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曉
近年來校內外聽課、觀課、評課較多,我或多或少地對課堂教學有了一點感想,其中印象較深刻的是:課堂上有的老師問題一出,教室一片寂靜,學生鴉雀無聲,個個低頭鎖眉,似乎在深思,又似乎在躲避,可能心里還在默默祈禱“老天保佑,老師別叫我”。老師還在不停地重復著這個問題,結果是沒有學生躍躍欲試、蠢蠢欲言,那么多聽課老師在場,很尷尬。相反,也有的老師問題剛一出來,學生爭先恐后,手舉得比頭還高,恨不得像變魔術一樣突然變長,直接伸到老師的眼皮底下,弄得老師左顧右看,不知叫誰好,課堂氣氛著實沸騰了起來。
事實上,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會遇到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所以一直以來,我不斷地反思、探索如何優化問題設計,比如:你的問題是否有效,是否可行,是否巧妙,等等。教學離不開提問,老師的提問就像導火線一樣,是引領整個課堂教學的主命脈。課堂提問的設計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生的思維,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未來。所以我在備課時,在涉及問題設計時總會對教學設計這一環節精心設計、字斟句酌一番,因為教學設計是決定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深入解讀、加工文本的基礎上優化教學設計,是合理提高初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獲得了一些經驗,現以譯林英語八年級(上)Unit8“Natural disasters”(Reading)為例,談一些膚淺做法以拋磚引玉。
一、合理設置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靈魂,設置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材內容,我從認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設置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讀懂文章,了解1999年臺灣地震的基本情況。
2.培養學生根據關鍵詞和語境猜測大意的能力。
3.恰當運用相關閱讀技能,如理解篇章結構、尋找事實細節、猜測詞/句義、理解作者意圖等,獲取或處理文本信息。
4.學會在自然災害中自我保護,理解、提煉作者的觀點,激發內心情感,學會發現愛、感受愛并正確地表達愛。
二、巧妙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應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導入(激活思維、引入單詞、進入主題)→理解文本信息(框架脈絡、細節信息、語言知識)→歸納提煉作者觀點→聯系實際,拓展思維。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1.激活思維,導入主題。
Unit8“Natural disasters”的主要內容是有關自然災害的,其中Reading部分要求學生了解1999年發生在臺灣的那場地震并掌握有關地震的一些詞匯及語言點。如果我一上去就問“Do you know about the Taiwan Earthquake?”,學生一定會被我問得異口同聲地回答“No”。因為我現在所教的學生大多出生于1999年,或者有些還未出生,他們對當年臺灣地震的情況當然一無所知,甚至從未聽說過那場地震,除了回答“No”外,他們還能說些什么呢?這樣的話,我根本無法順利導入授課內容。所以我就換成“Do you know about the Yaan Earthquake?”(你知道雅安地震嗎?)導入新課,因為2013年發生在我國四川雅安的地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話音剛落,學生齊聲高答“Yes”。接著我馬上追問“When did it happen?”某些學生舉手應答。緊接著我又問:“How was the earthquake?”一看舉手的學生不多,于是馬上改問:“Was it terrible?”效果果然明顯,全場一片嘩然:“Yes,of course.”然后我豎起大拇指,表達對學生的贊賞之情:“You are great students.”這樣本節課的導入簡潔明了,較有效。
2.問題設計,簡單巧妙。
剛才上面提到把“How was the earthquake?”改成了“Was it terrible?”,我看到當時舉起的小手寥寥無幾,馬上把難以回答的“Wh-”問句巧妙地改為“Yes/No”問句,無疑明顯降低問題的難度,同時不失我提問的目的。為了讓學生體驗地震的“terrible”,于是我穿插了一小段雅安地震中觸目驚心的場景視頻。觀后我又進攻式地發問:“Its really terrible.How terrible?Can you tell me what you saw in the video?”沒想到學生立刻活躍起來:“The earth was shaking.”“Walls came down.”“People screamed and shouted.”“People ran in all directions.”“Some people lost their lives.”“Some people were trapped.”...毋庸我提示,他們一個個就自然而然地把本堂課要學習的有關詞匯、短語,甚至句型都運用自如。顯然,巧妙的問題設計,貫穿本節課的整體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思維。
另外,有時候我們還可以把比較復雜的“Wh-”式問答題改成單選題,給出三或四個選項,要求基礎較好的學生用完整的句子作答,當然也允許基礎薄弱的學生選擇一個正確答案來簡答,爭取課堂上人人都動起來。
3.開展閱讀活動,理解文本。
為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內容,我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進行閱讀活動,具體操作如下:
(1)Reading for the theme
學生速讀文本,找出關鍵信息:What Timmy felt before/while/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how Timmy was saved.
(2)Reading for structure
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找出文章的時間線索:At the beginning→during the earthquake→after the earthquake→finally.旨在提高語篇結構的分析能力。
(3)Reading for details
根據文章的時間線索,我引導學生分步閱讀,關注細節描寫,重點分析疑難句,如“...people were running in all directions while pieces of bricks were falling down”和“I started to pull myself through the dark”等。
4.聯系實際,拓展思維。
為了讓大部分學生都有話可說,也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我還經常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If you are Timmy,you have got a lot of good ideas to protect yourself in the earthquake,can you share with us?”這時本課教學進入高潮階段,頓時教室里像炸開了鍋,嘰嘰喳喳,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其中一位學生的回答差一點被我一棍子抹殺,她說:“We shouldnt scream for help all the time.”我當時就臉色一沉問道:“Why?”(因為課本上明明這樣寫著:“I screamed for help.”)那個聰明的學生也立刻注意到我的疑慮,馬上補充說道:“You dont understand me.I mean we should save energy to survive.”聽到這句話我立刻豎起大拇指,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說:“Well done!Good idea!”的確,學生的反應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他們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的思維與想象我們是無法預測的。
5.總結回顧,點明主題。
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所學內容,小組合作討論:①“What can you do to protect yourself when there is an earthquake?”學生們爭搶展示:I can run to the street quickly;I can hide under the desk;I can stay in the corner...②“and if you are trapped in the earthquake,what will you do?”又經過一番討論,他們紛紛說出自己的觀點:calm down;Dont eat your things quickly if you have;Try to find your way out;Shout for help;No matter what terrible disasters youre facing,dont give up easily,everyone is willing to help you!本節課再次被推至高潮,產生情感共鳴。
6.鞏固教學,評價反思。
我布置學生課后再次品讀課文,并從文中選取三五個優美句子進行誦讀;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緊扣文章中心,找出線索,抓住文中每段主題句、關鍵詞、重點短語及重點句型,發揮創造力,對課文進行濃縮。布置這些課后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課堂所學內容,以讀促寫,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另外,我還要求學生根據評價反思表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吳超玲,2011)。
英語教學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必須遵循英語教學規律,以學生為本位地設計教學,根據實際情況、不同課型,靈活、合理地運用、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希望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積累教學實踐智慧,不斷超越自我,在初中英語教學的舞臺上演奏出更美的人生樂章。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英語》(八年級上冊)(第2版).譯林出版社,2013.6.
[3]吳超玲.“立足文本,優化設計,力求實效——2011年浙江省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評比反思”.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