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他們的求知欲望,調動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之在愉悅中充分發揮潛能,求得知識,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采取各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習得知識,提高素質。以下,筆者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些許做法。
一、巧設疑問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激發學習興趣的最佳手段,莫過于置疑、激疑、導疑。例如在學習說明文時,許多學生感到學起來枯燥,不像小說、散文那樣吸引人。根據學生的這一普遍心理特點,在講授說明文的時候,我巧妙設置疑問,引起學生興趣。
如學習《食物從何處來》這一課時,我先將課題寫在黑板上,然后加上一個大大的“?”。我說:“人天天吃食物,人以外的生物都有食物嗎?什么叫食物?食物到底從何處來?"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開始學生有些不以為然,后來讀出了東西,讀出了門道,覺得”食物"并不簡單,引起了極大興趣,并通過認真閱讀,知道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是一種供應能量的物質;水和礦物質鹽類不屬于食物;除了個別細菌外,其他一些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獲得食物的。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我趁機講:“說明文其實并不枯燥,學習說明文就像吃花生一樣,剝皮吃瓤,味在其中;學習小說、散文,就像看金魚,透壁觀鱗,情景易見。”此喻雖不十分恰當,但學生們覺得在理,枯燥也變為有趣。
傳統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講一課,學生學一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久而久之,學生自學能力低下,教學效率不高。為了引導學生走出被動學習的泥潭,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采取設疑法,激發學生興趣。如在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把預習新課作為重要內容,通過預習性自學,使他們掌握了新課的一些淺顯知識點。學生可以運用工具書、查閱資料等方法和途徑,在預習中加深對新課的理解程度,并找出難點問題。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教師帶著問題實施課堂教學。既能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主動行為,又能夠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原本充滿問題的教學實踐過程,變成充滿樂趣、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
二、以興趣引導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從學生的其他興趣入手,抓住時機及時引導,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激發興趣的方法。
例如,我在講《醉花陰》這首詞的時候,為了讓學生了解李清照這位千古才女,并對這首詞產生興趣,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的故事。
當初,李清照把這首詞寫完之后,寄給了在萊州做官的丈夫。趙明誠一看:天啊,這也寫得太好了。但是趙明誠不甘心,覺得不能輸給妻子。于是他把自己關了起來,廢寢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寫出了五十首詞。然后耍了個小心眼,他把這五十首詞和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混在一起,送給了自己的一個朋友,讓他看怎么樣。這個朋友看后只說了一句話:“就三句寫得好。”趙明誠問:“哪三句?”這個朋友說:“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而這三句當然是李清照的《醉花陰》里的。
這個小故事很能證明李清照的詞達到的高度。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聽了這個故事不禁議論紛紛,對這首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期待,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該詞的主動性,課堂效果顯著增強。
再如,我班有一名男生學語文興趣不高,但唱歌興趣濃厚。一次學習文言文《愚公移山》,我給學生講:“《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多么古老啊。可是現代人竟然從中悟出了新意,創作出了歌曲,歌詞意境也得到了嶄新的升華,表現出現代人不懈追求的精神。有好多歌手明星的歌曲都是從文學作品中得到的靈感。”
下課后,孩子們和我探討起了周杰倫、超女,我也向他們講述自己欣賞音樂和文學作品的“通感”,孩子們懂得了語文這一學科的奇妙所在。
三、緊跟時代步伐,激發學生興趣
寫作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頭等難題,雖然教師絞盡腦汁,可是一提到作文課學生仍然叫苦連天,但是很多學生喜歡在網絡上發表帖子,灌水、跟帖等,于是,我便以學生喜歡的、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為平臺,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寫作空間。
很多學生都有QQ號,教師學生之間也經常用QQ交流,而且大部分學生都開通了QQ空間,在空間里寫日志、發照片、寫心情等,成為學生自由抒發情感的地方。于是,我開始實施把QQ空間開辟成學生寫作戰場的計劃。
首先,我邀請學生加為好友,告訴他們空間里有我寫的小文章,隨時歡迎他們來踩踩,可以發表自己對文章的觀點、看法,也可以向教師大膽提出自己在學習方面的疑問、見解及意見,如果有好的建議我在課上會有獎勵。一下子,我的空間點擊率大大上升,很多學生看過后都會留下只言片語。接著我建議他們也嘗試把QQ空間當成一個心情日志本,心里想什么就在上面寫什么。我常去他們空間里看一下他們的日志與心情。每次去,我都會像好朋友一樣給他們寫留言,有理解、有勸慰、有鼓勵、有贊美、有建議。
通過QQ我與學生在網上像朋友一樣聊天,避免了學生對我的畏懼心理。我的真誠讓越來越多學生信任我,喜歡和我交流。學生在QQ空間里自由地寫東西、自由地選擇讀者,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抒發出來,不知不覺中寫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披文入情,以情激趣
情感是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作者緣情而發,把自己強烈的情感演變為文字。因此,激發情感必須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感情。葉圣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
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字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見徒有跡象而死板的符號,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師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姿態橫生"的那種情緒,涉及課堂語言時,要以形象出之,聽教師講課,使學生置身作品情節之中,情趣盎然。
例如,一些詩詞蘊含著豐富的意象,有著獨特的意境,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在深刻理解詩詞意境的基礎上,利用多種藝術形式進行合理的發揮,再度創造優美的情境。
在教學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詞時,我先給學生留了個“別出心裁”的預習作業:同學們拿起自己的彩筆,模仿書中“古道西風瘦馬”的畫面,以“枯藤老樹昏鴉”或“小橋流水人家”為題,畫一幅畫,請同學們把握意境,進行合理想象,畫出自己的“秋思”圖來。學生交來很多作品:有畫盤根錯節的枯藤,在風中吟唱的;有畫一條曲折的古道,撒落一地細碎殘陽的;有畫長長的路上,鋪滿了飄零的落葉的……
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繪畫作品,揣摩作者的心境。學生對詞的感悟遠遠超出我的預期,而且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這樣通過再造意境,無疑為提高學生詩詞欣賞水平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語文教學形式不拘一格,雖無一定之規,但有一定之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在激發學生興趣上下功夫,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學生的探究潛能,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