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飛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發展的主線。中國的平面設計發展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如何能夠突破現狀,后來居上,被世界所接受和認可,也是設計師們一直努力解決的問題。現在,我們嘗試用道家思想的相關理論來解決困擾中國設計師的難題,看看它是如何對平面設計產生影響的。
關鍵詞:道家思想 平面設計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a)-0225-01
“平面設計”在中國雖然是一個新名詞,其實它已經走過了上千年的歷史,現代平面設計是在古代工藝美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國的平面設計藝術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了寶貴的文化元素。創造的技法只是“骨架”,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哲學思想才是“靈魂”。沒有“靈魂”的設計猶如行尸走肉。因此,中國的設計師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要在設計中注入中國的文化和思想的內核。
1 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設計的影響
提到道家學說,人們很自然的就會想到老子的著作《道德經》,想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想到道家教我們如何養生,要求我們養成一種自然態度,瀟灑地對待生活。那么,現代的平面設計可否用道家思想做指導,在這一傳統哲學的觀點中尋求創作的理念呢?要探討這一問題,就要先看看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的影響。
首先看看我國的園林設計。中國園林造型講究因地而建、曲徑幽通、樸素自然,軒窗生畫,尺幅無心,這恰恰符合道家哲學思想中的“自然”與“自在”,而園林設計中不規則、不對稱的布局,建筑空間與園林風景虛實滲透,使人足不出戶,便能感受自然的親切溫馨,感悟宇宙的浩瀚無邊。這正是道家思想在設計中的集中體現。
書畫藝術也隨處都可以見到道家思想的影子。我們能夠從草書“狂圣”張旭和懷素的書法藝術作品中感受到一種“無己”“無功”“無名”的逍遙意境。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我們也能夠看到“道常無為無不為,天下自正不欲靜”的境界。中國畫家追求深入對象自然本性,這也是藝術家心性與自然融合的過程。
2 運用道家思想解決東西文化的碰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文化交流已經成為新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思想被我們中國人所了解和熟知。曾有那么一段時間,中國的設計師在摒棄傳統、參照西方模式重構體系和墨守成規、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中徘徊、迷惑,在為藝術作品到底為那一種審美方式指導而困惑不已。突然有一天人們發現,原來東方和西方的審美文化并不沖突,因為道家思想本身就是包容萬象的哲學。
西方人也意識到了道家思想的強大魅力。在20世紀初的幾十年中,西方精神界甚至掀起了一陣不小的“道學熱”。因此,在目前中國的設計領域,雖是參照西方的教學模式和發展方式,但是只有為設計注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作為內核,才能做到兼收并蓄、融會貫通、中西合璧、有容乃大,換句話說,這樣的設計作品才能在文化的碰撞點上立足,才能被各方所接受。
3 為現代平面設計注入道家思想的內核
當今社會,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天災人禍肆意橫行。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保護我們生存環境的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于是,設計界掀起了綠色設計的狂潮。回過頭來,人們突然發現,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道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倡導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效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家的思想內涵,更是不斷被國內外的設計師傾注到自己的設計當中。香港設計師靳埭強極力主張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西方的設計理念之中,在他的設計中隨處可見道家思想的痕跡。例如《自在》系列海報,“行也自在”“吃也自在”“坐也自在”“睡也自在”。意境中強調“天和”“人和”“心和”的和諧關系,以及莊子的逍遙觀,并將它賦予審美的內涵,達到了一種高度的藝術境界。被譽為日本設計界的巨人的衫樸康平,在被問道“你有沒有一生都篤信的哲學呢?”時,他的回答是,“有,中國的道家學說。”由此可見,在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已經不僅僅是中國設計師的追求目標,更是全世界設計師的共識。
正如《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對道家文化與平面設計之間關系的探討才剛剛開始,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也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與現代實際不相符合的內容。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批判的繼承,批判的吸收。作為中國的平面設計師,我們更有責任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以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為精神內核,共同將我們中國的設計事業推向新的高峰。
參考文獻
[1] 范曾.范曾自述[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 張光裕.老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 馬恒均.莊子正宗[M].華夏出版社,2007.
[4]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5]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6] 丁寧.西方美術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 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