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躍春
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社區治理具有基礎性地位和作用。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社區不僅是構成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的基礎,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心。因此,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應該從創新社區治理入手。
創新社區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那么,在國家治理語境下如何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呢?筆者認為,加快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實現從社區管理到社區治理的飛躍,關鍵在于創新社區治理。從一定意義上說,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就是要以社區黨建創新為引領,創新社區治理體系,不斷提升社區自治和社區服務能力,建立和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現代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實現社區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創新社區黨建,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斗堡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廣大黨員積極投身改革事業,發揚‘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積極貢獻。”這為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社區黨建是社區建設的政治保證。創新社區黨建,必須堅持黨對社區建設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推進社區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把社區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堅強領導核心。
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明確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健全和優化社區黨組織設置,完善社區黨建管理體制和組織體系,構建分類管理與分級負責相結合的社區黨建管理體制,保證社區建設的正確方向和支持條件。打破地域界限、條塊分割、建制束縛和行政壁壘,探索建立更加靈活有效的設置模式,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按照“便于黨員教育管理、便于黨員參加組織生活、便于黨組織開展活動”要求,在社區下轄的居民區設立黨支部,在黨員集中居住的樓棟建立黨小組,在社區設立網格黨小組,形成社區黨總支(支部)、居民區黨支部、功能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網格黨小組的多級組織網絡。要適應黨的工作向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延伸的趨勢,擴大駐區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面。按照社區“兩委”工作規則,建立健全黨組織學習、班子成員談心、黨務公開等配套制度,規范社區黨建工作運行機制。通過開展社區黨建規范化建設和黨建工作示范點等創建活動,促進社區黨組織加強自身建設。
完善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社區黨組織是社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主要負責社區黨建工作,并牽頭研究、協調社區重大事項,統籌、組織各類主體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完善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必須強化社區黨組織建設,在明確社區各類組織職責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社區組織體系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加快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社區居委會主導,社區(公共)服務機構承載,社區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駐區單位和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社區黨員代表議事制度,積極探索黨內基層民主的多種實現形式。完善社區“兩委”議事協調機制,改進社區黨組織的工作方式,通過支持社區居委會充分行使自治責權來落實黨的任務,通過支持社區居民開展自治活動來贏得群眾擁護,通過支持社區各類組織參與服務管理來體現帶動作用。
加快推進服務型社區黨組織建設。健全黨組織體系,創新服務平臺,完善共駐共建機制,提升基層區域化黨建工作水平。社區居委會是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群眾性自治組織,主要負責依法組織居民開展自治活動,依法協助基層政府或其派出機關開展工作,依法依規組織開展有關監督活動。要圍繞建設文明和諧社區搞好服務,定期開展民情懇談,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建立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機制,鼓勵流動黨員到社區參與組織生活,大力開展社區黨員志愿服務、結對幫扶等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在社區服務管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社區自治和服務活動。
二、構建社區治理五大體系,
推進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
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推進,構建新型社區治理模式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現實需求。當前,我們必須從各地社區建設實際出發,圍繞以下五個方面創新社區治理體系,推進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培育社區治理公共價值體系。文化是社區共同體意識構建的精神紐帶。社區文化是社區建設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則是當前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塑造社區精神,培育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內容滲透到具有實踐性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去,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喜聞樂見、鮮活引人的社區教育、社區宣傳與社區文化活動等表現手段,推動嚴肅、深奧的價值理論大眾化、普及化。以培養文明新風、滿足文化需求、普及科學精神、形成社區治理公共價值體系為目標,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內容,融入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豐富多樣的形式,提高社區居民法律素質、道德素質和科學素質,營造健康文明的文化環境,加快構建社區治理公共價值體系。改善社區的文體設施條件,豐富社區的文化娛樂項目,增加社區的圖書藏書量,滿足居民開展群眾性健身活動和終生學習的需要,從而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文化環境。要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完備的省、市、縣(區)、街道(鄉鎮)、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要堅持均等性原則,將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全體市民群眾均等公平享有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
創新社區治理體制,健全社區治理扁平化組織體系。按照理順關系、完善結構、提高效能的基本思路,扎實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從推進職能扁平化入手,深入推進社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創新社區治理體制。通過調整街道職能、完善社區功能,逐步建立區直接管理與服務社區的工作體制。街道負責轄區內綜合管理和協調落實工作,引導社區居民依法自治。縣(區)級部門負責行政執法和行業管理工作,對口社區開展服務管理,接受街道、社區監督評議。社區在街道和區級部門的指導、支持和幫助下,承辦直接為居民服務事項。盡量減少街道承擔的程序性復核、數據匯總、材料轉送等工作環節。完善省、市、區、街道、社區協調聯動機制。統籌推進社區建設與管理,強化信息支撐,提高工作效能。堅持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人隨事遷,調整街道職能配置,優化街道機構設置,精簡街道工作人員;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充實社區工作力量,提升社區居民依法自治水平。endprint
