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家“三林本幫館”已有很久,可以追溯到《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節目前去拍攝時。當時即說要大吃一頓,始終未能成行,直到劇集播出前一周,沈宏非老師慢悠悠地說:“再不去,也許就要吃不著了。”
如夢初醒,即刻組織一干老饕友人殺至。當然,之前得先預訂招牌的扣三絲和蝦子大烏參。
我們常說的上海本幫菜,主要是本地菜的基礎,再受到寧波菜、蘇錫菜的影響,又吸收了一小部分徽菜和淮揚菜的特點,經數十年融合,慢慢變成30年前的樣子。后來又有黃河路、乍浦路美食街的發展時期,產生所謂“模子菜”流派。
萬變不離其宗,最基本的本地菜發源于三林塘這個地方。《舌尖》介紹的老師傅李伯榮先生,就是地地道道的三林人。
當晚做好了以后再也吃不到的準備,五六個人叫了足夠12人吃的菜,計有:白斬雞、豬頭肉、白切大腸、冷盆拼盤、八寶辣醬、油爆蝦、蝦子大烏參、蒸三鮮、炒素、響油鱔絲、紅燒鳊魚、扣三絲、酒香草頭、香酥鴨和八寶飯。
三林塘物產豐富,比如三黃雞和肉皮,都是上海本地最出色的。可惜當今城市化進程加快,建設得厲害,農田已所剩無幾,這些食材變成稀缺資源,市面上萬難找到。
抵達原產地還是有保證的,一試白斬雞的味道,就知道對路了。蒸三鮮也是如此,別處的肉皮用油發,唯獨三林塘肉皮用鹽發,后者少油,蒸出的湯清澈,又勝在軟滑。
冷盆拼盤,老派得不得了,有點年紀的上海人才記得。先用一大堆酸辣菜打底,再圍豬肝、白切肉和熏魚,接著是四瓣皮蛋、幾片大紅腸和蝦,撒上大量油氽果肉,最后惡狠狠地撳一大把肉松下去。從前上海人家里上此菜,要么是鄉下親戚登門,要么是兒子的女朋友敲定,要么是逢年過節,總之得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作由頭。
蝦子大烏參是本幫菜濃油赤醬的代表作。大家一說本幫菜,老是想到紅燒肉,也沒錯,這道菜的訣竅就是要用紅燒肉的鹵來煨烏參,不然絕不入味。
扣三絲確實精彩絕倫。上海菜登堂入室,扣三絲功不可沒,否則黑漆漆的一片,不太好看。刀章著實厲害,不遜以刀功見長的淮揚菜,但是有人說這道菜源自淮揚,證據不足,三林人會跳起來跟你打架。
八寶飯不如汪姐做得好,也算是不錯。總之豬油夠多,沒有不好吃的道理。
形容上海菜,“濃油赤醬”四個字,除了醬油,豬油更是必不可少,不下豬油的本幫菜,根本沒有靈魂。這家“三林本幫館”,豬油下得極狠,葷菜自不必說,連炒素也是一大勺豬油,毫不手軟。那盆草頭,被豬油浸得發嫩,有些老頭沒挑掉也吃不出來。
糖是一定不舍得少放的,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味精。你也許會說,下味精算什么本事?但是請記得,最傳統的上海菜就是這么離不開味精,記憶中的味道找回,懷舊的感情會把味精沖淡。
老波頭
胸懷一顆不素心,豬油幫主老波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