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
[摘 要]圖書館是人類文化的薈萃之地,閱讀是人類社會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通過閱讀,知識能夠傳承,文化能夠延續。圖書館是人類社會閱讀的最佳場所之一,其最大、最美的特點就在于閱讀。圖書館通過閱讀推廣活動,吸引更多讀者注意圖書館,促使更多讀者到圖書館進行閱讀。通過對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文化內涵分析,我們對圖書館與文化的關系有了更多的認識與理解,認為文化感悟是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內在動因,而閱讀推廣則是圖書館崇尚知識文明的一種文化自覺、實現公民權利的一種文化責任、建設人文精神的一種文化途徑和實現創新發展的一種文化戰略。
[關鍵詞]圖書館;閱讀;閱讀推廣;文化內涵;文化感悟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3-0109-04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ZHAO X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Library is a place assembling human culture, reading is a univers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 Through the reading, knowledge can be inherited, culture can be continued. While library is one of the best places for reading in human society, and its greatest feature lies in reading. By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library attempts to attract more attention and to encourage more readers to read in libra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brary and culture is better understood by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culture perception i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reading promotion is a conscious of respect for knowledge and civilization, a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to achieve civil rights, a cultural way to build up human spirit, and a cultural strategy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Key words:library; reading; reading promo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cultural perception
圖書館是人類文化的薈萃之地,閱讀是人類社會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閱讀可以使知識得以傳承,文化得以延續。圖書館是人類社會閱讀的最佳場所之一,其主要職能之一就在于為讀者提供閱讀服務。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先生曾說:“圖書館本身就是一種內涵深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由過去、現在、未來三者遞進、傳承而發展,由物(館舍)、人(館員-讀者)、神(館藏文獻所承載的智慧與精神)三者融和、輝映而拱立。”[1]圖書館“就是因為她本身就是一種符號,一種語言,一種操守,一種象征,她總是和人類的光明、進步、高尚、健康、精神、理想、道德、情操以及智力、智慧、好學、修身、寧謐等等美好、積極、向上的字眼聯系在一起,她也總與國家的歷史文化、文明程度、民族精神、教育水平聯系在一起,與公民的人生境遇、思想品行、思維能力、才能稟賦、心理素質聯系在一起。”[2]每年的4·23世界閱讀日前后,我國許多城市舉辦多種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其中許多圖書館憑借圖書館的豐富館藏,推出讀書月、讀書征文和詩歌朗誦、圖書漂流等讀書閱讀推廣活動,促進了圖書館閱讀風氣的形成,成為了全民閱讀的一道靚麗的風景。因為文化感悟是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內在動因,圖書館通過閱讀推廣各種活動,吸引更多讀者注意圖書館,促使更多讀者到圖書館閱讀,進而擴大圖書館閱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因而需要我們對文化與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內在關系要有進一步的認識與理解。
一、文化自覺:閱讀推廣體現圖書館崇尚知識文明
最近幾年,我國各類圖書館對閱讀推廣活動的積極開展,首先是基于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現實需求。圖書館閱讀資源的豐富,提供了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得以開展的物質基礎,并決定了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必要性。而直接推動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原因,則是國家對全民閱讀的重視這個大環境、讀者讀書學習欲望的高漲這個小環境,以及圖書館自身工作開展與延伸的必要性。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民閱讀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詞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閱讀也成為圖書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圖書館所有的服務與管理的目的、歸宿與中心就是為了促進圖書館的閱讀和提高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
隨著我國圖書館尤其是各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日漸豐富,以閱讀為核心的閱讀文化建設問題日益凸顯,諸如館藏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當今圖書館工作的重要使命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文化活動,豐富和活躍廣大讀者的閱讀生活,改善讀者的文化生活質量,提高讀者的文化素養。通過開展像“讀書月”這樣一些行之有效的閱讀文化活動,可以進一步引導和提高讀者的讀書熱情,滿足廣大讀者的讀書需求,激發公民的讀書欲望,培養公民的讀書意識和讀書習慣,打造公民喜愛的書香圖書館,進而營造書香社會。