探索社區治理多元化,規范社區治理民主化協商體系。適應社區多元化合作治理的需要,實現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社區治理方式多元化以及社區治理結構多元化。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構建一個涵括政府、社區組織和社區居民等多元治理主體的社區治理共同體,采用多元化的治理手段和方式,協同管理社區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實現社區公共利益,努力形成黨委政府、社區組織、社區居民、駐區單位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格局。一是完善社區議事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社區居民會議和居民協商議事會議制度,健全民情懇談、社區聽證、社區論壇、社區評議等對話機制,推進社區民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把涉及居民利益的公共服務事項納入協商議事范圍,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符合群眾意愿。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推進基層協商制度化,推動建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系社區制度,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實際問題聽取社區群眾的意見。二是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對社區治理的統籌協調,建立統一的社區事務監督指揮體系,推進各級各部門的信息系統對接、工作力量對接和業務流程對接,逐步實現信息平臺互聯、信息資源共享、工作網上調度,形成“一個部門公務員對應若干社區網格責任人”的工作格局。三是推進社區治理民主協商。擴大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基層民主協商,建立重要情況通報制度,市、縣(區)兩級部門的行政執法和行業管理工作涉及社會穩定等重要情況,應及時向街道、社區通報,街道負責協調解決相關問題,社區負責做好宣傳教育、信息收集、接受申請和協調群眾等工作。
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作用,拓展社區治理平等化參與體系。引導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提升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素質與能力;拓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創造條件,努力形成社區治理人人參與、和諧社區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大力培育社會組織,保障社區居民通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完善社區居民參與的工作機制,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的有效性;規范參與行為,提高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組織化水平;創造平等化的利益表達格局,通過制度安排,暢通群眾利益的表達渠道,落實不同利益主體擁有平等利益表達權利,完善社區居民利益表達機制;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廣泛收集和聽取群眾意見,健全社區公共政策的居民參與機制,確保民意在社區公共政策中得到充分體現。通過激勵促進更多社區居民平等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使居民參與到與其自身利益戚戚相關的社區治理和決策活動之中,讓社區居民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個人價值得到肯定,享受到參與社會治理的樂趣與成就。
加強社區制度建設,完善社區治理規范化制度體系。明確責任,強化措施,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讓每一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使社區工作逐漸走向制度化、規范化。重新修訂社區治理規范性文件,健全完善社區治理規范化制度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制度,擴大有序參與。加快完善發展社區居民自治的制度,穩步提高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比例。發展院落(樓宇、門棟)自治、業主自治、社團自治等民主形式,創造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融入社區、參與社區管理的條件,拓寬利用社區媒體、互聯網絡、移動設備等參與渠道。把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實踐貫穿于社區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通過相關的教育和培訓,激發培育公民的共同意識和集體意識,增強社區認同感,培育社區信任網絡和體系,形成良好的社區規范。強化目標管理考核制度。推行社區目標治理考核制度,將社區日常涉及的計生、民政、衛生、信訪、安全等重點工作細化,建立社區工作目標考核管理細則,規范社區治理工作,使考核體系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激發社區治理創新的動力和活力。
三、提升社區自治和服務能力,
推進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監督機制,促進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這對加強社區建設、推進社區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進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強化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這對于提高居民群眾的參與程度和社區服務水平,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促進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必須強化社區自治功能。社區治理是行政管理服務和群眾性自治的有機結合,具有明顯的“共治”屬性。加快政府角色的轉型,切實轉變基層政府職能作風。強化社區居委會的自治組織功能,剝離社區居委會行政事務,使其集中精力組織居民自治。針對當前政府在社區治理中存在著缺位、越位和錯位現象,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還權于民,還權于市場,把管理權細化到小區、院落、樓棟,還權給居民小組、院落管理委員會、樓棟自治小組,真正實現由全能型和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要培育社區多元治理主體,構建多元化的社區組織體系。加強社區組織的培育,構建包括社區自治組織、社區基層黨組織以及社區社會組織等在內的多元化組織體系,明確各類組織的職責和權力,實現社區各類組織之間的合作互動。要采取切實措施,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各社區組織各司其職,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的管理與決策,充分發揮社區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
必須提升社區服務能力。社區治理主要依托社區服務來推進實施。社區服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必須把服務居民、造福群眾作為社區建設的主要任務。堅持以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導向,著力將社區打造成集就業、社會救助、安全、科教文體、社會保障、衛生和計生、流動人口、為老服務、黨員服務等為民服務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為社區居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區服務。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社區服務體系,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不斷豐富社區服務內容,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推進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社區服務設施使用效率,提高服務項目的普惠性,提高社區服務的便捷性。當前,尤其要建立起面向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服務,面向孤、寡、老、殘等特殊人群的社會福利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服務等多類型、多層次、廣覆蓋的社區服務體系。要細化社區服務項目,加強公共服務項目有效銜接,指導社區開發自治服務項目,鼓勵市場化服務進社區。培育社區公益性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加強直接對口社區工作的指導,開展針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經常性教育培訓,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建立健全機關公務員到社區掛職和結對聯系社區制度。加快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事項的全人群覆蓋、全口徑集成和全區域通辦。
必須優化社區治理運行機制。建立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駐社區單位“六位一體”的社區多維聯動工作機制,推行分片包塊、上門走訪、服務承諾、結對幫扶等做法,實行錯時上下班、全日值班、節假日輪休、網格化管理等工作制度,方便群眾辦事,實現服務領域、服務人群“兩個全覆蓋”。創新監督考評機制。包括完善社區監督委員會的監督機制,完善社區黨務、居務、財務、服務等信息公開機制,建立社區服務項目動態監督機制。充分運用社區信息化建設成果,探索建立電子監察系統,對職能部門、責任單位進行在線直接監督,全過程記錄各級各部門服務流程和服務質效,監察情況定期通報。同時,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對社區服務類的社會組織或項目的績效評估,評估結果與目標管理考核、公務員年度考核掛鉤。有序開展社區居民對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構工作情況的評議,對服務單位和物業服務企業服務情況的監督,切實維護居民民主權利與合法權益。
(作者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功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