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方向明
關鍵詞:王孟英;醫案;遣方用藥;治病特點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87-03
王士雄,(1808—?)字孟英,號夢隱,清代著名溫病學專家,因孟英行醫與眾不同,別的醫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別的醫生誤治的患者,他也治,故又號半癡山人。王氏著述甚多,代表作有《溫熱經緯》,《歸硯錄》,《王氏醫案》(原名《回春錄》)等。《王氏醫案》反映了王氏臨診經驗,其臨證重視審證,辨證精確,而在遣方用藥方面亦具特色。
1不泥古法,善辨真偽
明清時期,中醫發展迅速,疾病的治療,很多仍沿用古法舊方,并未根據具體的病情,正確辨證。而孟英治病,并不拘泥于“經典”,而是因證處方,故每在他醫治療無果或藥誤之時,屢見奇效。
有案云:美政關毛內使,年逾花甲,素喜食鴉片,后患喘嗽,以腎氣湯,全鹿丸治,反致小溲澀痛,病以日劇,孟英診治,以純陰壯水治之。時人常言,素吸食鴉片煙,勿敢服此寒涼之品,世人,唯見吸煙后人之陽痿,而不察其所以痿,不思詳因,即指鴉片為性冷之物。孟英視之乃言,鴉片本罌粟花之脂液,性味溫澀,而又產于南夷之熱地,煎曬以成土,吸其煙時,還需火煉,燥熱毒烈,久吸之,令人枯槁,豈非燥熱傷津之名驗。此案可見世人皆言鴉片為寒涼之物,故素食鴉片者,治之應以溫補之劑。然卻只知道信奉古法,不顧具體病癥,患者雖素食鴉片,然所表之象皆為熱證,再以溫補之法治之,豈不大謬?豈不判斷古法之謬誤,唯孟英善辯,乃救人于危難也。
又有案云:夫細君初左乳裂痛亦癢,搔即水出,取瘍科善藥敷之。后知,其患加甚,而更及于右,諸藥久敷而不見效,且兼氣沖痰嗽,口渴膚糙,蓋津液悉從外患而耗也,查其脈舌使然,孟英遂以元參,石膏,知母,連翹,薏苡仁等藥石,二十余劑,而各恙并愈。奈何,時人常言“外科不宜服藥,蓋為服不得其當”,此乃信書太過,泥用成方爾。外科病癥,有外邪襲表,亦有內邪透發,豈可一言以概之,上案所云,已不再是單純瘍科,藥敷已然無效,此時如果再按古法所云,不宜服藥,豈不壞哉,幸得孟英力排眾議,以清熱補虛之劑治之,乃愈。
再有案云:時有產后最忌寒涼,世俗泥于產后宜溫之謬說,即使溫補而死病家不怨,醫者無憾。蓋高祿卿室,分娩發熱,產科治之,知挾溫邪,進以清解,而大便溏瀉,遂改溫燥其瀉不減。更醫,謂誤用蔞仁,與參,黃芪,干姜,白術,鹿角,肉果等,瀉益甚。遂邀孟英視之,乃定白頭翁湯加石膏犀角類,然皆言藥太驚人,未敢服。幸汾伯昆季力排眾議于危難之間,乃救得性命。產后宜溫,乃是相對易受寒而言,然并非所有產后都有寒象,若如上案明明是熱象,卻非因產后宜溫之說,用以溫補之法,病愈重,何也?