在全民閱讀的大環境下,圖書館只有依靠圖書館文化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各個圖書館的情況都差不多,管理上也已基本到位,只有當圖書館的物質建設和設備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投入,才能體現不同形式的辦館在文化上的不同追求。圖書館更在意通過進行閱讀推廣,促進圖書館的閱讀服務功能。圖書館更多的是靠文化來吸引讀者,只有文化對讀者才更有吸引力。哪個圖書館的閱讀文化搞得好,哪個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做得好,哪個圖書館就更有人氣,哪個圖書館的閱讀率就有較大的提高。雖然圖書館的物質條件與設備技術的改善,是圖書館文化建設的基礎,但是容易偏向技術軌道單向度發展。劉國鈞先生的“要素說”認為,要發展圖書館首先就要完善圖書館的各項要素。這種物質發展說,到了信息技術時代,被人們的信息技術崇拜癥所取代,“許多人相信,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必然給圖書館帶來徹底解放,圖書館只要用電子計算機武裝起來,就會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在圖書館學研究與教育中,技術成為炙手可熱的領域,以至有人認為圖書館學應該建立在‘鍵盤操作之上。與此同時,圖書館的人文精神卻在不斷滑落。”[3]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圖書館的物質條件和設備技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較發達城市的圖書館,特別是高校圖書館,已進入以圖書館文化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以圖書館文明、圖書館文化、圖書館精神比高低、論輸贏、定成敗的競爭和發展新格局。圖書館文化已成為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成為決定圖書館未來發展命運的關鍵。圖書館決策者和管理者正在自覺選擇以文化為核心的圖書館服務特色。這 說明圖書館發展也已經邁入一個“文化自覺”的新時代。
“文化自覺”的概念,是由費孝通先生最早提出的。這一理論構架的核心,就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其理論支撐點,按照費先生的說法,就是“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4]而積極借鑒中外圖書館的先進經驗等文化成果,積極倡導并扎實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使每一個圖書館在商潮涌動的時代更加書香彌漫,是圖書館崇尚知識文明、自覺追求文化、增強戰略性和前瞻性迎接未來挑戰的一種自覺的文化選擇。圖書館的閱讀推廣無疑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化自覺。
二、文化責任:閱讀推廣促進圖書館保障公民的文化權利
從圖書館的管理意義上來說,圖書館是公民享有文化權利的一種公益性機構,保證公民享有來自于圖書館閱讀的文化權利,是圖書館的一種文化責任。圖書館加強宣傳,進行閱讀推廣等工作,是履行這種文化責任的一種必然性。“公共圖書館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展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是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代要求。大力構建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之成為引領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力軍。”[5]為此圖書館要明確自己的文化責任,要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文化權利大系統中的一個小系統,來推動公民全面地實現并享有文化權利。
公民的文化權利和公民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在公民權利結構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水平是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重視公民文化權利,就必須對圖書館所承擔的文化責任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部門,有責任、有義務去積極推動和承擔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與發展,如推廣圖書館閱讀、發展圖書館讀者、加強圖書館與讀者的互動、促進圖書館閱讀的繁榮等。
充分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條件確保公民閱讀等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是圖書館的基本文化職責。圖書館作為負有重要文化職責的公益部門,應把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程度,即館藏閱讀情況的程度作為圖書館文化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當然此閱讀率不單單是樓堂館舍設備技術等。1997年1月中共中央九部委在《關于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中,就明確指出:“圖書館是一種社會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機構,在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是科學普及、社會教育和信息傳播的工具。”[6]圖書館作為構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員,通過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和圖書館閱讀,來促進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這既是圖書館發展的理論問題,也是圖書館發展的實踐問題,而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就是我們把這種理論思考和實踐相結合的最佳方式之一。
閱讀是公民的文化生活中最普遍、最便捷、最持久的文化需求,閱讀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權利之一。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是有效實現公民文化權利的一種途徑、載體和方式。圖書館讀書月等閱讀推廣活動不僅有利于弘揚公民求學問道之風,而且還有利于樹立追求知識、崇尚科學、熱愛讀書的良好社會形象。公民讀書的權利與興趣,與通過閱讀推廣對公民讀書的提醒、提倡和促進是密切相關的,只有充分掌握了解并盡力設法滿足公民的讀書需求,激發公民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才能確保實現公民讀書的愿望與權利。所以圖書館要有清醒的認識,努力成為讀書的一個優良的港灣,“雙休日,圖書館應當成為人們讀書的好去處”[7]。
三、文化途徑:閱讀推廣提升圖書館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對于促進社會進步和圖書館發展意義重大。縱觀圖書館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圖書館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文精神對圖書館的逐漸滲入。正是因為圖書館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召,有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凝聚,才會有旺盛的人氣,才會使圖書館走過漫長幾千年,發展到今天而愈加完善。正是在深厚的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和發達的現代文明創造與弘揚中,圖書館形成了一種嶄新的文化氣象和精神力量—人文精神,這是圖書館得以不斷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圖書館事業與人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它始終推動著人類文化的保存、傳播和延續。促進著人類自身的發展和進步,而貫穿其中的紅線則是人文精神。”[8]
