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在微信、微博、APP迅猛發展,移動互聯思維日益影響并改變國人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當下,提高媒介素養已漸成共識。大眾媒介是政治傳播的“擴音器”,作為重要的政治群體,人大代表在媒介素養的“補課”方面,顯然比一般公眾更為迫切和必需。
要贏得選民信任,需借助媒介,遵循傳播規律,在相應的時空范圍內展示自身良好的媒介形象;要了解社情民意,需善用媒介,打通“兩個輿論場”,確保收集到的信息不失真、不悖時;要提好議案、建議,需用好媒介,通過主題搜索、網絡調查等功能,使提出的問題抓到點子上,落到百姓心坎里;要在社會熱點事件中及時回應百姓關切、體現代表擔當與作為,更須臾離不開媒介。總之,“全媒體”時代,每一位人大代表都應當學會運用并且善于運用媒介,從而不斷增強自身履職能力。
與普通受眾不同,人大代表經常是媒體的報道對象和重要信息來源。這一特殊性,對人大代表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簡單地以為,利用移動終端上個網,安裝個客戶端,或者是運營個微信公眾賬號,就認為與互聯網接軌,補上媒介素養這一課了。對人大代表而言,提高媒介素養,就要提高“獲取、篩選、解讀、呈現”信息的全方位能力。
網絡已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如何通過網絡高效率地獲取信息,并非易事。要注重搜索引擎、網頁鏈接等工具的使用,在獲取目標信息時“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新媒體平臺或者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已逐漸成為反映百姓呼聲的重要渠道,因而要增強運用新媒體能力,深入大大小小的“部落”和“圈子”傾聽民意。“兼聽則明”,要打通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學會在黨報、國家通訊社、國家電視臺等主流新聞媒體與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之間“自由切換”。
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海量、新鮮,但“碎片化”,真假難辨、泥沙俱下。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常常“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而一閃而過。這就需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要將從網絡中獲得的信息,與在走訪選民的過程中,在立法調研、執法檢查的過程中得到的信息比較對照、篩選過濾,進而去偽存真“淘”取有價值部分,并將這些內容加工整理成履行代表職務所需要的準確、客觀、深入的信息。
馬爾庫塞曾說過:“不要相信所有的話,所有的報道。每個問題上,都會有好幾個立場。”媒介背后的立場,與商業利益和意識形態傾向緊密相連,對任何媒介信息都應放到宏觀的政治及經濟背景中來綜合考量。人大代表提出的議案和建議,會影響政府的行動和決策。因而,排除“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干擾,理性、客觀地解讀信息內在的、背后的、隱含的意味,尤為重要。
隨著民主法治的推進和人大制度的完善,人大代表正從“流于形式”向“貨真價實”轉變,“為百姓謀利益”也成為越來越多人大代表的自覺追求。與此同時,選民對人大代表“為我代言”的期待也“水漲船高”。在一些事關區域內的重大事項上,在一些社會熱點、民生焦點問題上,因人大代表集體“失聲”而激起選民“人大代表去哪里了”的詰問,并非個案。人大代表乃民意代表,既要學會“代”,更要學會“表”在獲取、篩選、解讀信息的前提下,人大代表要自覺借助媒介,勇于表達觀點,善于引導輿論,在職責范圍內,理直氣壯地發聲,強化受眾對代表和人大的認同。
“打鐵還需自身硬。”“全媒體”時代,不妨將提升人大代表的媒介素養作為增強代表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