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華 劉德基 郁雷
一、靖江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行政推動型模式。2014年初,靖江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為《實施意見》),明確發展目標,即以增強村級經濟實力和公共服務能力為重點,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有效途徑,用三年時間,轉化升級一批經濟薄弱村,發展培育一批經濟富裕村,培養造就一批經濟強村,逐步建立村級經濟穩定發展、工作經費有效保障、村級事務正常運轉、社會管理日趨規范、公共服務不斷加強的良性機制。同時,市委、市政府在《實施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土地整村制流轉、盤活閑置資產資源、土地復墾獎補、創辦家庭農場等十項扶持政策,對全市村集體予以扶持。以看得見的行政之手,推動村級集體創收增效,鼓起村級經濟“錢袋子”。
品牌打造型模式。新橋鎮德勝村在整村制土地流轉的基礎上,打造現代農業品牌。與高郵市橫涇鎮合作,以德勝種養殖合作社為主體,申請注冊了“德勝村”商標,每年為村集體創造40余萬元收入。與無錫陽山鎮合作,引種陽山水蜜桃,打造“鄉村一日游”,叫響“德勝村”品牌。2013年,德勝村以經營性收入82.36萬元的成績首次挺進全市前十名。
筑巢引鳳型模式。澄靖園區五星村利用廢棄土地和零散邊角地塊“筑巢引鳳”,陸續建起百余間門面房,引來超市、餐飲、小商品、文化娛樂等服務行業進駐,每年穩定收入在100萬元左右。
投資、物業帶動型模式。以城南園區北六村為代表,主要通過組建投資公司和物業股份合作社等實現滾動式發展,將多年積累的1000多萬元自有資金投資園區建設,每年可獲收益80多萬元。物業股份合作社主要為村域80多家企業提供物業管理服務,每年收入30多萬元,加之一些門面房出租收入,2013年,北六村全年經營性收入176.41萬元,首次領跑全市各行政村。
盤活資產、資源型模式。以西來鎮豐產村、東興鎮合興村為代表,抓住城中村改造、老集鎮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契機,發展村集體經濟。豐產村盤活500多畝江邊灘涂以及村里廢棄地塊,填土平整后建設成化工企業區,每年村集體收入80余萬元。近幾年,村總共投入700多萬元打造省康居示范村。
“房東經濟”型模式。以斜橋鎮新港中心村為代表,該村建造了八幢“打工樓”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并配套建設門面房一條街,出租給個體經營者發展“三產”服務業。村里僅“房東經濟”每年收入就達200多萬元,總收入達350萬左右。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強了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資金保障能力,增加了群眾的收入,提高了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公信力、戰斗力。
服務增收型模式。以東興鎮惠豐中心村、斜橋鎮丹華村為代表。東興鎮惠豐村盤活閑置空地,流轉了全村80%土地1800余畝,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來現代農業項目12個。重點引進投資較大的高效農業項目,以降低項目流產風險。村兩委為每個項目配備一名村干部全程跟蹤服務,協調配合,排解矛盾糾紛。得益于項目帶動,服務為先,201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77.35萬元,躋身全市經濟強村行列第8名。
二、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制約
思想觀念落后保守,發展集體經濟意識弱化。部分村干部觀念和思維方式陳舊、保守,信息不靈,缺乏開拓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束縛,只是就農業抓農業,以資源消耗換收益。簡單地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就是“給我幾畝建設用地,招人建廠房建門面房,坐地收取租金”一條路徑。一些村干部存在嚴重的“等、靠、要”思想,極大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整體發展水平不平衡,經濟薄弱村可利用資源少。從調查情況看,靖江市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整體水平不高,全市2013年村集體平均經營性收入僅有36.73萬元。全市鎮與鎮、村與村之間存在明顯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毗鄰市區和沿江鎮(街道、園區、辦事處)的村,由于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落戶企業多而規模較大,拆遷征地較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總體趨好。而地域偏遠、交通不便、資源單一缺乏的“內陸”村、“純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總體落后,僅有的單一土地資源受制于保護耕地紅線政策,只能做“農”字文章;一些農民手中的土地因要價高、矛盾糾紛多而流不動轉不了,即使少有流轉,對村集體也不產生收益;現代農業、高效農業項目難以引進,自己興辦又缺乏資金等,基本喪失了“造血”功能。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夠,村級集體經濟不能從中受益。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大多是“內陸”村、“純農”村。據測算,種植糧食作物只有當規模達到120畝以上,年凈收入才能達到3萬元以上,只相當于進城務工收入水平。只有適度規模經營,才需要村集體為之服務并能夠支付相應服務費。但從調查情況看,靖江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還不夠,全市家庭農場僅有273家。而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以下的38個薄弱村中,家庭農場僅31家,更多的仍是一家一戶的傳統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村級集體經濟基本不能從中受益。