2注重體質,因人因證
中醫體質是指人體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后天的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所形成的結構、功能和代謝上的體質特殊性。體質因素在發病學上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體質的特異性決定著對致病因素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二是體質因素決定著疾病的發展過程。
案云:吾三媳患感,身熱頭重,脘悶,頻嘔不食,耳聾,余投清解藥一劑,病未減輕且經期非期而至,后半癡用小柴胡湯加減,病漸有所好轉,但是,虛象更加明顯,后又在清涼解表藥基礎上加入具有通絡柔肝的藥品,病漸愈。此乃辨病宜先辨清體質與病情,切勿胡亂用藥,邪雖尚在氣分,但自小營陰不足,恐易陷血室,故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此乃治標;加之素體營陰不足,方中重用熟地,養血益陰,此乃治本。
再有謝氏婦,素體孱弱,亦屬陰虛暑瘧久延,舌色鮮紅,醫投養血之藥,竟不見功。孟英視曰,舌雖無苔,色紅絳且有光澤,并非脫液,乃痰阻而不能上布,故不生苔,如果是脫液,不會有如斯光澤,蓋痰雖為火灼而成,究是水液所結,其潮氣上騰,舌自不燥,故用,貝母,半夏,枇杷葉等藥物,痰果漸吐,3天后,熱退知饑,改用養陰清熱的藥物。案中患者雖表象為無苔,色紅絳,似有熱象脫液之慮,然究其病原,乃先天痰濕體質,痰阻津液輸布,然卻并非體內津液真實流失,故有熱象而舌不燥,對癥下藥,效果斐然。
又一病案京人娩后發熱,惡露不行,或勸服生化湯,孟英曰不可,此乃陰虛內熱,天令炎蒸,以生地,丹參,丹皮,茯苓,桃仁,山楂,澤蘭,琥珀,梔子等清解之藥,投之即效。可見體質不齊,藥難概用,況其致病之因不同,病機傳變為無窮。孟英嘗云:凡產后,世俗多尚生化湯,乃一定之死方,療萬人之活病。體寒者固為妙法,若血熱之人,或兼溫熱之氣,而一概投之,后果不堪設想。案中,患者乃明顯產后發熱,且素體為陰虛火熱狀,產后更虛盛,本該滋補,再投溫化之生化湯,病愈甚。
3注重轉歸,辨證易方
每種疾病都有其發展變化的整個過程,中醫稱之為轉歸。在疾病過程中,正氣與邪氣不斷地進行著斗爭,產生邪正盛衰的病理變化,此病理變化不僅關系到虛實證候,而且直接影響到疾病的轉歸。在一般情況下,正勝邪退,則疾病趨向于好轉而痊愈;邪勝正衰,則疾病趨向惡化甚至死亡。病的轉歸除痊愈和死亡外,尚有纏綿、后遺、復發等多種形式。孟英治病中不僅僅關注當前病癥,且相當關注整個病程的發展,再根據病程的不同,辨證加減,故每每治病,必得奇效。
案云:沈南臺,年三十七,初冬飽食羊肉面條,即發熱頭疼。后招沈某視之,謂其體豐陽氣不足,以致傷寒夾食,表散消導之中,佐以姜附,數帖后,壯熱神昏。后交由孟英見患者苔色黃膩,口不甚渴,時時火升,汗燥譫語,溲赤便秘,胸前拒按,脈則虛軟,微帶弦滑,乃曰:“體氣素虧,然脈證太覺玄乎,必因痰阻清陽,故氣壅塞而脈更無力也。”方以小陷胸湯和雪羹,加旋,菖,梔,枳,薤,膽星,服后痰即吐,再服譫語息,三服痰中帶出紫血數塊,四服熱退,七服苔凈胸舒。又此時見溲長口渴,改用甘涼濡潤之法,數帖后痰已漸少,覺有穢氣上沖,仍不知饑,改用甘涼養胃之法,佐以蘭葉,野薔薇之露,降其濁氣,數帖后穢氣除,然有進食粥時卻不大解,孟英曰:“體弱時機不到。”后粥嫌不飽意欲食飯,孟英見之曰:“藥不當停,飯可食也,宜培養涵濡也”。遂授予、參術、歸、蓯、杞、麻、夏、芍,少佐枳殼為方,服12劑,始得暢解堅硬矢。起先患者為他醫藥誤,使得壯熱胸悶不舒,孟英以小陷胸湯和雪羹加減,立即見效,然治病過程,出現其他癥狀,并非原方可治,根據病癥辨證易方,此乃峻補善后,亦不忘尋即復元,善也。
