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榕瀾
摘 要: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創作的歌劇《圖蘭朵》中的核心唱段《今夜無人入睡》自公演以來深受廣大聽眾喜愛,本文對其創作手法作探究。
關鍵詞: 普契尼 曲式結構 復二部曲式 轉調
一、引言
普契尼,G(Giacomo.puccini,1858-1924)意大利作曲家。他繼承了意大利歌劇的現實主義傳統和人道主義技術,發展了威爾迪晚期的藝術成就,不斷探索革新藝術表現手法使格局的戲劇性布局動力化,對20世紀的歌劇發展有巨大影響。
《圖蘭朵》①②是普契尼最后的也是最偉大的歌劇,取材于C.戈齊的神話劇,其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北京的皇宮前聚集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原來是美麗而冷酷的圖蘭朵公主給向她求婚的人出了三個難猜的謎。誰猜中了,便可招為駙馬,猜不中,就得處死。
有個老漢在一個姓劉的姑娘的攙扶下朝人群走來,他就是被廢黜的突厥王。旁邊有一個青年,那是他兒子卡拉夫。卡拉夫不顧父親和劉姑娘的勸告,決意猜謎語,結果猜中了,公主轉而懇求這個無名青年給她自由,卡拉夫的回答是:公主如果在第二天黎明之前能猜出他的名字,他可以放棄贏來的權利,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公主隨即派人連夜在滿城打聽,全城人都不許睡覺,有人說曾看見一個姑娘和那人在一起,于是劉姑娘被帶進皇宮,可是她死也不肯說。第二天公主只好承認接受這個無名青年。但是,當卡拉夫告訴公主自己的名字之后,公主顫抖了,最后她不得不承認,這青年的名字叫“愛情”。卡拉夫終于征服了一顆冷酷殘忍的心。
二、曲式分析
《今夜無人入睡》是卡拉夫猜中謎語之后,回到住處想念公主的一首詠嘆調。它是G大調,4/4拍,開始有一小節輕盈的前奏,描寫夜深人靜。前面有個不長的宣敘調,描繪卡拉夫望著天上閃爍的星光引起他的思念。隨后是詠嘆調,它比較熱情,表現卡拉夫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定會贏得公主的愛情,最后出現的b■和a■音,把全曲推向高潮。從而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核心唱段。
《今夜無人入睡》的曲式結構為復二部曲式,有兩個對比主題,在A中有對比,在B中亦有對比,B的材料取自于A并有所發展。
A?搖?搖?搖 B
引子 + a + b + a■+ b■
根據黃虎威《轉調法》中近關系轉調的理論原則,對該曲的調性布局和轉調手法進行分析。
(一)調性布局
第10小節二分附點音符柱式和弦是前調G大調的V級正好是后調D大調的I級,譜例:
第10小節的旋律正是A中b的第一句,在這個小節出現了一個■C,這個■C正是新調的導音。因此歌曲自然地從G大調轉到了D大調。
第18小節C音去掉了升號,因此使旋律從D大調轉回G大調。在第26小節中■C的出現使旋律再次轉到D大調,而且全曲結束在D大調上,V—I的全終止。譜例:
(此曲最后兩小節)
(二)轉調手法
《轉調法》指出:近關系轉調,即從前調轉的調號相差一個升號或降號的后調,其完備的轉調過程包括四個步驟,即:呈示前調,出現共同和弦,出現轉調后弦,肯定后調。
1.呈示前調:這是轉調發生以前的出發點。前調可用若干和弦給予肯定,有時也可只用一個主弦作代表。在《今夜無人入睡》中的A的a段落末尾結束在G大調的I級主和弦(第9小節)。
2.出現共同和弦:共同和弦同屬于前后兩調,是聯系兩調的紐帶,前調通過共同和弦自然而流暢地轉到后調。共同和弦的功能和級數在前后兩調中均不同。(至緊靠轉調和弦前面的那一個和弦)在《今夜無人入睡》中A的b(第10小節)一開始出現了共同和弦,它既是前調G大調的I級主和弦,又是后調D大調的V級屬和弦。
