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高考英語改革將英語成為搜索熱詞,這也引發了人們對英語教學,尤其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一系列問題的思索。表面看是分值的降低,而背后卻隱藏著: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降低?英語是否越來越不重要了?我們的教學該做哪些調整?高職高專教師應做哪些準備來迎接這“暴風驟雨”?本文以英語高考改革為契機,從職專教師的角度,簡述高考英語改革背景下,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思索。
關鍵詞:高考英語改革 職專英語教學 職專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c)-0162-01
近日,對于教育部推出的英語教學改革方案和北京高考英語改革方案,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從2016年起,北京將實施新的高考方案,在考試方式上,將實行社會化的考試,一年兩次,學生可以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英語成績3年內有效。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個省市紛紛對英語“開刀”,如江蘇宣布高考將免考英語,山東高考將去除英語聽力測試。牽一發而動全身,此次改革勢必對職專英語教學帶來影響,及時對其進行調整和應對方案,才能使英語教學適應潮流的發展,所培養出的學生更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1 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現狀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四個問題:教學目標不清、內容偏離目標、教學模式傳統、教學評價單一。教育部高教司修訂的《高職教育英語課程基本要求(試行)》要求“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并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而現實中,許多高職院校只注重語言基礎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實際、實用”關鍵字,致使英語教學還像初高中那樣背單詞,摳語法,學生反應太枯燥,聽不懂,對英語課除了排斥就是睡覺。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不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專業特征和未來的職業特性,過分強調英語語言知識的系統性,忽略了“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偏離教學目標。《高職教育英語課程基本要求(試行)》要求在英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興趣,將英語與專業結合,提高學生在實際學習和工作中運用語言的能力。然而,我國許多高職院校依舊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核心,以課本翻譯講解和語法講解為重點,在教室中以粉筆頭和黑板為載體,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教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沉沉。長此以往,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局限自己的思維,失去自主思考能力,更不會積極地學習英語。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評價模式主要依靠期末考試和平時表現,這種模式既不科學也不能評價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導致學生模式化的學習。
2 高考英語改革對當前職專教學影響
英語是一門具有工具性質的學科,目前世界上80%多的科技資訊是用英語對外發表的,70%多的郵件是用英語寫信封地址或英語書寫,60%多的廣播是用英語播放節目,50%~60%的雜志報刊用英語報道,而此次高考英語改革表明不是不再重視英語學習,而是讓英語學習打破以往的過熱化,更符合內在的規律性。
2.1 對教師發展方向的影響
英語分數的降低及某些地區高考英語的退出使人們不禁想到是否英語不重要,學生是否就不看中英語,那么英語老師該何去何從?目前英語教師存在著很多問題:第一是知識面窄范圍單一,大多數教師從上大學后所學專業是英語語言學,而職專院校注重專業,所以英語教師懂英語不懂專業,而專業教師懂專業不懂英語的現象屢屢皆是,放到學生身上就是專業英語太難,教師講解晦澀聽不懂,產生教師頭痛,學生困難的兩難境地;第二是英語理論研究水平較低,與其他專業學科的新研究新理論的“百花齊放”,以及廣泛性的應用于社會實踐相比,英語理論研究沒有自己的研究成果,還停留在引進和介紹國外先進的理論,進而面向學生的只有灌輸英語語言知識,那么學生能力培養更無從談起。
2.2 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課程結構的影響
目前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關鍵環節是選擇教材,近年來學生生源變得復雜,知識的結構、層次不一,尚沒有一套完整的能夠符合職專院校學生使用的相應英語教材。與以前的針對高職英語教學的教材相比,雖然近期陸續出版的各類教材都有了很大的實用性和先進性,但目前的高職英語規劃教材,也僅僅是一種引導性的普遍教材。不同地區、學院、系部、專業的情況不同,使用同一套教材顯然缺乏實用性、針對性和靈活性,亟待開發一系列適應職專院校學生學習的將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教材。
3 促進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構建“雙師型”人才,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培養人才標準的變化,高職英語改革對教師個體的職業素養提出了要求:一是轉變教學理念,仔細研究英語教學規律和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勇于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更新和引進新鮮內容;二是要努力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關注語言學、語用學等專業學科的前沿發展動態,善于借鑒先進的教學理論;三是重新定位教師角色,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深化教師內涵和素養,逐步提高自己的學術素養和科研水平,適時與專業結合,成為“雙師型”人才。
3.2 選擇與開發好教材,突出實用性原則
英語是一門交際語言,在英語教材的選擇上首先要注重這一點,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選用不同的教材,打破統一教材、教學大綱和教案,英語教材應與本專業相結合,向專業英語靠攏。高職院校用英語教材應該既要考慮所學專業特色,又要突出相應崗位特點,因此可選擇一些具有針對性、應用性強的內容的教材,如:操作說明書、簡歷、廣告、道歉信等,都會幫助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掌握實用性的英語。對于在以后工作中可能用得到的英語,學生也會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因而反映較好,學習效果也會更好。從人才社會需求的調查分析入手,教材開發應根據從事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相關專項能力和綜合能力來確定教材的編寫內容,內容應體現綜合性、實用性和實踐性等特點。
3.3 建立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
目前實行的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英語水平的評價是期末考試和平時表現,但隨著高考英語的改革,高職英語的考核體系也應改變,因此亟待構建一套有特色的評價體系,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可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主體上進行改革,既考慮統一的課程標準又考慮學生自身發展標準,讓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參與到評價中來,來考察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技能。
參考文獻
[1] 孫睿超.高職高專教學現狀與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6).
[2] 袁平華.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環境中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
[3] 張娟,丁建輝.高校外語教師職業發展調查及分析[J].才智,2012.
[4] 張寧.淺析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J].現代交際,201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