村級集體經濟負擔較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一方面,村集體收入渠道不斷萎縮,原有的村辦企業或倒閉或改制,導致承包、租賃收入基本消失;農村稅費改革后“兩金一費”、“三提五統”不再存在,而新的增長點難以形成,沒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另一方面,村級組織承擔的各項開支呈上升趨勢。村集體支出除村干部報酬、辦公、水電費以及五保戶供養等外,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四位一體”、秸稈禁燒、機收機耕機插等工作的推進,在市、鎮撥付的基礎上,村集體還需承擔很大部分開支。如秸稈禁燒,市里撥給農民20元一畝,村實際支出平均45元一畝,還要加上晝夜巡邏督察的人工費、誤餐費等,每年兩季秸稈禁燒,村集體支出少則5萬元,多的達10萬元。在以上剛性支出的基礎上,村級集體還需進行道路硬化、水利設施、亮化工程等公益事業建設。公益性事業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如果村級組織不牽頭去做,將會降低基層組織的公信力,影響到各項工作的開展,甚至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有一定的村集體經濟作保障,對于經濟薄弱村來說就顯得尤為困難,陷入非良性循環的困境。endprint
部分村領頭人發展集體經濟能力不強,年齡老化,村干部報酬偏低。集體經濟薄弱村,大多與村領頭人能力不強有關。他們有的思維不開放,缺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以及增強其“造血”功能的能力,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不懂得怎樣將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進行投資利用,缺乏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沒有適合本村特點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辦法、新途徑。
另一方面,也存在著村干部報酬偏低的問題。從調查情況看,村集體經營收入30萬元以下的,村干部年收入普遍在3萬元以下。有的村支部書記工作幾十年,報酬還低于剛剛工作的“大學生村官”。而農村工作千頭萬緒,面廣量大,最終壓力都在村支部書記身上,“一票否決”往往導致“出力無成效,吃力不討好”。現實的落差使他們產生一種莫名的失落感,收入報酬上的“弱勢群體”挫傷了他們拼搏奉獻、敢于擔當的工作積極性。
三、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
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途徑。一是土地經營型,以地生財新途徑。土地是村級集體最基本最主要的資產。要利用好、經營好土地資源,堅持走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發展之路,確保土地經營政策落實到位。如交通便利村,通過整合零星、廢棄土地發展物流、倉儲、加工、餐飲等行業,以獲取村集體收入。內陸村做好做足土地流轉文章,實現規模經營,重點創辦家庭農場和各類專業合作社,建設特色農產品種養基地,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以現代農業發展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二是資產運營型,盤活集體資產促增收新途徑。深化改革,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賃等多種形式,實現集體資產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在目前工業向園區集中的情況下,在市工業園區內劃設村級集體工業片區,切實落實相關政策,將各村征地5%作為村級發展留用地,置換調整到工業園區內,或自己建設或招商引資。也可以等價經濟補償形式入股工業園區的標準化廠房建設,享受固定分紅。三是有償服務型,依靠服務創收新途徑。對于未涉及征地拆遷的內陸村、純農村,重點學習東興鎮惠豐村經驗,在引進現代農業項目時以配套服務實現增收。可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為農戶及時提供生產資料、技術咨詢、市場信息、電子商務等服務,在幫助農戶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困難、規避市場風險同時,適當獲取村集體收入。也可以通過成立行業協會、經紀人協會等各種合作經濟組織,為群眾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償服務,以服務促經營,以經營推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
用活政策,松綁限制,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空間。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國土、農業、財政、發改、交通、水利等部門要將涉農資金和項目向村級集體傾斜,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盡量為村級集體經濟健康發展“松綁”,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
在土地政策上,結合農村環境整治,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村集體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的耕地,明確歸村集體所有和經營。對因教育布局調整,村域內未處置閑置學校的建設用地,允許置換到交通便利道路兩側,提高村集體收益。對公路、鐵路備土用形成的魚塘,明確歸村集體所有,或明確由村集體托管使用。
在稅收政策上,對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結對村社會事業的捐贈,可按稅法規定在稅前扣除。對興辦的涉農經濟實體取得的收益主要用于農村公益事業和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以及對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經濟實體免征或減征相關稅費。
在金融政策上,用好用活涉農貸款扶助基金,優先支持集體經濟薄弱村。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要把扶持村級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延伸農村服務鏈條,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信貸支持力度。
