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坤
在齊齊哈爾龍騰水泥公司,“龍騰是我家”的企業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一個轉制11年的非公企業,緣何能在短時間躋身于全省水泥行業20強,并讓工人具有“家”的歸屬感呢?黨支部多次為員工鋪設“維權路”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次員工維權發生在企業轉制時。龍騰水泥公司前身是龍江鋼鐵廠附屬的水泥廠,2003年5月轉制為非公企業,同時成立了黨支部。企業當時負債1300萬元,其中,欠員工安置費210萬元、工資60萬元、社會養老保險金203萬元。這“三筆”錢事關員工生計,黨支部積極與董事會協商,最終達成了還款協議。結果,只用一年半時間就兌現了承諾。
如果說第一次“維權”穩定了人心,那么,第二次“維權”經歷則溫暖了人心。企業剛轉制時,生產規模小,設備陳舊落后,員工們都為企業前景擔憂。黨支部與董事會共同制定了三年改造投資計劃。從2005年冬季開始,公司對水泥生產線進行全面改造,淘汰了“183型舊磨機”,新購置兩臺“三倉高細磨機”以及一批除塵器、選粉機、鏟車等新設備,組建了建筑公司。
盡管新購置了三臺除塵器,但包裝車間的粉塵污染還沒有根本解決,直接影響到工人的身體健康。黨支部討論決定,從山東聘請工程師,到公司指導技術工人自行制作除塵器。2008年年末,具有國內領先技術的5萬風量“分室離線高效脈沖除塵器”研制成功,解決了粉塵污染問題。工人們稱贊:“黨支部真管用,工人維權有保證。”
不僅如此,黨支部為員工鋪設的“維權路”,還起到了“消火栓”的作用。在龍騰公司,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待遇由黨支部根據每個人的工作崗位、科技含量、工作能力和貢獻大小評定。當出現加班費沒有足額給付、工人產生抵觸情緒時,黨員捕捉到苗頭后便會迅速反映給黨支部,由黨支部協調企業快速解決;當企業不能及時發放工資時,黨支部出面向工人說明情況,穩定局面,并安排黨支部委員分頭到欠款單位催繳貨款,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通過黨支部一次次得民心的舉動,“興我企富我家,建和諧奔小康”的口號深入人心,把員工與老板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拴在了一處。
(作者系齊齊哈爾市委組織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