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珞
摘要:智能電網是國家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國內外智能電網建設現狀,結合珠海市智能電網建設的發展需求,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群與智能電網產業集群對接,創建了“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電網;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0-0131-03
創建“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的背景與基礎
(一)國內外智能電網建設現狀
目前,美國計劃成立一個名為“國際智能電網行動網絡(ISGAN)”的國際組織,以推進智能電網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新技術的研發。2009年4月,德國環境部公布了《新思維,新能源——2020年能源政策路線圖》。路線圖計劃到2015年投資60億歐元對6萬公里的國家電網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到2030年與歐洲電網實現互聯。
2009—2020年,中國國家電網計劃總投資3.45萬億元,其中智能化投資3 841億元,占電網總投資的11.1%,未來10年將建成智能電網。2009—2010年為規劃試點階段,重點開展智能電網發展規劃工作,制定技術和管理標準,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設備研制及各環節的試點工作;2011—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初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制和互動服務體系,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2016—2020年,為引領提升階段,全面建成統一的智能電網,技術和裝備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珠海市智能電網裝備產業中,95%的企業為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2009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約35億元。調查報告顯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現有企業發展速度預測,該產業有望在5年內翻兩番,達到150億的產值規模。如果國家推動智能電網建設力度加大,5-10年內珠海智能電網產業有望達到500億元以上的規模。珠海市成立了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協會,聯盟集聚企業、科研院所近60家,具備了珠海智能電網產業集群升級的優勢(來源于珠海市新能源智能電網產業聯盟的調查)。珠海高新區在智能電網繼電保護、裝備制造、電力電源、新能源等領域擁有一大批掌握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的優秀企業,如泰坦集團公司、銀通新能源、優特公司、萬力達公司等。
(二)創建“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的基礎
從2005年開始,整合、優化已取得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借鑒“雙元制”、項目教學、基于工作過程等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結合深化校企合作及工學結合的政校企、行校企“雙三元”互動,產學研協同開放式的辦學模式,提出了“三元共建”人才培養模式。強調按照行業、企業標準化課程設計模式,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電網建設項目的實施過程為教育教學背景,與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協會等單位共同構建并實施了課程標準、專業核心課、專業群共享課、拓展課和培訓課五個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現有廣東省重點培育專業1個(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1項,珠海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項目1項,廣東省教育教改項目1項,廣東省遠程教育基金項目1項,省級精品課程1 門,廣東省電工電子實訓基地1個,校內實訓面積超過4 0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價值超過1 500萬元。
珠海市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協會與我院合作建立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已建立了院內實訓管理中心。
經過近幾年的研究與實踐,我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提高了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學校為產業、企業服務的能力,為創建高職教育“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創建“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的目標
(一)提高職業教育為智能電網產業經濟轉型、企業結構改造升級服務的能力
以行業指導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解決職校自身為企業、產業服務能力偏低的問題。首先,在珠海市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協會的指導下,加強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自身為企業、產業服務的能力。調整專業結構,組建教產對接的專業群。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群重點對接珠海市智能電網產業集群,更好地為產業經濟轉型,企業結構改造、技術升級服務,發揮我院師資隊伍優勢,創建“協同創新產學研中心”。
(二)解決職校與產業信息交流偏少的問題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已經與珠海市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協會等10家協會建立了合作關系,10家協會集聚了幾百家企業,僅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協會就有近60家優質企業、科研院所和質檢所等會員單位。為加強合作并及時掌握各單位的動態,必須加強校產、校企、校校、校所之間的信息交流。因此,應建立“協同創新信息交流中心”。
(三)行校企協同建設和管理實訓基地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有校內實訓室三十多個,校外實訓基地十多家。為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協調管理,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作用,需要建立行業、企業和二級學院共同管理的中心。因此,應建立“協同創新實訓管理中心”。
(四)加強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創建“教產協同創新工廠”
與智能電網產業聯盟等企業共同開展人才需求調研,對職業崗位能力進行歸納分類,用“倒逼法”整合轉換為培養目標,再以行、企標準為依據,構建課程體系。行、企標準轉換的專業課程是一種整合專業知識、技能、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并系統培養學生個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智能電網應用能力的課程。課程體系是一種圍繞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核心課,又以專業群共享課程相互支撐,知識與技能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加強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尤為重要,因此,應創建“協同創新工廠”。
創建“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的條件與思路
(一)智能電網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endprint