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既需要有人埋頭苦干,又需要有人仰望星空。仰望星空,就是去不斷思考和憧憬更加深邃、更加奧秘無窮的未來,探尋精神家園,探求人文精神的真諦。“圖書館歷史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充滿著人文因素。特別是在人文精神理論觀照下的近代圖書館的形成、公共圖書館運動、資源共建共享、全面開放形象等理論和實踐的成果中,包含著深厚的人文情愫,閃耀著圖書館人文精神的燦爛光輝。倡導人文理論,弘揚圖書館人文精神,已經在我國圖書館界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9]因此,既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圖書館的基礎建設,做好圖書館的日常工作,實現圖書館的良好運行;又要做好圖書館的宣傳尤其是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圖書館在弘揚人文精神的道路上不斷地向前開拓。
四、文化戰略:閱讀推廣幫助圖書館實現創新發展
在80多年前,中國圖書館學系的創辦人李小緣先生就在《藏書樓與公共圖書館》一文中做過一組對比:“藏書樓是靜,貴族式貴保存,設在山林,官府辦的,注重學術著作的文化結晶的機關;而圖書館是動,平民式貴致用,設在城市,民自動辦的,注重精神娛樂的文化宣傳的機關。”[10]李小緣先生一語中的,無論是藏書樓時代還是進入圖書館時代,圖書館都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文化屬性的發達對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性,意味著圖書館的存在與發展的終極意義是文化屬性,那么,我們應當追求一種什么類型的圖書館文化?究竟什么樣的圖書館文化更有利于圖書館事業的存在與發展?亦即圖書館需要文化,但圖書館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文化?把這些問題匯總為一個問題,那就是圖書館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戰略。
過去曾經有很多圖書館把其文化發展戰略定位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上。比如至今還盛行的圖書館有關服務的收費問題等,旨在強調圖書館文化的經濟效益性和獲得性。應當說在我國當前國情下,圖書館的適當創收和收費問題的徹底轉換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必須看到,過于強調圖書館文化的經濟效益性和獲得性,而不是公益性和付出性,必然會給圖書館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會對圖書館經典、公益性等精神型文化有所腐蝕,使圖書館的文化精神世俗化、經濟化,功利性增強。
“閱讀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閱讀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閱讀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養成閱讀習慣是一門科學,需要國家、社會團體、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11]對此朱永新教授提出,應該把全民閱讀作為國家戰略,“其實全民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民族的思想基礎和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離不開閱讀,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建設更離不開閱讀。”[12]而我們所說的圖書館精神型文化的創新發展,其實就是圖書館服務的文化創意與圖書館技術創新最佳結合的一種文化。圖書館文化離開了技術和技術的創新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并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能力的競爭。圖書館的文化發展與競爭也是如此。
一個健康向上的圖書館文化是圖書館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基礎,而閱讀是培養和形成圖書館文化類型的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有什么樣的圖書館閱讀,就有什么樣的圖書館文化形態。從知識中獲得力量,從文明啟迪中創新,從經典中汲取智慧,就是我們閱讀的追求。圖書館可以通過各個領域的專家向讀者推薦一些書目,提倡公眾閱讀古今中外經典著作,以及請國內外各類大家開設講堂、講座、論壇,講解古今中外經典。通過對這些經典的閱讀,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古希臘阿波羅特爾菲神廟上刻的那句“認識你自己”。通過閱讀,了解古人,進而認識自我,才會找到前人為我們樹立的燈塔。正如王余光教授所說:“閱讀是人的權利,閱讀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質,閱讀應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今天,重建家庭藏書非常必要,也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圖書館在大眾閱讀中有著重要責任,應主動采取措施推動大眾閱讀。”[13]
閱讀推廣作為圖書館實現創新發展的一種文化戰略,其意義就在于以圖書館閱讀為中介與媒介,形成圖書館的文化性,或者是形成文化性的圖書館。讀者通過使用圖書館資源,通過各種閱讀活動,在其間形成探討知識、科學、價值,追求理想人生的良好風氣。圖書館各類閱讀推廣活動的舉辦,充分反映出圖書館的主流價值觀念傾向于知識與智慧,這也就是圖書館的文化性和文化價值所在,是圖書館的一種新型文化模式。因為我們不僅要留給后人圖書館大樓與藏書設備等物質財富,更要留給后人精神創造等豐富的文化遺產。圖書館通過閱讀推廣呈現給讀者的,其實就是圖書館實現創新發展的文化戰略下的圖書館文化的一種樣式。
周和平.中國圖書館百年系列叢書[M/OL].[2012-02-0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89722010009r2.html .
張欽恩.圖書館品性考析:圖書館與人類文明、社會民生感悟錄[J].圖書館論壇,2004(6):19-25.
肖希明.圖書館呼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圖書館,2000(1):12-15.
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蘇蓉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圖書館的發展[J].文史博覽·理論,2007(9):38-42.
卓博教育官方網站.關于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J/OL].[2012-01-03].http://www.gongkaocn.com/shenlun_zhenti/1253117151930.html.
王余光.雙休日談讀書·讀書隨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63.
劉明俠.關于現代圖書館人文精神的幾點思考[J].理論導刊,2010(2):21-24.
蔣建林.我國圖書館人文精神研究綜述[J].圖書館,2004(1):28-34.
周玉陶.李小緣公共圖書館本質論評析[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105-109.
鄔書林.養成閱讀習慣是一門科學[N].光明日報,2009-06-08(01).
朱永新.應該把全民閱讀作為國家戰略[N].光明日報,2009-06-27(04).
王余光.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5):15-18.
[責任編輯 祁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