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萍
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只有教師了解學生,使他們快樂學習、有效學習,才能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一、回顧場景
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宏觀認識較弱,因此,針對每個新單元,教師一般都按照教材內容呈現的先后順序進行教學。例如,教材先后設置了“LET's LEARN、LET's CHANT、LET's SING和STORY TIME”等內容,一般而言,教師就按照它們的先后順序教學。可是,有一次,我突發其想地問學生:“你們喜歡先學哪部分內容?”豈料大部分學生都希望先學“STORY TIME”。可是,“STORY TIME”屬于拓展部分,其學習目標是看懂故事內容,課時為一課時。望著學生充滿期待的眼神,我決定先教學他們選擇的內容。于是,我改變原有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策略,采用兩課時教學“STORY TIME”,并將教學目標定為看懂、復述故事內容和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當我把這些告訴學生時,教室里立即沸騰起來,他們爭先恐后地想要復述故事和扮演角色。
二、分析原因
由于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所以,曲折的故事情節對他們頗具吸引力,因此,一旦讓他們自己選擇,聽故事肯定是首選。我認為,即使學生不能徹底聽懂,也要鼓勵他們復述故事內容,因為我確信,他們能做到。具體而言,我在教學“STORY TIME”時,運用中英文互譯的方式,以引導學生初步感知、理解和總結中英文的不同。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受學生歡迎,又利于他們理解和接受。其實,學生的求知欲非常強烈,對于感興趣的,他們都樂意接受,勇于挑戰,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促使他們講故事、背故事和表演故事,最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應對策略
由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熱情高漲,積極參與,才能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幸福與快樂。基于此,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應尊重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最終促進他們的發展。
另外,當教師了解了學生的想法后,應迅速修改和調整教學思路與教學策略,以實現教學目標。當然,教師還須靈活多樣地展開教學。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講解法和演繹法等,教學活動有做游戲、小組匯報等。例如,在教學“STORY TIME”時,通過講授法、講解法、演繹法和小組表演,學生基本能讀懂故事并跟讀,還能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過小組匯報等,學生的學習成果獲得展現。總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處于積極、興奮和探索的狀態,這樣,既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又能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
學習是學生認知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因此,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這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又使他們擁有適宜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還讓他們充分參與、積極思考、反復實踐和真切體驗,最終,他們不僅掌握語言知識,更提高語言技能。總之,課堂教學的容量、節奏應立足于學生的立場,并充分考慮他們的認知和發展規律,從而真正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鎮泰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