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雄
人類商業史上規模最大的IPO,終于由人口最多的中國實現。這是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也是互聯網新經濟的成功,更是生態系統規則的成功。
IPO紀錄屬于互聯網新經濟
北京時間9月19日晚上23:53,阿里巴巴集團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IPO即為首次公開募股),股票交易代碼為“BABA”,發行價為每股美國存托股(ADS)68美元。開盤價直接跳漲36.3%,最高至99.7美元。
如果承銷商行使超額配售權,阿里籌資額將達250億美元,成為史上最大規模IPO。此前IPO募資紀錄前三甲依次是中國農業銀行(221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219億美元)和美國Visa(179億美元)。同時,阿里市值也達到2383.32億美元,超越Amazon、Facebook成為僅次于Google的世界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即使在全球范圍內,按市值計算阿里巴巴集團也將排名世界第六大公司。僅次于“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公司、微軟、Google、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蘋果。互聯網成為全世界新經濟的火車頭,與金融、能源分庭抗禮。
市場熱度還反映在另一個紀錄上:敲鐘后的第一筆股票交易達成仍需要詢價過程,越是大的公司,賣家需求就越強烈,競價耗時則會越長。經過143分鐘、10輪詢價后,阿里巴巴以92.7美元開盤,創下了紐交所10年來開盤時間最長紀錄,詢價時間則打破了Twitter上市時的79分鐘。這是互聯網風頭最勁的大時代,否認,無異于掩耳盜鈴。
“生態系統”成阿里關鍵詞
上市是一個企業最好的廣告,可能也是一個企業家最巔峰的時刻。只不過,此時此刻聚光燈都對準了創業者,人們津津樂道于財富神話、苦盡甘來的故事。但作為投資者,他們顯然更關注商業基本面、未來走向。
上市前阿里巴巴三大高管與媒體、員工的對話中,涉及到的關鍵詞都是生態系統:董事長馬云、副董事長蔡崇信、首席執行官陸兆禧,都在用“生態系統”來描述阿里巴巴的含義。
巧合的是,“阿里系”的其他高官們也出現在了IPO現場,譬如優酷土豆集團首席執行官古永鏘等人。后者前不久接受了阿里巴巴集團10億美元的戰略注資,成為“阿里系”生態系統的網絡娛樂板塊。
最具象征儀式的敲鐘儀式,更是將“生態系統”渲染的淋漓盡致。八位用戶代表敲響了阿里紐交所上市鐘聲,他們包括華盛頓州的櫻桃種植者,奧運跳水冠軍、手鐲淘寶店主勞麗詩,微博紅人快遞哥、北京申通勝古分部經理竇立國,以及一位淘女郎。放眼未來,阿里巴巴顯然準備打一場生態系統級別的戰爭。
華爾街追捧的“三合一”故事
實際上,資本市場追捧的是,“中國+互聯網+生態系統”的三位一體故事。故事的大背景,當然是中國。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還處于高速發展之中。與此同時,相比美國,中國的互聯網市場、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要知道,賣東西是天下最嚴肅、最長久的生意。因此,亞馬遜虧損多年、即便盈利也是微利,卻一直受到追捧。耐人尋味的是,亞馬遜也是電商起家,延伸到了云計算(AWS)、硬件(Kindle)和物流,這其實也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
現在的阿里巴巴雄踞中國互聯網B2B(企業到企業)、B2C(企業到消費者)、C2C(消費者到消費者)、網絡支付、網絡貸款等多個重要垂直市場老大,并進軍云計算和大數據(阿里云)、物流(菜鳥)、地圖、娛樂、醫療健康、文化甚至足球。數據顯示,僅過去兩年阿里巴巴并購費用就超過100億美元。“老業務+新收購”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這也正是阿里巴巴向華爾街講述的故事。
9月6日,在馬云致投資者的公開信中,馬云提及一個關鍵詞——生態系統,達24次之多。“我們不是一家拓展技術邊界的科技公司,而是一家通過持續推動技術進步,不斷拓展商業邊界的企業。我們不是靠某幾項技術創新,或幾個神奇創始人造就的公司,而是一個由成千上萬相信未來,相信互聯網能讓商業社會更公平、更開放、更透明、更應該自由分享的參與者們,共同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和熱情建立起來的一個生態系統。”馬云說。
顯然,阿里巴巴想成為谷歌、蘋果同級別的公司——它們分別建立了龐大的生態系統。做到了,阿里巴巴才能在如此體量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增長。
移動生態系統之戰
過去十五年電商混戰,阿里巴巴一支獨秀,深層次原因便是馬云建立的生態系統。如果你要緊盯未來,就需要站在未來去理解“生態系統”的意義,如何抓住其中的機會?現在,中國商業線上、線下的正面對決已經拉開帷幕。這是一次波及全行業、全商戶、全體消費者的O2O戰爭,也是一場移動戰爭。
所謂O2O,本質就兩塊。一是,線下資訊能否更便捷地到達消費者;另一個是,商品能否同款同價同庫存。前者是技術問題,如何用社交網絡、大數據、移動實現。后者是哲學問題,如何平衡商業利益、管控供應鏈、把握好運營節奏。阿里巴巴在線上占盡優勢,但卻總是以“要革你命、你死我活”的姿態出現。讓傳統商業非常緊張,這也給了對手極大的競爭空間。百度的直達號、騰訊的微信都有機會。
這場戰爭也許有四個關鍵詞。O2O: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APP的繁榮,讓線上、線下商業的深度融合成為可能,O2O已并不僅僅是概念。現在不開始O2O,未來就是0。移動:用手機端瀏覽購物、多屏切換,對消費者來說已經很熟練。就像移動互聯網數倍于PC互聯網,移動電商也將是一個遠遠大于PC電商的市場。大數據:消費資訊如何更便捷地達到消費者,這需要基于地理位置、基于消費者的數據挖掘、個性化的智能推薦。這些都是大數據,大數據不空。理論歸理論,真正的決勝關鍵是:生態系統是否能夠讓用戶有很好的體驗、能否讓企業賺到錢。
阿里巴巴從B2B起家撈到第一桶金,然后做起C2C的淘寶,還做大了網絡支付的支付寶,再成功轉型B2C的天貓;后面還有大數據的阿里云。這種連續的華麗轉身,只有馬云做得到,所以人家叫他“外星人”。因為他玩的就是生態系統。
馬云最大的對手、Amazon創始人貝佐斯有一句名言:“從短期來看,股市是一個投票機;而從長期來看,股市是一個稱重機。”任何公司的開盤輝煌都是暫時的,要長久地回報投資人,馬云和阿里巴巴的生態系統、尤其是在移動端還需要時間的考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