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英 張鵬 齊向華
關鍵詞:腦;清陽不及;厥證;川芎;山茱萸
中圖分類號:R2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16-02
厥證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病情輕者,一般在短時間內蘇醒,但病情重者,則昏厥時間較長,嚴重者甚至一厥不復而導致死亡[1]。
厥證之記載,始于《內經》。《素問·厥論》:“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素問·大奇論》亦說:“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各家觀前人之經驗,合臨床之實際,不斷完善厥證之理論,提出氣、血、痰、食、暑、酒、蛔等厥,借以指導實踐。隋·巢元方在其《諸病源侯論》中指出,厥證之因亦與精神有關。恐則氣下。過度驚恐,而致腦中真元下陷,清陽不及,亦可致厥。后繼有人,清·王清任嚴謹求實,精通醫道,在其《醫林改錯·腦髓說》道:“汪讱淹‘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腦髓中一時無氣,不但無靈機,必死一時;一刻無氣,必死一刻[2]。”王氏以癇病列例:“羊羔瘋,即是元氣一時不能上移入腦髓。抽時正是活人死腦袋。[2]”由此可見,汪氏與王氏皆認同,腦髓元氣下陷,清陽不及乃為厥證病因之一。
大汗吐下,氣隨液耗,或因過度疲勞,或產后大量失血,氣隨血脫,中氣不足,清陽不能上承于腦,以致腦海失養,神明無主,故瘚。
現代醫學中稱之為暈厥,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一種突然發生的、短暫性的、自限性的意識喪失狀態。以面色蒼白、神志消失和突發性癱倒為典型表現。不需要特殊的干預治療神志就能完全自行恢復。發生機制是腦部血流一過性地減少而引起腦灌注量降低,腦缺血的時間短暫,發生較快,隨即自動完全恢復。暈厥的主要原因多為心血管和神經心臟因素引起的腦部血流量減少,有些患者即使腦部血流量正常,但其所含腦部必需的營養成分如氧和糖的下降偶爾也會引起意識改變。
綜上所論,本文之言乃為王清任所說的“腦髓元氣下陷,清陽不及”所致厥。
腦髓元氣下陷,清陽不及可大概分為氣虛厥證和血虛厥證。
氣厥虛證:“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勞則氣耗”。由于素體虛弱,氣血不足,復因悲恐或疲勞過度,或站立過久,導致一時中氣下陷,清陽不升,氣機不相順接,因而眩暈昏仆;中氣不足,則氣息低微,心慌氣短;氣陷于下,血不上達,則面色蒼白,小便自遺。進而致瘚。治法則是益氣回陽。用四味回陽飲加減(人參大補元氣,附子、炮姜回陽救逆,甘草和中)。
血厥虛證:血虛不能上乘,則心悸頭暈,眼前發黑,致清竅失養,昏厥發作。治法則是益氣養血。急用獨參湯灌服,繼用人參養榮湯。
針對這兩種分型的厥證,在常規治療的基礎藥物上,本文提出自己的新治。
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記載川芎:氣味辛溫,補血,治血虛頭痛之圣藥也。《主治秘要》詳細的記載:川芎,性溫,味辛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少陽引經一也。諸頭痛二也。助清陽之氣三也。去濕氣在頭四也。今之所談取其“助清陽之氣三也”,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是氣虛頭痛的重要致病因素,順氣和中湯是臨床最常用的方劑之一,其中川芎引清氣上達頭部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治療血虛頭痛中,亦用川芎,取其助陽之氣,往往收到不錯的效果。諸如風濕風寒風熱頭痛,治療藥物中,川芎是不能缺少的,這充分說明了川芎助清陽之氣的重要作用。那么川芎能不能應用在厥證之中的虛證之中呢?
筆者認為臨床治療清陽不及所致之厥證,以補益元氣如四味回陽飲或獨參湯等之藥物,佐以川芎,取川芎之“助清陽氣”。然而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川芎:“其特長能引人身清輕之氣上升于腦。然諸家皆謂其走散真氣。[3]”本文所談厥證實為真氣不足于腦,最忌走散真氣,不能充盈于腦髓。應酌情加以山茱萸,取其收斂之功,則能去川芎之弊,而行其利。張錫純記載山茱萸:“山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得木之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3]”,而且山茱萸大能斂元氣,而不斂邪氣,且具條暢之性,通利九竅,流通血脈,實為治厥證之妙藥。
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川芎含生物堿(如川芎嗪),揮發油(主要為藁本內脂、香燴烯等),酚類物質(如阿魏酸),內脂素以及維生素A,葉酸,蔗糖,甾醇,脂
肪油等。而川芎所富含的川芎嗪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血氧供應,并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擴張腦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顯著增加腦及肢體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的形成。
而山茱萸有改善失血性休克、心功能及血液動力學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有報告指出,山茱萸注射液靜脈注射,有迅速明顯升高血壓的作用,對臨床失血性休克的搶救有肯定意義實驗表明:山茱萸注射液給失血性休克家兔頸部淺靜脈滴注或耳靜脈注入,能使血壓迅速回升,回升的幅度及血壓心搏波振幅平均增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山茱萸注射液2mL/kg用于失血性休克大鼠及家兔,在足量補液的情況下,其生存時間均被延長,當補回全部失血量時作用尤其明顯,大鼠血壓下降時間大為延長。山茱萸注射液2~8 g/kg給貓靜脈滴注,能增強其心肌收縮性,提高心臟效率,擴張外周血管,明顯增強心臟泵血功能,使血壓升高此為山萸肉抗休克提供了更多的實驗依據。
山萸肉注射液體外給藥,能明顯抑制閾濃度二磷酸腺苷(ADP)鈉鹽、膠原或花生四烯酸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隨其用量加大而增強,劑量與效應相關;靜脈給藥亦表明其能抑制ADP 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說明整體與離體試驗結果一致。此外,山萸肉注射液還能抑制鼠頸總動脈-頸外靜脈旁路循環的血栓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緩解
DIC 形成有一定意義,有利于對休克的治療。這亦是山萸肉治療休克的機制之一。
總觀本文的觀點,在治療因清陽不升,腦髓元氣下陷,腦海失養所致的厥證之虛證時,加入川芎,山萸肉往往會收到想不到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46
[2]王清任醫林改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5
[3]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1-76
(收稿日期: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