大規模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電網建設,在急需大批面向產業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也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已不能滿足智能電網建設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探索并實施新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面對智能電網產業的飛速發展,面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新形勢,智能電網高職教育主動應對,培養一大批能夠熟練掌握智能電網產業關鍵技術、動手能力強、愛崗敬業的技術技能人才,如何加強培養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提高高校自身為產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服務的能力已成當務之爭。
(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群與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合作的條件
我院是珠海市智能電網產業聯盟的重要成員,與聯盟合作緊密。聯盟聚集了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近60家優秀企業,珠海智能電網產業集群升級的優勢明顯。珠海高新區在智能電網繼電保護、裝備制造、電力電源、新能源等領域擁有一大批掌握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的企業。電子電氣工程專業群的核心合作伙伴智能電網企業泰坦公司系全國電源行業(動力鋰電池系統)標準起草工作組核心成員單位,擁有廣東省著名商標。我們不僅有訂單班,儲電池研究項目也屬于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核心合作伙伴在萬力達公司的廠站監控系統在變電站、發電廠行業內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內廠礦繼電保護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群中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是廣東省首批重點建設培育的專業和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重點專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建立了電氣自動化智能電網設備調試方向,并將電氣自動化電機拖動方向重構為電氣自動化智能電網電力設備方向。
教師團隊初步形成了一支按1∶1配置的專兼職“雙師”結構的教師隊伍,已取得豐富的教學科研成果。現有專任教師34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25人,占專任教師的71%。“雙師”素質型教師27人,占專任教師的79%。學院十分重視教改科研工作,已取得國家、省、市科研成果近10項,省級、院級精品課程8門。出版國家規劃和自編教材共35部,獲授權國家專利6項,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學生多次在全國、省市技能競賽中獲一、二、三等獎,學生“雙證書”獲取率高,畢業生就業率高,就業率連續四年名列學校前茅,處在全省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前列。
(三)創建“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的思路
為珠海市智能電網產業經濟轉型,企業結構改造、技術升級在產學研方面提供人才資源的支持。
從智能電網產業的行業、企業標準轉換的專業課程是一種整合專業知識、技能、可持續發展能力,并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智能電網應用技術技能的課程。課程設計圍繞智能電網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核心課,又以專業群共享課程相互支撐,構建以行業、企業標準的真實環境生產、真實項目教學、知識與技術技能的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
打造由行業(企業)技術專家、技術能手和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為主的專兼結合的協同教學團隊。專兼教師協同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程由專職教師教授,以技能培養為主的課程由兼職教師講授,發揮教學團隊的整體能力。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是在學校政校企、行校企“雙三元”互動,產學研協同開放的辦學模式下,依托珠海市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共同參與我院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實踐,破解深化校企合作的難題,通過工學結合,最大限度地推動教產合作,使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群成為智能電網產業經濟轉型、產業結構改造、升級和創新的助推力。將與智能電網產業集群以及其他院校協同,打造“三中心一工廠”。與智能電網產業集群企業代表泰坦集團公司、誠開智能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建設“協同創新產學研中心”;與智能電網產業集群企業代表泰坦集團公司、誠開智能電子有限公司、康晉科技有限公司、瓦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建設“協同創新實訓管理中心”;與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合作建設“協同創新信息交流中心”和“教產協同創新工廠”。
(四)創建“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的展望
利用協同創新產學研中心,在三年內為珠海智能電網產業集群升級改造,完成智能電網技術方面的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產學研項目。
利用協同創新信息交流中心,建立與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各會員單位及相關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在線。
利用協同創新實訓管理中心,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再增設校企合作的實訓室和實訓基地,并將實訓室和實訓基地打造成集實訓教學、培訓、鑒定和科研一體的產學研綜合體。
利用協同創新工廠,建立有真實環境的生產車間和真實項目教學車間。結合行業、企業標準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和教師的研究開發能力,助推智能電網產業發展。教師的科研成果在各個專業群及其他院校推廣應用。
結語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創建“協同創新三中心一工廠”,主要是為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促使學校能更好地培養出產業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以及提高高職院校自身在“產學研”方面為產業提供服務的能力和學生的專業技能。智能電網產業聯盟協會的企業成員主要是民營企業,而現階段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亟待加強。因此,建立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公共信息、產學研結合、技術服務等中心,促進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成為職業教育責無旁貸的義務。
參考文獻:
[1]牛金成.國際職教評估發展之趨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3).
[2]教育部.推進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國家戰略能力[EB/OL].[2013-03-04].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203/t20120316?_483390.html.
[3]張新寧.基于BSH項目的校企一體辦學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1).
(責任編輯:楊在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