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態反腐表象下的法治特點
一是民主性。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將腐敗問題和有關情況提供給職能部門,基本形成需求與訴求的良性互動。二是平等性。從查辦的案件中可以看到,紀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已得到充分體現。查辦腐敗案件不搞選擇性執法,不搞以人劃線,不搞“特赦”。三是程序性。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紀律、法律為準繩,客觀公正地查辦案件;違紀者受黨紀政紀處分,違法者受法律制裁;堅決反對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和打棍子、扣帽子,搞擴大化等“運動性”做法。 (摘自《學習時報》)
基層黨建工作創新存在的三個問題
一是創新表層化。有些黨建創新項目就事論事,徘徊于表層而無從深入,總體上難以有效觸及深層體制部位,即使觸及了也由于缺乏頂層設計或者缺乏理論政策創新而無從深入。二是創新分散化。基層黨建創新主題過多,導致各地的創新統籌協調的組織機制作用弱化,對改革全局和中心工作發展作用不明顯。三是創新無序化。黨建創新項目雖然內容很豐富,但重點不突出,缺少統籌協調,沒有形成合力,基層創新探索很難對黨建全局形成影響。 (摘自《學習時報》)
增強群眾觀念重在建立作風建設長效機制
一是完善和改進相關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把教育實踐活動中的新鮮經驗以制度化的方式確定下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使其長期發揮積極作用。二是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使制度真正成為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硬約束。只有言必信、行必果,制度才能真正發揮約束作用,整改落實才能具備前提條件,思想教育成果才能真正運用到工作實際中。三是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為制度落實提供堅強保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以改進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改進。 (摘自《經濟日報》)
構建群眾路線動力機制
第一,構建科學的授權機制,規范權力的法理關系,使干部前途真正受制于人民群眾,增強對人民群眾的責任感。第二,構建常態化的干部考核機制,暢通人民群眾評議干部的體制通道,激發干部眼睛向下、腳踏實地服務群眾的動力。第三,構建法治化的社會監督機制,使政府和干部時刻處于人民群眾的監督網絡之下,變監督壓力為踐行群眾路線的動力。第四,建立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逐步擺脫運動式、活動式、會議式的傳統模式,把剛性制度的約束力和震懾力轉化為走群眾路線的重要動力。 (摘自《大眾日報》)
有機統一“三聚” 促群眾路線扎實推進
一是學習教育要“聚光”。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深入學習、準確把握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的精髓和中央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政策文件精神,防止“走神”“散光”“跑偏”。二是對照檢查要“聚焦”。不能以工作問題代替作風問題,以班子問題代替個人問題,以共性問題代替個性問題,切實防止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三是整改落實要“聚力”。對于查擺出來的“四風”問題、關于群眾切身利益以及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要整改落實到位,建章立制,切實解決問題。其中,“聚光”是基礎,“聚焦”是關鍵,“聚力”是目的,三者有機統一方能達到預期效果。 (摘自《學習時報》)
領導干部如何堅守“底線思維”
首先要有原則意識。無論干什么工作,都要明確基本原則、基本方向和基本目標,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其次要有短板意識。正確處理好亮點、成績與“安全閥”“穩壓器”和“保險杠”的關系,防止一著不慎而導致滿盤皆輸。再次要有邊界意識。對法紀制度要時刻懷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邊界、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這樣才能少走“彎路”、不入“歧途”。最后要有小節意識。道德修養、生活情趣上要注意小節,做到防微杜漸,時刻自勵自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摘自《學習時報》)
建立健全群眾利益協調機制
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體利益存在差異。健全群眾利益協調機制,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關系,建立整體利益優先同時又考慮和照顧個體利益的利益融合機制,從而妥善處理利益糾紛,引導群眾共同努力為建設、改革做出貢獻,在實現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利益。建立利益融合機制,黨組織、黨員干部一方面要出以公心,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要實現政策的精細化,兼顧方方面面的利益,提高政策、措施的普惠性,盡可能使最大多數人受益。(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防止干部動議變成 “私人定制”