3.出現轉調和弦:緊靠共同和弦后面的是轉調和弦。轉調和弦只屬于后調而不屬于前調,它鮮明地標志著后調的來臨。《今夜無人入睡》中的A的b的第2樂句半終止在D大調的V級屬和弦上,而這個和弦是前調G大調沒有的新和弦。再把A的b的1,2樂句聯系起來看,正好是D大調I—IV—II—V的和聲序進。
4.肯定后調:轉調和弦后面介意后調的和聲進行,出現后調的全終止(最好是正格全終止)以肯定和鞏固后掉的調性,從而完成轉調。《今夜無人入睡》中最后以D大調的V—I正格全終止鞏固了新調。
三、曲式結構
A中有兩個對比性主題,a的主題在G大調上呈示,譜例:
b的主題在D大調上呈示,譜例:
B中也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分別是A中兩個主題的變化重復a■的主題也是G大調上的呈示。這個主題實際上是A中a的第2樂句的變化重復,用壓縮的手法。譜例:
B中的b■是A中b的變化重復,有女聲合唱A中的b的主題第1,2句,接著由卡拉夫演唱第3句而后發展了一個結束句,把全曲推向高潮,在此出現全曲最高音a■和b■。
四、配器手法
開始由弦樂隊弱奏,輕盈的引子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子全曲的高潮部分(第28~31小節)和未奏(32~36小節)樂隊全奏(弦樂,木管,銅管)包括定音鼓等打擊樂渲染了卡拉夫必將取得勝利的自信心情。
五、結語
《今夜無人入睡》是男高音歌唱家們最喜愛的詠嘆調之一。帕瓦羅蒂、多明戈、卡拉雷斯、戴玉強等著名男高音都曾多次演唱該曲,繩之于“月光女神”莎拉布萊曼將此曲移植為女高音獨唱,曼陀瓦尼也將此曲改編成了管弦樂,深受聽眾喜愛。由此可見《今夜無人入睡》是一首極具藝術魅力的不朽之作。
注釋:
①《圖蘭朵》作于1921-1924普契尼在逝世前僅完成第三幕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其學生阿法諾據其草稿補充完成。《今夜無人入睡》系普契尼原作。
②本文以多明戈主演卡拉夫版本為憑。
參考文獻:
[1]外國歌劇選集男高音詠嘆調.
[2]365首外國古今名曲欣賞(下冊).
[3]西洋歌劇故事全集(第2冊).
[4]黃虎威.《轉調法》第三章《近關系的轉調》.endprint
摘 要: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創作的歌劇《圖蘭朵》中的核心唱段《今夜無人入睡》自公演以來深受廣大聽眾喜愛,本文對其創作手法作探究。
關鍵詞: 普契尼 曲式結構 復二部曲式 轉調
一、引言
普契尼,G(Giacomo.puccini,1858-1924)意大利作曲家。他繼承了意大利歌劇的現實主義傳統和人道主義技術,發展了威爾迪晚期的藝術成就,不斷探索革新藝術表現手法使格局的戲劇性布局動力化,對20世紀的歌劇發展有巨大影響。
《圖蘭朵》①②是普契尼最后的也是最偉大的歌劇,取材于C.戈齊的神話劇,其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北京的皇宮前聚集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原來是美麗而冷酷的圖蘭朵公主給向她求婚的人出了三個難猜的謎。誰猜中了,便可招為駙馬,猜不中,就得處死。
有個老漢在一個姓劉的姑娘的攙扶下朝人群走來,他就是被廢黜的突厥王。旁邊有一個青年,那是他兒子卡拉夫。卡拉夫不顧父親和劉姑娘的勸告,決意猜謎語,結果猜中了,公主轉而懇求這個無名青年給她自由,卡拉夫的回答是:公主如果在第二天黎明之前能猜出他的名字,他可以放棄贏來的權利,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公主隨即派人連夜在滿城打聽,全城人都不許睡覺,有人說曾看見一個姑娘和那人在一起,于是劉姑娘被帶進皇宮,可是她死也不肯說。第二天公主只好承認接受這個無名青年。但是,當卡拉夫告訴公主自己的名字之后,公主顫抖了,最后她不得不承認,這青年的名字叫“愛情”。卡拉夫終于征服了一顆冷酷殘忍的心。
二、曲式分析