再有案云:王開榮素患痰嗽,兼有紅證。今冬病頭疼發熱,渴飲不饑,便溏溺少,譫語神昏,自述胸中冷氣上沖。孟英診治曰:“脈滑且數,乃溫邪挾宿飲上逆,法當清解。”與北沙參,知母,滑石,冬瓜子,花粉,石菖蒲,貝母,杏仁,蘆根,蔥白,淡豆豉,竹瀝。2劑后面赤退,乃去蔥豉加麥冬,桑葉,枇杷葉。數帖后熱退瀉減,譫語止,頭痛息,喘定神清,乃裁菖,滑,加梨汁,地栗。服數日,痰漸少,欲漸安,渴止溺行。本案起初為溫邪為主,且有神昏譫語,故以養陰之法,后熱退,然宿痰為患,去除少量清熱劑加以養肺豁痰之藥,待頭痛減弱,又因此人胃氣素不清肅,用以梨汁地栗,養胃益陰,數法同施,共同達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4善用藥對,療效出奇
藥對乃是運用中藥“七情”理論來研究兩味藥物的搭配規律,最主要就是其協同和拮抗作用,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臨床,使臨床療效最大化。而在孟英醫案中,熟練運用藥對,達到出奇療效的也不甚枚舉。
夏間王某患感,越醫謝樹金治之,病雖退而能食,但不能起坐,類似癱瘓,數月后,人皆為廢,乃請孟英視之,肢骸失其營養,脈微而細,舌亮無苔,遂用大劑人參,黃芪,白術,當歸,熟地,杜仲,菟絲子,牛膝,枸杞,山藥,木瓜,續斷,桑枝,數十而起。此起初為簡單外感病,因過服表散藥,使汗出過分,氣血兩傷,筋骨失于營養,故致形似癱瘓,所以在治療上重在滋補氣血,又氣為血之帥,補血重在補氣。孟英用參,芪這一藥對,補五臟之氣,扶衛陽之氣,兼能升氣,用參,術這一藥對重在補中氣,健脾胃。用當歸,熟地此乃內補丸,用于補血滋肝腎,共同達到氣血雙補之目的。
徐氏婦身重,而患四肢疼痛,不可屈伸,藥石罔效,或以為癱瘓,乃邀孟英診曰:暑熱入于隧絡耳。以桑枝,竹葉,黃芩,羚羊,知母,梔子,豆豉,白薇,扁豆,絲瓜絡,照方服之即愈。與上例似同表現為癱瘓,但病因截然不同,上方乃氣血津液所失致筋骨失其營養,本方乃為實熱所阻,氣血不得暢達,故方用桑枝,竹葉為配,清熱涼血,生津止渴,再以黃芩,羚羊組成羚羊角湯,可達清肝火,治療肝熱致痙所致的四肢屈伸不利,再配以梔子豉湯,疏散表熱,共同達到內透外疏,四肢通達之效。
5活用名方,自創新方
孟英治病用方,善用名方比比皆是,且自創許多新方,至今仍用于臨床。
案云:海陽趙子申辛卯夏病瘧,孟英診治,曰:暑熱為患,不可膠守于小柴胡,與白虎湯,一啜而病愈。此乃暑瘧,小柴胡藥力不夠,不能制邪,故以藥力較猛之白虎湯,一劑見效。甲午年秋,范麗門患溫瘧,孟英以白虎湯加桂枝以痊之。丙申夏,盛少云病濕熱瘧,孟英以白虎加蒼術湯而安。案中,乍看之,皆為瘧疾,臨床表現較為相似,但實際上又有不同的分型,臨床醫者若不仔細辨別,未必能查其異象,而孟英不僅查其不同,且根據不同分型,在主方的前提下,善于加減,對癥用藥,無不靈巧,可謂不拘死方,活用善用也。