一是明確動因,避免臨時動議、因人動議。應根據各地實際明確動因,符合干部動議條件的才可進行動議,動因不合理的堅決不動議。二是把握方向,拒絕因人設崗。動議應做到只議方向原則,不限定具體職位;只議條件范圍,不限定具體單位;只議方式程序,不限定具體人選,防止出現圈定人選、動議方案代替調整方案的現象。三是聚合民意,防止少數人專斷。應綜合干部日常考核結果、有關領導的建議、班子建設和工作需要等情況,提出初步意見,然后在一定范圍內充分醞釀,確保醞釀的民主參與。 (摘自《人民日報》)
把問題亮給群眾更易“去官氣”
堅持將開門納諫、查擺問題、落實整改貫穿教育實踐活動始終。一是要在政務網站開通征求意見欄,認真征求廣大群眾對黨員干部祛除“四風”的意見建議。二是結合信訪積案化解、深化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等,對機關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執法監管部門和窗口單位、服務行業,廣泛開展開門評議活動,讓群眾幫助查找“官氣”,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在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以及制定整改方案、貫徹落實工作中,組織群眾有序參與,幫助黨員干部“去官氣”。(摘自《黨建文匯》)
堅持以強力監督正風肅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執行八項規定之所以行之有效,群眾稱贊,關鍵在于察必糾、糾必嚴,言必行、行必果。“鐵規矩”要有“鐵手腕”來落實,紀律的“高壓線”要通上“電”才有威懾力。一是必須把監督放到與執行同等重要的位置,用嚴格的監督檢查、保證制度的剛性落實,尤其要加強對主要領導的監督和責任追究,切實把責任落實到主要領導特別是“一把手”身上。二是加大監察和紀檢工作力度,推動紀檢工作雙重領導的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三是強化紀律執行,對違反制度的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用嚴明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保證制度的有效執行。 (摘自《求是》)
“重心下移”別成“責任下推”
工作重心下移沒問題,但必須警惕一些部門和單位打著深入基層的“旗號”,將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簡單化、隨意化,把“重心下移”變成“責任下推”。一是工作重心下移過程中,應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導向”,多聽群眾意見,多下移一些實打實的惠民舉措,少移一些空對空的“形象工程”。二是充分考慮基層實際,把握好任務與配套資源的平衡,任務下來了,相應的配套資源也得及時跟上。三是基層難題不能只靠基層解決,應完善權責機制和監督機制,讓各級黨委政府都有壓力、動力,共同發力,問題方得解決。 (摘自《人民日報》)
克服干部選拔“潮汐現象”的基本思路
一是梯隊建設是干部選拔的有效途徑。不同年齡段的干部因經歷、經驗和風格的不同,可以形成優勢互補;領導班子之間形成的“年齡落差”,有助于維護資深干部的威信,是干部隊伍團結的必要條件之一。二是建立穩定的后備干部遴選和補充機制。每隔五年在組織部門的統一安排下,各單位及時物色后備干部,對因工作調動、到齡退休的干部及時補充。三是強化動態管理意識。應堅持制度選干部,保持干部調整相對穩定的節律,避免“運動式”選干部,以免打破已有的干部梯隊結構。 (摘自《學習時報》)
科學考核、獎優罰劣,為 “為官有為”樹立導向
只有建立統籌兼顧、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和工作機制,才能形成“有為有位、無為無位”的提拔、問責制度;只有多方式、多層面、多視角考核干部的工作作為,才能讓群眾公認、素質過硬、實績突出的干部脫穎而出。鼓勵干部大膽干事,從制度設計上建立起“為官敢為、為官樂為”的政策機制,與蠻干亂為劃出明確界線,制定出一系列合法合規合理的考評制度,讓敢擔當、辦實事的干部打消顧慮、輕裝上陣,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工作局面。
(摘自《大眾日報》)
嚴格落實黨內組織生活制度
一方面,要開好民主生活會。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武器,通過積極健康的思想斗爭,不斷洗滌黨員、干部的思想和靈魂,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則性、戰斗性,堅決反對黨內生活庸俗化,堅決反對黨內生活中的自由主義、好人主義,真正使黨員干部在每一次黨內生活中都能有所悟、有所得。另一方面,要堅持黨員領導干部過雙重組織生活制度。領導干部要以普通黨員身份自覺參加黨支部和黨小組活動,力爭認識高一層、學習深一步、實踐先一著、剖析解決突出問題好一籌,使黨內組織生活真正落在實處,發揮應有作用。 (摘自《求是》)
制度要有“硬度”
從制度規范到執行都應“嚴”字當頭。一是對已有制度來一次“回頭看”,防止制度交叉打架,對于制度缺位現象要及時予以修訂完善,對于不能有效服務群眾、與現行制度抵觸的要及時廢止。二是制定制度要具體,要從上級要求、群眾期盼、實際需要出發,逐個制定針對性強的制度,做到程序規范、要求明確、責任明晰。三是執行制度要到位,加大對制度落實的監督檢查力度,及時發現制度執行中的問題,對于頂風違紀的人員要依法嚴肅處理,從而確保制度有“硬度”。 (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抓小抓細才能取信于民
要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的問題,從“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改起,優化辦事程序,積極主動服務,讓群眾辦事情順暢無阻;從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著手,急群眾之所急,真正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向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舉起利刃,著力查處損害群眾切身利益的案件,維護群眾利益。只有這樣,整改承諾才不會成為“空頭支票”,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