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娥
摘要:責任把社會中的每個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責任感是形成現代文明社會的必要條件,從現實生活來看,責任缺失已造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負面社會現象。教育中的責任缺失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學和社會現象。從生物學上來看,責任屬于有條件的利他行為;從教育途徑上來看,責任缺失源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兒童教育 責任缺失 利他行為
一、責任的含義及責任缺失現象
責任即分內之事,責任缺失就是不能完成分內之事。人是社會中的人,而不是獨立于社會的特立獨行分子。個人的成長、成才也必須放在集體和社會之中。責任缺失,教育則離開了這個根本,強調個人的成就,強調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出,且不論這個預設成立與否,在這樣一種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理念的指導下,過分強調個性和成就要高于其他人,催逼學生從群體中脫穎而出,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對社會沒有認同感,更說不上責任感。隨著國家向現代化邁進,責任缺失已演變成一個社會問題,比如,在中小城市,很少有青壯年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在排隊購物、就醫等時,總有人堂而皇之地加塞。
責任源于生物行為,不獨存在于人類社會,在其他動物中也廣泛存在,但人類社會的責任含義才更為豐富。威爾遜說:“在人類,‘有條件的利他主義得到極其豐富的表達。人類形成了能加以牢記的契約,文化和文明得以在這些契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道德是建立在責任認同的基礎上的,也即道德是有條件利他主義在人類社會文化中的高一級表現。在社會中,如果仍然要求別人給予自己無條件的利他行為,而不愿意擔負責任,這就是責任缺失。
二、責任缺失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中的責任缺失
中國的孩子是最難滿足的。小孩沒有勞動能力,在衣食上依賴父母,這是毋庸置疑的。當父母不能滿足要求時,通過耍賴也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當孩子的要求突破父母的底線時,為了達到目的,通過耍賴,孩子的要求一般也會得到滿足。孩子的要求層層遞升,父母的底線步步退卻,直至犧牲自我。孩子心智發育不足,自然存在得隴望蜀、得寸進尺的生物本性,父母的一味滿足實際上助長了孩子自私的生物本性。由于父母的給予是無私的、非條件的,孩子在接受父母的給予時,自然不會想到在接受給予后所應擔負的責任。無私的給予是一種家庭教育的缺失,它從孩子的幼年時期就開始割斷了給予和回報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在以后很難再確立起來。
中國的孩子是最無憂無慮的。中國的孩子無需擔負任何責任,年齡越小越是如此。比如說,摔著了、碰著了本是常有的事,但父母盡找外在原因,不是說地不平,就是說孩子的鞋不合適,要不就是責怪看護人或由看護人自責,很少會把原因歸于幼兒“走路不小心,只顧走不看路”等這些原因上。這種把責任“一味往外推”的做法實際上扭曲了原因和結果的內在關系,這種扭曲其實也是一種責任缺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挫折,就不會正確地尋找原因;當做了錯事時,也會習慣地推卸責任。
(二)學校教育的責任缺失
應試教育具有功利性和自私性,這是犧牲團隊精神的必然后果,因為團隊精神的主要內涵是相互協作和激勵。學生成績以量化的卷面分數和班內或年級內的排名來衡量,這樣的教育運作機制使每個學生都對立起來,追求從群體中脫穎而出,由此造成同學之間缺乏合作,不能很好地形成集體。集體是建立在合理分工并各負其責和相互負責的基礎上的,當各自為戰時就不能形成集體。競爭與合作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不能偏廢,但現在的這種教育運作機制偏重于競爭而偏廢于合作。在這種運作機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是做題高手,但不一定是創新高手,現在的科技創新憑一人之力難以完成,多是建立在團隊合作的基礎上的,對于習慣于從群體中出類拔萃的人來說,任何人都是潛在對手,他們是不會組成一個互相勉勵的團隊的。團隊無法形成,創新便無從談起。
應試教育還割裂或歪曲了社會的培養與個人所擔負的責任的關系。學生一般認為只要考了高分、取得了較靠前的名次,就完成了主要任務,其他的一切都無足輕重了。這些人走向社會后就失去了奮斗方向,對于怎樣回報社會、人生價值如何定位等問題不甚明了,這實際上就是淡化、割裂甚至歪曲了社會培養與個人責任之間關系的后果。
(三)傳統文化中的責任缺失
中國曾經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現在仍有較多的殘留,上級統管著下級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年幼者必須對年長者呼以尊稱,而年長者只需撫摸一下年幼者的頭或說一句“真乖”即可,凡年長者在場,年幼者的過失均理所當然地推到年長者身上,年幼者的出色表現同樣也是父母等長者的功勞。同樣的情況如發生在美國,即使總統也會把小朋友視為成人,要平等地、鄭重地對待(她),至于小朋友表現優劣均由自己負責,和父母或長者無關。結果不言自明,在這兩種文化氛圍里長大的孩子其責任感是不同的,中國的孩子沒有責任感,或責任感淡漠,而美國的孩子責任感強。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的孩子依賴性強,在父母面前總是扭扭捏捏、放不開的根本原因。
三、責任教育的內容
人無論大小、尊卑,都有一定的責任范圍,要各負其責。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主人,通過互惠互利連接起來,彼此關愛又彼此監督,既自律又他律,共同創造社會的良好氛圍。社會好比一個汪洋大海,你給這個大海做了些貢獻,不知是誰從中享受了恩惠;同時,你從大海中獲得了很多恩惠,但你也不知道是誰施與的。這就是社會,我們通過功利性的給予和回報聯系起來,在功利性的基礎上開出的卻是相互關愛之花。
當物品不容易得到時就會懂得珍惜與感恩;當物品很容易就能得到時,就不會珍惜,更不會感恩。窮人孩子早當家,是因為物品貧乏激起了孩子的責任心。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為習慣時,就很難糾正,此即“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無處不教育,為人父母在生活細節中要明確各自的責任,要大膽放手,不要大包大攬,要給孩子擔當的機會,對孩子在責任范圍內的表現要及時給予贊許、鼓勵,在不如人意時要施加懲戒,這實際上是有助于兒童的可持續發展的。
參考文獻:
[1]愛德華·威爾遜.王作虹譯.論人的天性[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2]孔屏.關注兒童的可持續發展[J].教育探索,2010(5).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