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付曉
摘 要:體育鍛煉不但可以強健身體,同時也會對人的心理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體育鍛煉不僅能促進人心理過程的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健全人格的形成;體育鍛煉還有助于矯正某些心理缺陷。總之,只要引導得當,體育活動將對人的心理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體育鍛煉 中學生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a)-0250-01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的健康包涵三個要素: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體育鍛煉能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壓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學生的精神狀態達到平衡,從而緩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勞和抑郁,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效果。
1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1.1 學生負擔重,精神壓力大
健康是人類生命延續的基礎。如今,心理健康成為現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內涵。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競爭性的增強,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尤其是學生的期望水平越來越高,導致在校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過重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著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巨大的壓力迫使這些學生在身體和精神上都產生了很大的疲憊感,心理狀態得不到及時疏導的他們極易產生沮喪感,無法像正常學生那樣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消化掉教師教授的知識,從而產生學習效率低下,身體上容易發生厭食、失眠等癥狀導致學生精神和身體上都受到很大影響。
1.2 自主能力和適應能力差
在學校,一切都要培養自己的意志和獨立生活能力,一部分學生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嬌生慣養之下,從學習到生活瑣碎一直都要父母操心過問,在思想上缺乏獨立的意志品質和判斷能力,在生活上也缺乏動手能力和生活技能,這些學生在一個陌生的新環境下無法依靠自力能力快速適應,進一步導致了他們的心理和情緒的變化,甚至有人因此萌發了退學的念頭。
1.3 不能正確對待激烈競爭的學習環境,感覺人際關系協調困難
中國的教育是選拔性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層層考試,分數決定一切。學生學習壓力增大,導致一些同學學習信心上的失落。由于學生都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個人素養、生活習慣都各不相同,感到溝通困難,找不到一個可放心的,無利害沖突的傾訴對象。長此以往,就易形成學生中孤僻、孤傲、冷漠的心理傾向,危害了他的學習和生活,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1.4 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打擊
這些學生成功期望值過高,生活不幸(家庭變故)和挫折打擊都將他們從豪情萬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現實的深淵中,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勢必會引起情緒上的強烈反彈,特別是情感上的糾葛,更容易引起消極情緒的蔓延。如果不能盡快擺脫情緒上陰影,就會對意志力不堅強,自控能力差的人產生不利的影響。這時如果沒人及時疏導,就有可能釀成悲劇。
2 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有獨特的影響
2.1 “熱血運動”所帶來的心靈陶冶
眾所周知,體育運動伴隨著日常身體活動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伴隨這個“熱血”運動,人的情緒會變得亢奮和激動,這種高度興奮會產生對人的情緒特殊的陶冶作用。如運動后人的體會、感想都會變得深刻,甚至可以領悟人生,這從體育比賽后勝利的人們的舉動(會狂跑,會有激動而特殊的身體動作)就可以看出來。
2.2 “高峰體驗”下的心理鍛煉
“高峰體驗”是指高強度、非日常性的心理體驗。由于在體育運動中體驗的往往是伴隨危險和日常生活中難以體驗的身體活動,如體操、攀巖、獨輪車、滑冰、游泳等,所以,這種“高峰體驗”會對人的懦弱心理、挑戰心理形成相應的“沖突”。在這種“沖突”中,往往是人的挑戰得到了勝利,懦弱的情緒得到抑制(因為體育教學環境下的“高峰體驗”基本上市安全和可行的),因此,“高峰體驗”有利于人的心理鍛煉。
2.3 “直接的即時性評價”有助于學生的集體心理鍛煉
由于體育教學主要是運動技能的學習,而運動技能又是直接的身體動作表現來體現的,因此,體育教學就與其他教學不一樣,有著評價的“即時性”和“直接性”(學生做動作可以一眼看出好壞和巧拙,教師也會經常讓學生當眾做動作來評價),這種幾乎是體育課獨有的評價,讓學生有了展示的機會。善于利用這種“即時評價”或許有利于學生的心理鍛煉,善于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學習,正確評價他人,可以起到建立自信心的作用,也可以清除那種只顧自己表現不顧他人感受的不良行為。
2.4 體育運動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2.5 體育活動能消除疲勞
疲勞是一種綜合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從事運動時情緒消極、或當任務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地產生疲勞感。然而,如果在從事體育運動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保證中等強度的運動量,就能減少疲勞感。有研究顯示,體育運動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能夠減少疲勞。分散注意力假說(Distraction hypothesis)認為身體活動和(或)身體鍛煉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他們能夠分散對自己的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力,使人們從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身體抱怨中解放出來。
有學者認為慢跑、游泳等運動能使運動參加者進入自由聯想狀態,在單調重復性的技術動作中,通過冥想、思考等思維活動,可以促進思維的反醒和腦力的恢復。這種對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或)轉移,可以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從而有利于鍛煉者的心理健康。
綜合以上相關體育鍛煉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在意志品質、情緒、自我概念、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能力、完善人格等不同的心理健康層面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3 建議與結論
(1)體育教學是促進健康的有效手段。學校體育應堅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運動興趣,使之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2)體育活動能讓學生樂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體中,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做到人際關系和諧。
(3)體育鍛煉能使學生情緒穩定,能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促使學生個性全面發展。
(4)體育鍛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質,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丁雪琴,高潮,張小燕,等.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 對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壓力誘因的調查及對比研究[J].體育科學,1998(5).
[2] 于勇.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體育科技,200(53).
[3] 李百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普出版社,2002,3.
[4] 楊迎天.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J].中國學校體育雜志,2001(4).
[5] 劉婭.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6(1).
[6] 杜存鋒,孫莉.體育新課程教學法[M].開明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