選優配強“領頭羊”,逐步實現“能人”理村,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活力。一要選優配強發展型村黨支部書記。拓寬選配范圍,打破行業、身份和地域界限,采取公開招聘、異地交流、村企互兼下派等方法,從成功企業家、科技致富帶頭人、職業經紀人、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干部、軍轉干部、種養能手等人群中,大膽選用思想解放、開拓創新、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到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工作,逐步實現“能人”理村。二要健全完善村級考核激勵機制,把村干部報酬與村級經濟發展有機掛鉤,激發內在活力。要保持村支部書記的相對穩定,避免頻繁調動,克服短期行為。對發展村級經濟有突出貢獻的村干部,予以提拔或高配使用。
加大幫扶力度,“輸血”、“造血”并重,開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局面。思想幫扶。及時總結和推廣各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資金幫扶。資金困難是當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要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傾斜,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專項支持切實可行的村級發展項目,對市場前景好、經營風險小、管理科學的村級集體經營項目,以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工商、稅務、國土等部門要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給予相關費用的減免或優惠,進行間接資金幫扶。技術幫扶。建立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培訓網絡信息操作人員,幫助村專業合作社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計算機等終端連接互聯網,開辦“網交會”。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為企業和農戶提供網上交易數據分析指導,實現農產品的按需種植、定制化生產。結對幫扶。在堅持和完善現有市直部門掛鉤幫扶和強村幫弱村的良好機制的同時,要著力提升幫扶的質量和水平,“輸血”更“造血”,提高幫扶的效率和效果。要著重引導工商資本助推現代農業發展,鼓勵村企自愿結對,實現雙贏。企業可與村結對合作開發,興建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設施。
嚴格規范管理,增收減負結合,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機制。進一步加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創新的力度,不僅要重視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組織的數量,更要注重其規范運作的水平和效果,使機制創新給村級集體及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新。以章程、制度制定為抓手,健全和規范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股份合作制家庭農場等經濟組織,并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起來,實現集體收益的提高。推進村級生產性服務機制創新。鼓勵村集體組建農業生產資料集中供應、農產品集中銷售等信息化電子商務公司,組建勞務輸出、保潔服務等中介服務機構,獲取服務收入。大力鼓勵村集體依托市內外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創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在為企業、農戶提供服務中獲取收益。嚴格管理,強化監督,減壓減負,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創新保駕護航。要繼續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規范村級資金財務“雙代管”操作程序,堅持村級財務公開透明制度。要大力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嚴格按規定控制報刊費、水電費、辦公費等費用的支出總量,堅持公務接待零支出,減輕村級集體經濟負擔。量入為出,以收定支,將有限的資金用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
組建“一村一策”輔導團。建議組建由市委農工辦、市農委、財政、國土、規劃、工商部門涉農分管領導和市村級集體經濟十強村支部書記組成的“輔導團”,依據市委、市政府《實施意見》,對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下的村逐村實地考察、調研、會診,探索適合該村村情,因地制宜,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一村一策”新途徑。
建立完善村干部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建議建立完善村干部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在科學設置人員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報酬高于一般企業打工者或大學生村官報酬標準。建議將農村五保戶供養在轉移支付中專項列支,避免五保戶供養標準“逐步提高”從而擠占村干部報酬。變村干部報酬半年打卡一次為每月或雙月一次,以保證村干部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成立省級秸稈禁燒專題科研攻關小組。在調研過程中,鎮、村干部和普通群眾對秸稈禁燒問題反映較強烈。根據測算,全市市、鎮、村三級每年秸稈禁燒費用總支出達6000余萬元。簡單地“嚴防死守”和“點火即問責”,群眾不認同,干部壓力大。建議成立省級專題科研攻關小組,在秸稈回收利用和機械化秸稈低成本無煙焚燒技術上取得可行性突破。與其花大錢年復一年“嚴防死守”,不如花錢貼補企業做好秸稈利用、處理的大文章。
(王生華:江蘇省靖江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劉德基:中共江蘇省靖江市委農工辦主任;郁雷:中共江蘇省靖江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責任編輯:張功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