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目的觀察消痤湯聯合截根療法治療肺經風熱型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50例肺經風熱型痤瘡患者隨機分為3組,即中藥組、截根組和截根+中藥組,中藥組50例口服消痤湯,水煎服,日1劑;截根組50例給予截根療法;截根+中藥組50例,給予消痤湯聯合截根療法,觀察3組的治療效果。結果中藥組、截根組、中藥+截根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0%、82%、96%。結論消痤湯聯合截根療法治療肺經風熱型痤瘡有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消痤湯,截根療法,肺經風熱,痤瘡
中圖分類號:R758.7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35-02
痤瘡是一種慢性遷延性疾病且容易反復發作的內分泌常見的疾病,好發于青年男女,西醫的治療效果不佳。痤瘡屬中醫學“肺風粉刺”,《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中敘述此癥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汁。中醫學認為痤瘡發病的發病機理主要為肺經風熱上熏頭面腸胃濕熱蘊結肌膚及脾失健運所致。筆者在運用消痤湯的基礎上,加上截根療法,兩者共同治療本病,得到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由本院門診收集150例肺經風熱型痤瘡患者,其中男69例,平均年齡28歲,平均病程1年半;女81例,平均年齡23歲,平均病程2 a,隨機分成3組。
1.2診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關于皮膚病中痤瘡的診斷標準。(1)初起在毛囊口呈現小米粒大小紅色丘疹亦可演變為膿皰,此后可形成硬結樣白頭粉刺或黑頭粉刺,嚴重病例可形成硬結性囊腫。(2)多發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伴有皮脂溢出。(3)多有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或感受外邪等誘發。
1.3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肺經風熱型。皮疹色紅,或有癢痛、膿皰,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
1.4排除標準有肝腎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或其他器官的病變影響安全服藥者及過敏體質者,近 3 個月內曾全身系統應用治療痤瘡藥、抗生素、類固醇激素或其他免疫調節劑,職業性、藥物性、化妝品性痤瘡。
2治療方法
2.1基礎治療治療期間停用其它內服及外用藥物,不食或少食生冷、油膩及辛辣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暢,經常用溫水、硫磺肥皂洗滌顏面,禁止用手擠捏皮損,避免使用油脂較多的化妝品,要勞逸結合,心情愉快。
2.2中藥組用消痤湯加減:生地黃20 g,丹皮9 g,丹參30 g,紫草15 g,皂角20 g,白芷15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金銀花30 g,黃芩9 g,黃柏9 g,梔子9 g,生甘草6 g。其中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黃芩、黃柏、梔子為臣,用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君臣合用以治其本。生地、丹皮、丹參、紫草、皂角刺、白芷為佐,以涼血活血祛瘀,解毒消腫;甘草調和諸藥,上藥合用以治其標,諸藥合用共奏清肺胃熱,清熱解毒之功。中藥煎服,日1劑,2個月為1療程。
2.3截根組截根療法是在中醫學臟腑經絡理論指導下,在患者一定部位的皮膚上,用三棱針對反應點及穴位進行挑刺放血治療,挑斷皮下白色纖維樣物,以治療疾病的方法。該法具有泄熱舒筋通絡,活血止痛等作用可使臟腑陰陽平衡,氣血調暢,痤瘡得愈。1周2次,2個月為1個療程。
2.4中藥+截根組口服消痤湯,日1劑,并配合截根治療,截根1周2次,2個月為1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痊愈:炎癥消退,黑頭粉刺消除,不留疤痕;顯效:炎癥消退,黑頭粉刺基本消除,留有少許疤痕;有效:炎癥及黑頭粉刺大部分消除,留有少量疤痕;無效:原有病灶病變無明顯改善。
3.2治療結果中藥組痊愈4例,顯效15例,有效26例,無效5例;截根組痊愈5例,顯效17例,有效19例,無效9例;中藥+截根組痊愈8例,顯效18例,有效2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中藥組90%,截根組82%,中藥+截根組96%.
5體會
中醫認為痤瘡的發生主要是患者素體陽熱偏盛,肺經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面部而發;加之后天過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濕化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面而致。或外邪侵襲,致肺胃積熱,循經上熏,血隨熱行,上壅于胸面,氣血瘀滯,久而不解,蘊積肌膚而致。根據觀察,不管單純的運用中藥治療肺經風熱型痤瘡,還是單純的運用截根療法治療,效果一般;而中藥聯合截根療法治療肺經風熱型痤瘡,清熱解毒,清肺胃熱的同時,可以調節免疫,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吸收,提高穴位的興奮性與傳導性,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的作用,能調節機體有關臟腑器官功能趨于平衡狀態,從而達到良性雙向性調整作用,最終使痤瘡起到全身調理的功效,不良反應少,也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價值,療程短,毒副作用少。
(收稿日期: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