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從“圣經”開始,婦女就被弱化,上帝先造男人,再造女人,她居然是他的一根肋骨所化。似乎仰視他、從屬于他,理所當然。
至少從“五四”開始,中國的婦女就被反復教育輕視“家”。“家”之前,總是冠之以一個“小”。“家”之后,總是拖上了一個“累”。
互聯網時代,類似說法必須重置——
任何職場的輝煌,如果沒有“家”與之分享,它還有什么意義?
任何個人的進取,如果沒有“家”為其動力,它又將何所附麗?
1949年以后的婦女“徹底解放”了,但在傳統女權的敘述語境中,女人還在和男人比強弱,爭高下,裁判還是男人——“和男勞力一樣強”、“男女都一樣”,甚至,“比男人還強”…… 如同中醫老是被西醫裁判,女人老被要求和男人一樣,為什么就沒人想一想,在力量至上的時代,男人當然就是一切;而在知性至上的時代,力量不再至上,職業不再至上,“事業”不再至上,男女其實沒有可比性,男女其實各擅勝場,國家國家,“國”后面永遠要拖著一個“家”。
國,它不嫌“累”嗎?
沒有家,就沒有后代,沒有后代,國家還有未來嗎?
于是,當“家”重要到與職場一樣時,女人的“回家”誰說就不是一次就職和加冕呢?!
“回家”吧,家和才能萬事興。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了! (主筆 胡展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