《今夜無人入睡》是卡拉夫猜中謎語之后,回到住處想念公主的一首詠嘆調。它是G大調,4/4拍,開始有一小節輕盈的前奏,描寫夜深人靜。前面有個不長的宣敘調,描繪卡拉夫望著天上閃爍的星光引起他的思念。隨后是詠嘆調,它比較熱情,表現卡拉夫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定會贏得公主的愛情,最后出現的b■和a■音,把全曲推向高潮。從而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核心唱段。
《今夜無人入睡》的曲式結構為復二部曲式,有兩個對比主題,在A中有對比,在B中亦有對比,B的材料取自于A并有所發展。
A?搖?搖?搖 B
引子 + a + b + a■+ b■
根據黃虎威《轉調法》中近關系轉調的理論原則,對該曲的調性布局和轉調手法進行分析。
(一)調性布局
第10小節二分附點音符柱式和弦是前調G大調的V級正好是后調D大調的I級,譜例:
第10小節的旋律正是A中b的第一句,在這個小節出現了一個■C,這個■C正是新調的導音。因此歌曲自然地從G大調轉到了D大調。
第18小節C音去掉了升號,因此使旋律從D大調轉回G大調。在第26小節中■C的出現使旋律再次轉到D大調,而且全曲結束在D大調上,V—I的全終止。譜例:
(此曲最后兩小節)
(二)轉調手法
《轉調法》指出:近關系轉調,即從前調轉的調號相差一個升號或降號的后調,其完備的轉調過程包括四個步驟,即:呈示前調,出現共同和弦,出現轉調后弦,肯定后調。
1.呈示前調:這是轉調發生以前的出發點。前調可用若干和弦給予肯定,有時也可只用一個主弦作代表。在《今夜無人入睡》中的A的a段落末尾結束在G大調的I級主和弦(第9小節)。
2.出現共同和弦:共同和弦同屬于前后兩調,是聯系兩調的紐帶,前調通過共同和弦自然而流暢地轉到后調。共同和弦的功能和級數在前后兩調中均不同。(至緊靠轉調和弦前面的那一個和弦)在《今夜無人入睡》中A的b(第10小節)一開始出現了共同和弦,它既是前調G大調的I級主和弦,又是后調D大調的V級屬和弦。
3.出現轉調和弦:緊靠共同和弦后面的是轉調和弦。轉調和弦只屬于后調而不屬于前調,它鮮明地標志著后調的來臨。《今夜無人入睡》中的A的b的第2樂句半終止在D大調的V級屬和弦上,而這個和弦是前調G大調沒有的新和弦。再把A的b的1,2樂句聯系起來看,正好是D大調I—IV—II—V的和聲序進。
4.肯定后調:轉調和弦后面介意后調的和聲進行,出現后調的全終止(最好是正格全終止)以肯定和鞏固后掉的調性,從而完成轉調。《今夜無人入睡》中最后以D大調的V—I正格全終止鞏固了新調。
三、曲式結構
A中有兩個對比性主題,a的主題在G大調上呈示,譜例:
b的主題在D大調上呈示,譜例:
B中也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分別是A中兩個主題的變化重復a■的主題也是G大調上的呈示。這個主題實際上是A中a的第2樂句的變化重復,用壓縮的手法。譜例:
B中的b■是A中b的變化重復,有女聲合唱A中的b的主題第1,2句,接著由卡拉夫演唱第3句而后發展了一個結束句,把全曲推向高潮,在此出現全曲最高音a■和b■。
四、配器手法
開始由弦樂隊弱奏,輕盈的引子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子全曲的高潮部分(第28~31小節)和未奏(32~36小節)樂隊全奏(弦樂,木管,銅管)包括定音鼓等打擊樂渲染了卡拉夫必將取得勝利的自信心情。
五、結語
《今夜無人入睡》是男高音歌唱家們最喜愛的詠嘆調之一。帕瓦羅蒂、多明戈、卡拉雷斯、戴玉強等著名男高音都曾多次演唱該曲,繩之于“月光女神”莎拉布萊曼將此曲移植為女高音獨唱,曼陀瓦尼也將此曲改編成了管弦樂,深受聽眾喜愛。由此可見《今夜無人入睡》是一首極具藝術魅力的不朽之作。
注釋:
①《圖蘭朵》作于1921-1924普契尼在逝世前僅完成第三幕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其學生阿法諾據其草稿補充完成。《今夜無人入睡》系普契尼原作。
②本文以多明戈主演卡拉夫版本為憑。
參考文獻:
[1]外國歌劇選集男高音詠嘆調.
