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杰
摘 要:商業銀行在最近幾年受互聯網金融的影響,給其經營管理業務產生重大挑戰,銀行面臨改革經營服務的傳統模式。銀行怎樣展開創新改革,釋放互聯網金融產生的史無前例的壓力,已是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簡要闡述了互聯網金融呈現的特點及功能,簡要分析了互聯網金融挑戰銀行傳統業務,并對此提出了商業銀行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功能;客戶體驗
自2013年開始,當今一片繁榮的互聯網金融與其挑戰銀行傳統業務屬于熱門話題之一。其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三家互聯網企業當屬杰出代表,它們科學的整合了金融產品與互聯網平臺資源,創新出不少互聯網新型金融產品,諸如移動支付、P2P小貸及余額寶等,推出這些產品與業務模式后,即刻反響巨大。拿前一段時間最熱門的余額寶來說,盡管天弘基金和支付寶在去年6月份才共同推出這一新產品,而僅僅只有8個月其用戶就高達8000多萬,依據有關數據測算,其最大總量超過5000億元,規模與國內的一家中型銀行的資產總規模相當。顯然,互聯網金融不但通過用戶在互聯網上的特色體驗,以滿足廣大客戶對金融服務的簡單便利需求,還依靠其自身媒介的強大影響力對客戶的資金流轉途徑與傳統金融活動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1 互聯網金融呈現的特點與功能
1.1 互聯網金融存在的特點
首先,比較容易獲得金融資源。金融排斥指的是金融體系中人們通常缺少金融服務共享的狀況,涵蓋弱勢群體缺乏接觸金融機構的方法與路徑、運用金融服務、產品存在各種障礙與困難等方面。當下的經營模式難以讓銀行高效的應對所有個人客戶與小微型企業對業務的要求,造成金融對一些客戶形成排斥。然而互聯網金融能夠實現客戶對地域限制的突破,能夠尋覓到需要的互聯網金融資源,使金融排斥得到緩解,社會福利得到提升。其次,比較對稱的交易信息。金融機構在融資的傳統模式下,獲取企業的信息具有較高成本,尤其是小微型企業,成本、收益之間不相配。而互聯網金融是由社交網絡傳播信息,每個個人、企業的信息與其它主體都有可能發生聯系。通過互聯網各交易主體能搜集相關信息資料,可以對某個人、企業的信用與財產實力狀況進行全面了解,讓信息充分對稱。如果發生違約,就能通過降低評級與公開違約信息等形式,增加貸款對象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違約成本。最后,免中介化的配置資源。資金供求者在融資的傳統模式中時常發生信息不相配。既存在資金的需求者得不到及時的資金扶持,又存在資金的供給者找不到投資的好項目。資金供求者在互聯網金融中不再依賴交易所、銀行這樣的中介機構,由網絡平臺來實現信息的鑒別、匹配、交易與定價,消除中介的作用。
1.2 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功能
一是搭建平臺的功能,互聯網金融企業為網絡金融搭建平臺,能夠讓客戶選擇需要的金融產品,輕輕動動手就能實現貸款、支付、投資等活動,免除客戶來回跑快捷便利。二是便捷的融資功能,直接融資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本質。互聯網金融可以讓我們對交易方的記錄實現便捷的查閱,尋求合理的分散與管理風險的工具,相關數據可由信息技術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掌握足夠信息。三是支付的功能,由第三方透過互聯網金融來完成客戶與商家的支付程序,不僅便捷成本還更低,傳統支付平臺將受第三方支付影響而被削弱地位。現今人行為兩百來家第三方支付單位授予許可證,第三方支付在2013年的市場規模超過160000億元。四是搜集與處理信息,信息資源在金融傳統模式中龐雜分散,很難有效的對數據進行處理應用。然而互聯網金融能讓大家通過云計算,實現信息的扁平化,使數據更加結構化與標準化,數據使用率得到提高。
2 互聯網金融挑戰銀行傳統業務
2.1 支付方式因科技而改變
商業銀行的起家、最初的業務就是支付,一開始客戶把錢存在銀行就是為了實現支付目的,有了存款銀行才能放貸,所以是支付衍生出如今的匯、存、貸等業務。顯而易見,銀行的支付業務對其他業務的重要性。互聯網金融的發祥地正是支付業務,它對商業銀行在支付方面的重要地位直接產生威脅,逐漸將銀行置于邊緣化境地。在支付方面的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金融的突出體現,網上交易的第三方支付起到的是類似于銀行在實際交易中的功能。在電子商務、IT技術的發展歷程中,某一特定時期必然會產生第三方支付。截止今年7月,人行頒發了269個支付牌照給第三方支付機構,其涉及的主要業務涵蓋預付卡的受理與發行、銀行卡收單及互聯網支付者幾類。商業銀行本應承擔網上支付之責,而今第三方機構卻成了承擔者,這是在支付方面銀行受到第三方機構的一個重要影響。此外,依靠強大的電子支付優勢,銀行受到第三方機構的倒逼,它們從銀行得到的支付手續費更低,甚至有些銀行被迫在支付方面向第三方機構提供的系統接口更多、開放的客戶更多。
