,樹立節水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四、結語
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任課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自我知識積累的重要性,注重教學實踐,努力鉆研教學理論,不斷地反思課堂教學,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如何做到生活化教學,幫助小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嘉縣峙口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