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 提升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價值,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是一項迫切且極有意義的任務。本文重點探討如何“尋求方法,大膽突圍”。在有效實現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價值的過程中,把“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是作者的切身體會。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思想政治教學 德育價值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升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價值,實現教學目標,讓思想政治課堂成為精神愉悅之地、學生向往之地,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一方面,由于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與心理特點,不僅決定了他們對國家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等問題鮮有成熟的思考,甚至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會因素的負面沖擊,關于這方面的教訓屢見報端。另一方面,在教學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相較于“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不僅難以在短期內外顯,更難以量化。在評價體系中如何把握“度”,存在一定困難。這導致部分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重視“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淡化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
直面挑戰,迎難而上,尋求方法,大膽突圍,全面實現新課改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如何“尋求方法,大膽突圍”呢?筆者的切身體會是:把“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直觀效果,引導學生運用對比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
用圖像信息技術,直觀呈現整潔的班容校貌與臟亂差的角落,讓學生選擇自己心目中的校園環境,使他們立即明白:“自己的隨手一丟”將會給美麗抹上黑點;用視頻信息技術,直觀呈現環境友好型社會與高污染高耗能社會,使學生對科學發展的意義立即有切身體會。這樣的效果是“單純地口耳相傳、簡單地闡述要點”遠遠無法達到的。
在必修一《經濟生活》“科學發展觀”的教學實踐中,長期堅持運用信息技術將正反材料進行鮮明比較,對學生形成強烈的感官刺激,激起他們心中的漣漪,從而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良好效果。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能快速獲取最新信息的特征,與時俱進,選取最新資源強化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現代社會的信息瞬息萬變,舊聞雖然仍可發揮其論證說理的作用,但是新的信息更能吸引青年學生的目光,引起他們的共鳴。以往,每日讀報是思想政治教師的必備功課,報紙是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現在,比報紙更快速的是網絡,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及時更新信息。
2012年倫敦奧運賽場,中國運動健兒奮力拼搏的身影、一次又一次奏響的國歌、一次又一次升起的五星紅旗,無疑能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場景。教師可以將視頻截取下來,在課堂上回放,與學生一起回顧心跳的時刻,一起將心聚集到國旗下、國歌里,體驗國家的強大所帶來的榮譽感,以此作為必修二《政治生活》的“維護國家榮譽的公民義務”、必修三《文化生活》中“我們的民族精神”的教學資源。這是對“思想政治課堂要求具有時代性”的最好詮釋。
當然,學生會通過網絡了解世界。但是,他們的心智還不是十分成熟,對信息的篩選和理解可能會出現偏差,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師加以正確引導。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一對多、多對多等溝通便利的特征,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提高認識。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青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長,并啟迪其自由天性。
只有精美的課件,缺乏人與人的交流,就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如設立班級QQ群、開通空間、寫微博、發微信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和學生交流,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就學生在平臺里提出來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在探究必修四《生活與哲學》中“價值與價值觀”的課前,筆者把英國《每日郵報》的一則報道放在班級網絡平臺上:“新西蘭發生一起落水車禍,霍頓先生不得不在解救妻子和兒子之間作出痛苦的選擇,最終他只救出妻子,兒子不幸遇難?!睂W生在網絡平臺熱烈地討論這個兩難的抉擇。筆記又將同學們的討論引到課堂上,觀點得以碰撞,思想得以交流,引發學生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在交流互動中提高認識。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橋梁作用,幫助學生借助其他學科資源實現德育目標。
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價值與其他學科資源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孤立無援的。新課程改革尤為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是各個學科的共同之處。從思想政治學科角度出發,要求思想政治教師具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借助其他各個學科的資源,實現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在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的“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教學實踐中,筆者發揮信息技術的橋梁作用,下載初中語文課文中《有的人》的朗誦視頻,讓學生在熟悉的語句與感情中產生共鳴,再次體會這篇課文所蘊涵的思想價值,重新思考哪種人才是重于泰山的人,明白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的“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橋梁作用,展示公益廣告將“Family”拆成“Father and mather,I love you”的影音視頻,讓學生在動畫與音樂中,明白每個家庭成員是緊密相連的,深刻地體會家庭的內涵;明白家庭每一份子的權利與義務,更懂得感恩和孝敬父母。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寫實功能,將德育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社會之中。
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成效如果僅僅體現在課堂或局限于表面,那么是短效的。有實效的“德育”,要使學生從知道到做到,再到習慣。信息技術的寫實功能,在強化學生感知、實現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有效性和長效性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
筆者在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教學實踐中,創新“社區進課堂”的教學方式,邀請本校所在社區的支部書記給學生介紹城市居民自治和居委會的工作。社區支部書記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寫實功能,用影像資料展示居民自治與居委會工作,其中包含我校志愿者參加的社區服務活動之一“拗九節慰問老人”的活動照片。學生看到學長們拉著老人的手聽老人講故事、給老人講當今世界的變化,看到老人院的玻璃窗越擦越亮,大家的心越來越亮。課后學生圍著社區支部書記問:“老人院在哪兒啊?”“這類活動在哪里報名???”“我們什么時候去為社區服務啊?”“要記得叫上我們??!”“我最喜歡和老人聊天了!”由此可見,在運用多媒體將課堂之外真實的情況呈現出來時,學生受到了無聲的感染。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促進學生的道德實踐,并成為行為習慣。
在幸福的課堂上,不僅是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思想碰撞,心靈激蕩,情感升華。在有效實現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價值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形式到內容、從課內到課外,把“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陣地作用,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