[2]365首外國古今名曲欣賞(下冊).
[3]西洋歌劇故事全集(第2冊).
[4]黃虎威.《轉調法》第三章《近關系的轉調》.endprint
摘 要: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創作的歌劇《圖蘭朵》中的核心唱段《今夜無人入睡》自公演以來深受廣大聽眾喜愛,本文對其創作手法作探究。
關鍵詞: 普契尼 曲式結構 復二部曲式 轉調
一、引言
普契尼,G(Giacomo.puccini,1858-1924)意大利作曲家。他繼承了意大利歌劇的現實主義傳統和人道主義技術,發展了威爾迪晚期的藝術成就,不斷探索革新藝術表現手法使格局的戲劇性布局動力化,對20世紀的歌劇發展有巨大影響。
《圖蘭朵》①②是普契尼最后的也是最偉大的歌劇,取材于C.戈齊的神話劇,其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北京的皇宮前聚集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原來是美麗而冷酷的圖蘭朵公主給向她求婚的人出了三個難猜的謎。誰猜中了,便可招為駙馬,猜不中,就得處死。
有個老漢在一個姓劉的姑娘的攙扶下朝人群走來,他就是被廢黜的突厥王。旁邊有一個青年,那是他兒子卡拉夫。卡拉夫不顧父親和劉姑娘的勸告,決意猜謎語,結果猜中了,公主轉而懇求這個無名青年給她自由,卡拉夫的回答是:公主如果在第二天黎明之前能猜出他的名字,他可以放棄贏來的權利,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公主隨即派人連夜在滿城打聽,全城人都不許睡覺,有人說曾看見一個姑娘和那人在一起,于是劉姑娘被帶進皇宮,可是她死也不肯說。第二天公主只好承認接受這個無名青年。但是,當卡拉夫告訴公主自己的名字之后,公主顫抖了,最后她不得不承認,這青年的名字叫“愛情”。卡拉夫終于征服了一顆冷酷殘忍的心。
二、曲式分析
《今夜無人入睡》是卡拉夫猜中謎語之后,回到住處想念公主的一首詠嘆調。它是G大調,4/4拍,開始有一小節輕盈的前奏,描寫夜深人靜。前面有個不長的宣敘調,描繪卡拉夫望著天上閃爍的星光引起他的思念。隨后是詠嘆調,它比較熱情,表現卡拉夫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定會贏得公主的愛情,最后出現的b■和a■音,把全曲推向高潮。從而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核心唱段。
《今夜無人入睡》的曲式結構為復二部曲式,有兩個對比主題,在A中有對比,在B中亦有對比,B的材料取自于A并有所發展。
A?搖?搖?搖 B
引子 + a + b + a■+ b■
根據黃虎威《轉調法》中近關系轉調的理論原則,對該曲的調性布局和轉調手法進行分析。
(一)調性布局
第10小節二分附點音符柱式和弦是前調G大調的V級正好是后調D大調的I級,譜例:
第10小節的旋律正是A中b的第一句,在這個小節出現了一個■C,這個■C正是新調的導音。因此歌曲自然地從G大調轉到了D大調。
第18小節C音去掉了升號,因此使旋律從D大調轉回G大調。在第26小節中■C的出現使旋律再次轉到D大調,而且全曲結束在D大調上,V—I的全終止。譜例:
(此曲最后兩小節)
(二)轉調手法
《轉調法》指出:近關系轉調,即從前調轉的調號相差一個升號或降號的后調,其完備的轉調過程包括四個步驟,即:呈示前調,出現共同和弦,出現轉調后弦,肯定后調。
1.呈示前調:這是轉調發生以前的出發點。前調可用若干和弦給予肯定,有時也可只用一個主弦作代表。在《今夜無人入睡》中的A的a段落末尾結束在G大調的I級主和弦(第9小節)。
2.出現共同和弦:共同和弦同屬于前后兩調,是聯系兩調的紐帶,前調通過共同和弦自然而流暢地轉到后調。共同和弦的功能和級數在前后兩調中均不同。(至緊靠轉調和弦前面的那一個和弦)在《今夜無人入睡》中A的b(第10小節)一開始出現了共同和弦,它既是前調G大調的I級主和弦,又是后調D大調的V級屬和弦。
3.出現轉調和弦:緊靠共同和弦后面的是轉調和弦。轉調和弦只屬于后調而不屬于前調,它鮮明地標志著后調的來臨。《今夜無人入睡》中的A的b的第2樂句半終止在D大調的V級屬和弦上,而這個和弦是前調G大調沒有的新和弦。再把A的b的1,2樂句聯系起來看,正好是D大調I—IV—II—V的和聲序進。
4.肯定后調:轉調和弦后面介意后調的和聲進行,出現后調的全終止(最好是正格全終止)以肯定和鞏固后掉的調性,從而完成轉調。《今夜無人入睡》中最后以D大調的V—I正格全終止鞏固了新調。
三、曲式結構
A中有兩個對比性主題,a的主題在G大調上呈示,譜例:
b的主題在D大調上呈示,譜例:
B中也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分別是A中兩個主題的變化重復a■的主題也是G大調上的呈示。這個主題實際上是A中a的第2樂句的變化重復,用壓縮的手法。譜例:
B中的b■是A中b的變化重復,有女聲合唱A中的b的主題第1,2句,接著由卡拉夫演唱第3句而后發展了一個結束句,把全曲推向高潮,在此出現全曲最高音a■和b■。
四、配器手法
開始由弦樂隊弱奏,輕盈的引子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子全曲的高潮部分(第28~31小節)和未奏(32~36小節)樂隊全奏(弦樂,木管,銅管)包括定音鼓等打擊樂渲染了卡拉夫必將取得勝利的自信心情。
五、結語
《今夜無人入睡》是男高音歌唱家們最喜愛的詠嘆調之一。帕瓦羅蒂、多明戈、卡拉雷斯、戴玉強等著名男高音都曾多次演唱該曲,繩之于“月光女神”莎拉布萊曼將此曲移植為女高音獨唱,曼陀瓦尼也將此曲改編成了管弦樂,深受聽眾喜愛。由此可見《今夜無人入睡》是一首極具藝術魅力的不朽之作。
注釋:
①《圖蘭朵》作于1921-1924普契尼在逝世前僅完成第三幕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其學生阿法諾據其草稿補充完成。《今夜無人入睡》系普契尼原作。
②本文以多明戈主演卡拉夫版本為憑。
參考文獻:
[1]外國歌劇選集男高音詠嘆調.
[2]365首外國古今名曲欣賞(下冊).
[3]西洋歌劇故事全集(第2冊).
[4]黃虎威.《轉調法》第三章《近關系的轉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