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病, 轉移性右下腹痛及闌尾點壓痛、反跳痛為其常見臨床表現, 但是急性闌尾炎的病情變化多端。依靠典型的臨床癥狀一般不難作出診斷, 但遇闌尾位置先天變異及特殊人群, 診斷仍會比較困難甚至誤診[1]。本文對本院收治患者中臨床癥狀體征不典型, 臨床診斷為腹痛待查進行超聲檢查, 最后經手術病理證實為闌尾炎者100例聲像圖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5月于作者所在醫院超聲科檢查的10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的病例資料, 其中男58例, 女42例;年齡6~70 歲, 平均年齡(44.88±4.63)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 但臨床癥狀不典型, 術前對患者都進行三種方式超聲檢查, 進而便于術后對比, 臨床以腹痛待查而術后證實為闌尾炎, 術后均有相應的病理結果。
1.2 方法 采用LOGIQ 5及LOGIQ E9超聲診斷儀, 高頻探頭頻率選擇7.0~10.0 MHz, 腹部探頭頻率3.5~5.0 MHz。檢查前患者無需特殊準備, 詢問病史后, 患者常規取仰臥位, 以病變部位為中心, 必要時中等充盈膀胱。對腹腔、盆腔各大臟器, 周圍大動脈, 大靜脈進行常規掃描檢查, 通過這樣全面的掃查, 來排除其他常見的引起右下腹疼痛的疾病, 通常這些疾病都是比較明顯的。根據闌尾正常的解剖部位, 一般選用3.0~5.0 MHz 探頭先將腹部做全面掃查, 用探頭圍繞臍部周圍, 尤其是在臍部以上1~2橫指的地方, 通過變換不同切面, 變換探頭方向進行全面有序的拉網式掃查, 在某個地方患者感覺最不舒適時, 檢查者通過對探頭的逐級加壓, 注意加壓不能過快過猛, 同時密切觀察對比加壓前后顯像的不同, 發現有明顯異常回聲后, 再進行進一步的確認, 然后用7.5~10.0 MHz的探頭, 在右下腹麥氏點周圍區域, 作重點觀察, 記錄下闌尾的位置、形態、大小、回聲、壁厚度及闌尾周圍情況。
單純低頻超聲檢查、單純高頻超聲檢查以及高低頻超聲結合檢查結果顯示, 高低頻超聲聯合對闌尾炎的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單純低頻超聲檢查及單純高頻超聲檢查。100例患者超聲提示闌尾炎94例, 符合率94%。經病理證實單純性病變12例, 化膿性炎癥病變50例, 闌尾周圍出現膿腫20例,壞疽者12例。其中高頻超聲顯示闌尾68例, 符合率68%;腹部常規超聲顯示闌尾44例, 符合率44%;高低頻超聲相結合顯示闌尾94例, 符合率94%。
轉移性右下腹疼痛與右下腹麥氏點固定壓痛, 一直以來都是公認的闌尾炎典型癥狀。在患者出現這些典型癥狀體征的情況下, 臨床醫師很容易做出診斷, 而對于有些臨床癥狀不典型的闌尾炎的診斷則主要依賴于超聲。闌尾炎發生時,通常會伴隨梗阻、發炎、腫脹、化膿或壞疽等病變的發生,客觀上造就了超聲檢查的可行性。
高頻探頭下, 闌尾的外形構造、腸壁各層的組織結構和闌尾腔內超聲波穿透情況以及闌尾與周邊各臟器解剖關系都可以進行實時、清晰的顯示, 從而使闌尾炎的超聲正確診斷率得到提高[2]。相對于高頻探頭來說, 低頻探頭因為其穿透力較強, 可以探測的位置深, 探測范圍廣而深, 可顯示其全長, 病變范圍及其周圍組織的關系也能夠清晰顯示, 但是分辨率較低。所以, 高低頻超聲聯合檢查可以將二者有機結合,理論上可以提高臨床診斷率, 在本文中得到印證。本組中有6例化膿性闌尾炎并未得到診斷, 分析認為, 一方面是因為嚴重炎癥的刺激, 另一方面是因為患者體型過胖, 探頭加壓并不能取得滿意效果。
本臨床研究發現, 100例患者超聲提示闌尾炎94例, 符合率94%。經病理證實單純性病變12例, 化膿性炎癥病變50例, 闌尾周圍出現膿腫20例, 壞疽者12例。其中高頻超聲顯示闌尾68例, 符合率68%;腹部常規超聲顯示闌尾44例, 符合率44%;高低頻超聲相結合顯示闌尾94例, 符合率94%。由此可見, 通過三種檢查方法對比, 高頻低頻結合超聲能顯著提高臨床非典型闌尾炎的診斷率, 對于無典型癥狀體征的腹痛患者, 更應該進行規范的有序掃查, 必要時加大范圍及痛點附近重點掃查, 尤其是要靈活應用高低頻探頭,反復進行對比觀察, 進而發現可疑的直接及間接征象, 有助于提高超聲檢查對闌尾炎的診斷率, 從而推動下一步治療干預的進行。
[1]張偉民.高低頻超聲聯合應用在闌尾炎診斷中的價值.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19):86-87.
[2]劉岳文.急性闌尾炎診斷中高低頻超聲結合技術的臨床價值.中外醫療, 2012, 31(33):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