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俗話說:教書更要育人。教育的核心不僅是傳授文化知識,而且應培養健全人格,或者教會學生做人,這是所有教育者追求的目標。我帶的初三兩個班級在成績上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原因并非學生資質上的差距,而是某些心理問題在作祟,如消極、被動、過度逆反和沖動等。這些消極因素使學生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或者與老師之間的溝通有問題時,缺乏處理能力,從而自暴自棄,影響學習成績。
初中階段是未成年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期,近幾年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突出,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人格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而且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成績。因此,我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端正學習態度,促進其健康成長。
一、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緊緊抓住教學內容與學生心理健康的結合點,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初一學生,剛跨入中學大門的他們會發現:中學學習生活與小學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由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都相對陌生。第二,中學學習內容明顯大增,課業負擔重,難度加大,而且學習方式肯定與前一階段存在差異。第三,人際關系的變化,新的人際圈需要自己建立,對于不善交際的學生來說,會感到困難。因此,新生往往會被這一問題困擾,感到煩惱,要么學習跟不上,要么人際關系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逐漸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情緒失調,重則誘發心理疾病等,從而影響學習。所以,在教授《適應學校新生活》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前交給學生一個任務:熟悉學校環境,如了解各個科任老師所在的辦公室,學校醫務室、圖書館所在的位置等,這樣課堂上便有話題可交流,學生自己調查了解后更愿意和大家交流。同時,向學生談談自己剛進入新環境的感受,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和他們一樣也在慢慢摸索,陌生的環境并不可怕,鼓勵他們勇敢地適應新環境。這樣可有效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引導學生敞開心扉說說自己的內心感覺,然后逐步深入,引導學生做好心理上的調整,盡快適應環境,做陽光少年。
而初二學生,正處于少年向成熟青年過渡的關鍵期,心理發展不穩定,容易表現出沮喪、焦慮的不良情緒。同時,生理上也是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學生的內心世界隨著生理變化逐漸復雜化,開始不太輕易表露自己的內心活動,有些心里話不愿對老師、父母講,包括有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與父母溝通上也存在較大問題。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學生將煩惱寄托于日記或者網絡,容易造成心理閉鎖和偏執。因此,在教授《孝敬父母長輩》這一課時,我憑著自己對學生的了解,課上讓班級中比較開朗的學生講述平時生活中是如何與父母交流、溝通和分享的,其余學生分享他們的故事,最后點明與父母積極交流溝通是孝敬父母的表現。這比教師直接灌輸“如何孝敬父母”更具感染力,學生更易被打動。無形中對其心理進行了正確引導,使其暗自下定決心嘗試與父母積極交流。
對于初三學生,學習難度大,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和升學壓力大,不同層次學生的差距日益擴大,有的學生容易出現焦慮、浮躁等不良情緒,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所以在教授《人在考場》這一內容時,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學會做一些放松訓練,以便今后利用。如教學生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呼吸,再用嘴巴慢慢吐出來;想象身體各部位按腳、雙腿、背部、頸、手心的順序依次放松等。這樣一來,改變依靠口頭灌輸既枯燥又無效的缺點,使學生既掌握克服考試焦慮的方法,又切身體會到壓力的緩解和心情的放松。
二、教師應努力開拓教育渠道,創設情境,挖掘學生的內在心理潛能。
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主要集中在課堂上,所以我盡量在課堂上抓住契機,引起學生的共鳴,組織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此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如教學《學會休閑》時,我在講解教材中介紹的休閑方式的同時,著重讓學生介紹平時生活中喜歡的休閑方式,發現他們很愿意講,這種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親身感受到這些休閑方式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身心得到充分放松,有利于緩解學習壓力,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效果較好。又如教學《學會尊重他人隱私》時,我引導學生談談平時生活中隱私不被尊重的情況和當時的感受,很多同學都有過同樣的遭遇:父母翻看自己抽屜、日記等。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尊重他人隱私的重要性,我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學生和父母之間在交流、溝通上存在的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心中的困惑和煩惱,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但是,思品課受一周兩課時的時間限制,使得課堂上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機會較少,于是我會在必要時候恰當地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展開交流,這種交流建立在平時課堂點點滴滴了解的基礎上,更易于展開。
三、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共鳴。
思想品德課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激活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內心的火花,引發心與心的碰撞,這一切都靠教師的言行引導。課堂教學中,主要運用語言形式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語言是架起“教”與“學”的橋梁。教師的語言表達是喚起學生情感的重要方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所以,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用“讓我們一起思考”,“再花點時間想一想”,“沒關系,大膽地回答”等商量式、平等的語言與學生交流,平等而富有情感的語言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消除其各種顧慮,給其信心和勇氣,這樣既有利于打開學生的心扉,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又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另外語調非常重要,所以我始終要求自己上課做到激情飽滿,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激發其學習熱情,避免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擾,引導其身心健康發展。
總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相信通過不斷努力和探索,會在思品課堂中找到更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既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又有利于提升思品課堂的魅力,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