2.2 銀行收入遭受沖擊
其一,網絡信貸對銀行固有的利差收入產生影響。網絡信貸盡管誕生不久,但其勢頭強勁,主要是它能為那些在正規金融系統得不到支持的企業、個人籌集所需資金,因此得到草根階層的廣泛認可,將來會與銀行在個人、小微型企業貸款方面共同競爭。伴隨互聯網進一步深化技術應用,網絡將越來越成為大公司的依賴,屆時網絡信貸就會針對大公司應運而生新的模式,那時銀行的奶酪必將被觸及,銀行生存將受嚴重影響。其二,第三方逐漸增加支付內容,對銀行其他業務收入產生影響。以財付通與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企業拿到牌照,就能參與匯兌貨幣、銀行卡收單及互聯網支付等大量支付環節。伴隨取照的多元化業務類型及個人用戶與商戶對服務的多元化需求,更多公司的業務延伸到新領域,第三方支付的主流機構也漸漸將業務類型由線上延伸到線下。如果在線下第三方支付的POS業務成熟,對銀行的POS收取費用必然形成沖擊。
2.3 客戶不再依賴銀行的渠道、產品
就渠道來看,銀行原有的渠道優勢受互聯網金融優惠、便捷等特點的挑戰。銀行在以前依賴網點優勢,對基金、保險代理銷售幾乎壟斷了整個渠道,坐享中間業務收益。當下第三方支付通過對結算業務滿足需求,憑借能延遲支付、更低的手續費及更方便使用等特點吸引了更多的客戶;第三方互聯網銷售平臺憑借低費率、簡化流程等特點,對銀行的代理市場形成強大攻勢。就產品來看,理財品、儲蓄存款是銀行的兩大吸儲重要方式,而它們因存在的靈活性差、低收益率、高投資門檻等劣勢正受到互聯網理財的嚴重沖擊。在靈活性上,銀行理財品、定期存款都存在流動性風險,然而余額寶等是隨時可用、實時到賬;在收益上,相比年收益6%的余額寶,如今的理財收益、銀行利率有些遜色;在投資門檻上,理財品、整存整取有一定的投資門檻,然而余額寶對金額是零限制,不管資金多少客戶都共享投資權。
3 商業銀行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策略
3.1 對客戶體驗加強重視
互聯網金融的受眾廣、便捷性特點讓客戶充分享受全新體驗,銀行面臨客戶不斷的流失,所以銀行對客戶體驗要加強重視,經營模式需改變成客戶為核心。一是在開發設計產品中,需要通過真實測算、分析數據等方式,以客戶消費習慣為準,客戶的基本要求要實現,開發的金融產品要能更多考慮個性化客戶的需求;二是在對風險控制不產生影響的情況下,盡可能在目前業務中減少一些非必要環節。三是對市場營銷加以重視,學習網絡營銷,擅用即時通訊、社交網絡等新媒體,開展交互式接觸客戶,滿足他們的要求。
3.2 推進互惠合作,構建金融綜合式服務
互聯網金融屬于開放性系統,在互聯網的上下游產業鏈中,單一行業難以提供所有金融服務。銀行要通過業務新模式的創新來對客戶增強黏性。這既要推進互惠合作與業務聯盟,將電商企業、支付服務供應商、信息服務供應商等各方資源進行整合,構建金融綜合式服務,應對客戶對金融的多元化需求,還要對上下游資源進行整合,將全流程業務鏈打通,給客戶提供金融場景化及信息流與資金流服務,構建互補發展與互惠合作的共存關系。社交網絡與第三方支付在互聯網中扮演的不僅僅是銀行的競爭者,只要有恰當的合作,還是銀行的合作伙伴,它們能夠共同開發新市場領域。
3.3 提升運用技術的整體水平
在互聯網金融大環境中,商業銀行的業務運作、設計產品、決策管理及處理數據等各項流程需要技術信息的大力支持,銀行的經營成敗與否、競爭實力大小受到研發科技系統的能力強弱與運用技術信息的能力嫻熟的直接影響。商業銀行要加大對科研技術的投資力度,對數據的整理要更好的應用先進的技術信息,搭建人性化客戶管理體系、市場細分系統,在匯集數據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將匯集數據的技術優勢轉變為銀行的競爭長處。除此之外,還要對信息安全確保萬無一失,逐步完善應急預警系統,使系統排除技術風險與檢測金融信息安全能力得到提高,實現金融業務得以正常運行。
4 結論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擁有便捷、靈活的金融服務與金融產品多元化,這讓金融服務拓展了極大深度與廣度,在時空上將人們的距離縮短,創建了一種新型金融環境,這樣的新型金融環境對銀行傳統業務正形成強大沖擊。這對商業銀行的觀念轉變提出要求,應學習互聯網金融,對客戶體驗加強重視、推進互惠合作,構建金融綜合式服務、提升運用技術的整體水平,并且對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加以實時關注,順應變革創造的契機,增強在互聯網金融潮流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謝平,尹龍 網絡經濟下的金融理論與金融治理[J] 經濟研究 2010(4)
[2] 巴曙松,諶鵬 互動與融合: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競爭新格局 [J] 中國農村金融 2012(24)
[3] 曹少雄 商業銀行建設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的思索與探討 [J] 農村金融研究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