又云:胡清泉舅氏家一潘嫗,年逾古稀,患霍亂轉筋瀕危,孟英用自制“蠶矢湯”而療。該方有晚蠶沙15 g,生苡仁、大豆黃卷各12 g,陳木瓜9 g,川黃連(姜汁炒)9 g,制半夏、黃芩(酒炒)、通草各3 g,焦山梔4.5 g,陳吳萸(泡淡)1 g。其中蠶沙祛濕,尤善化胃腸之濕濁為君。黃連、黃芩、梔子清熱燥濕為臣。半夏、吳茱萸降濁止吐,大黃豆卷、薏苡仁、木瓜宣化暢中,利濕舒筋,共為佐。通草滲濕熱亦為佐使。
再有段小青之太夫人,患霍亂轉筋,年逾七十,孟英用自制“連樸飲”3劑而療。該方有制厚樸6 g,川連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 g,香豉、焦梔各9 g,蘆根60 g。方中黃連清熱燥濕,厚樸理氣化濕,均為君藥,焦梔、香豉清郁熱,除煩悶,蘆根清熱生津,均為臣藥,石菖蒲芳香化濁,制半夏化濕和中,均為佐使藥。諸藥相伍,共奏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之效。
蠶矢湯與連樸飲皆治濕熱霍亂之吐瀉。然前者以蠶沙為君,王士雄謂其“既引濁下趨,又能化濁使之歸清,故余以為霍亂轉筋之主藥,頗奏膚功”。配以薏苡仁、木瓜祛濕舒筋,故以治霍亂轉筋為主;連樸飲重用蘆根,伍以黃連,半夏,菖蒲,厚樸,偏于和胃止嘔,故以治霍亂嘔吐為主。
6善用食療,助藥之力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中醫歷來強調“藥療不如食療”。食療相對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來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價格低廉;食物為藥還具有無痛苦的優點。
夫趙子循室,娩后服生化湯二帖,更因驚嚇,三朝發熱,連投四物、六合等湯,病日甚。孟英視曰:乃津液大耗,兼有浮痰之候,急于營衛兩清,防生他變。然母親極謂石膏,堅不與服,后三日,病益甚,再以白虎加減投之,證有轉機,再以西瓜汁助其藥力,熱始日漸下行。此乃產后熱象,辨證不清,治法之謬,故以白虎清熱,營衛皆清,又病到后期,白虎之力峻猛,熱已去除十之八九,再加患者本身忌食石膏,改以常見之西瓜汁,既能去除余熱,又不必受藥石之苦,豈不妙哉。
又云:一少婦分娩,胞水早破,胎澀不能下,催生湯遍用不應,孟英買新鮮豬肉一二斤,洗凈切塊,急火煎湯,吹去浮油,恣飲之即產,母子皆生。豬為水畜,其肉最腴,大補腎陰而生津液用以治腎水枯涸之消渴,陰虛陽越之喘嗽,并著奇效。
再有案載如下:一患年三十二,忽患四肢酸痛,早晚尤甚,久治不愈,遂請孟英視之,乃營分素虧,陰液盡爍,幸病在經絡,尤可圖治,授以西洋參,元參,生地,天冬,麥冬等藥,用竹瀝,梨蔗諸汁和服,酷暑之時,則加生石膏,西瓜汁。榨漿汁蔗七八十只,搗汁之梨五六十斤,絞汁之瓜三四十枚,果痛漸減,食漸以增。王孟英稱梨汁為“天生甘露飲”,甘蔗汁為“天生復脈湯”,西瓜汁為“天生白虎湯”,由此可見一斑。
7小結
王孟英治病求本,注重辨證。常言:“辨證乃醫家第一要務。”強調臨證者宜審病機而施活變,弗執死法以困生人。臨證先辨疾屬何因,繼而再查其體質如何,更當察有無宿恙,再看病程轉歸,后根據“方由法出,法由證立”的原則確定具體的治病方法。孟英常嘆言:病不易識尤不易患,醫不易薦尤不易任,藥不易用尤不易服,誠然宇宙間第一難事也。
(收稿日期: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