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芝+劉樹武
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在教育中,學校、教師、家庭及社會均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尤其是家庭和社會,二者對教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正如家教名言中所說的“構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依靠、協調發展的格局,是建立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內容”。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打破學校和社會的界限,拓寬教育思路,在發揮教師和學校能力的同時爭取社會和學生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從而營造學校、教師、社會、家庭“四位一體”的教育格局,提高學校的育人效果。基于此種理念,我校在育人方面做了諸多嘗試,主要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為學生搭建平臺,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在家庭、社會、學校的各方教育中,學校教育更自覺,目的性更強,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教育,因此,要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首先,從學校自身情況出發,優化教學過程,將教學改革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相結合,通過開發適合校情、學情的校本課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以評價代督促,以評價促成長。基于此,我校做了如下嘗試,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
1.多彩活動陶冶情操
學校要在保證常規課程的基礎上,立足學生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利用現有資源探索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途徑。第一,開展每周一歌的合唱活動,讓學生在合唱中接受精神的洗禮,同時也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第二,早自習前開展“誦經典、學經典、悟經典、用經典”活動,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陶冶情操,修身勵志,豐富思想。第三,組織學生觀看電視紀錄片,聆聽提高個人修養的禮儀講座。
2.特色教育健全人格
學校教育的實質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世界觀等的培養。學校要大力開展誠信教育、節約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教育、賞識教育等特色教育活動,以多元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成才。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推薦閱讀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登上更高的精神平臺,終身受益。
二、提高教師的積極性,深化課堂育人實效
教師是教育的引導者,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完成的,而教師在向學生授業解惑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傳道,即傳授為人之道、處世之道。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是生成的,而且是生長的,在學科中滲透道德教育更是點滴浸潤、無聲無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這樣不僅有利于吸納,也能在運用和實踐中逐步深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激情授課,學生要用激情學習,力求實現“積累知識是表象,教育學生是本意,塑造靈魂是真諦”的課堂教學目標。與此同時,學校須重視培養教師的課堂德育滲透能力,可從四個維度,即微笑、趣味、激情、賞識進行培養,讓教師體會到真誠的微笑、趣味的教學、激情的授課和鼓勵的賞識對自己教學和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三、鼓勵家長參與,挖掘家庭教育的潛能
社會和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十分重要,若僅依靠教師群體的力量和封閉的校園是不可能完成教育的任務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抓住“家庭”這個聯系學校和社會的紐帶,爭取多方力量支持教育事業的開展。
1.課堂與家長會相結合
家長會不應只是向家長匯報學生的情況,而應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平臺,鼓勵家長與學校一起關心學生的學習,共同面對并克服學生遇到的困難,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將課堂與家長會相結合,教師與家長充分溝通,有利于家校共建,共同提高。
2.明確家長的責任
對教育學生而言,學校與家長是一個共同體,因此,學校須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堅持正確的教育態度,鼓勵家長和孩子做朋友,消除家庭及社會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增強他們的抗干擾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健康、平和、向上的良好心態。
3.挖掘家長的育人潛能
在教育工作中,家長的潛能與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學校應積極與家長溝通,征詢他們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鼓勵家長配合學校開展相關工作,同時,也鼓勵家長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家庭教育經驗,充分挖掘家長的育人潛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四、加強社會實踐,拓寬社會教育的途徑
社會實踐活動是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通過社會實踐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1.依托社會資源,增強學校的育人實效
多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們,教育單純依靠學校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教育工作者須拓寬視野,開發社會資源,這樣一來,不僅能讓學生接觸到社會,也能讓他們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例如,學校可舉辦法制報告會,邀請法院工作人員到校作報告,使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還可請勞動模范及先進人物到校作報告,對學生進行理想和道德的教育。
2.走進社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貼近社會,是學校教育的又一舉措。例如,學校可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活動教育學生懂得回報社會,教師可帶領學生走進敬老院、光榮院,了解前輩們的奮斗歷程,還可組織社會讀書活動,讓學生寫讀書體會,啟迪心靈。
總之,教育不能僅依靠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如果我們積極開發,讓教育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充分發揮優勢與作用,使學校、家庭、社會互相配合,協調促進,形成合力,推動教育向著正確、有效的方向前進,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全員育人氛圍,幫助學生養成自覺、自律的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最樸實、最本質的目標。
(作者單位:天津市薊縣楊家樓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